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知行合一王阳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州的拳师。很明显,这个成本相当大。
  再看王阳明。王阳明所动用的兵力共为一万五千人,这里还有王受和卢苏的几千人。而这一万人是他用来平定田州和思恩的,也就是说,纵然这一万人是雇佣军,他们已经领了工资,而且田州和思恩的战役并没有打响,王阳明是顺水推舟,二次利用,除了必需的军费供应外,王阳明没有费国家一文钱。与韩雍相比,王阳明就是在创造奇迹。
  几个月后,当王阳明的报捷书传到北京时,高级官员霍韬用对比的方式对朱厚熜说,王阳明在断藤峡与八寨之战中为朝廷省了数十万的人力、银米。他的前任(姚镆)调三省兵若干万,梧州军门支出军费若干万,又从广东布政司支用银米若干万,战死、得瘟疫而死的官兵若干万,可如此巨大成本的付出换来的却是田州不到两个月的安宁。王阳明的作战成本已低到不可思议的地步,而且把八寨、断藤峡这样的积年鬼树连根拔起,纵然是神仙下凡,恐怕也只能做到这种地步吧。
  王阳明在广西没有考虑作战成本的问题,他病怏怏地投入到善后工作中。他希望中央政府能同意他所提出的处置八寨、断藤峡的意见。第一、把广西的一处叫南丹的卫所迁到八寨,震慑当地的刁民;第二、把思恩府城迁到轩豁秀丽、便于贸易的荒田,这是希望当地百姓从闭塞的环境中走出来,不封闭,就不会乱想;第三、调整基层布局,要各地的县长深入乡村。这个办法和朱元璋的政策是抵触的。朱元璋对基层的政策是:乡村可以完全自治,县长和县长的吏员们不许下乡村。他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不允许地方官员骚扰百姓。可问题是,广西这地方的百姓受到的教化不多,朱元璋希望全靠乡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教化百姓而高度自治显然不适用于广西乡村,所以王阳明认为应该让县长的权威抵达乡村,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
  让王阳明死不瞑目的是,他的这三条建议都未被中央政府采纳。实际上,他对广西地方行政管理层面的建议根本没有人关心。王阳明在和广西官员接触了几个月后,发现了一个大问题:这些官员集体素质不高,无论是道德还是行政能力,都难以在广西这个复杂的地方担任要职。他希望中央政府能把各种人才派到广西来,而中央政府对他的提议置若罔闻。王阳明离开广西前,让林富和王大用暂时分别代理军事长官(都指挥司)和行政长官(布政使),可他也知道,这二人是道德有余能力不足。这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一方面,广西再无可用之才;一方面,他已没有气力再培养人才。他必须离开广西,回浙江,最好能去趟北京,见见他从未谋面的那个神秘的皇上。
  追忆祖先
  1528年农历九月,王阳明已决心离开广西。一方面,他认为在八寨、断藤峡的善后工作已经做到位了;而最重要的一方面则是,他的生命已近尾声。在他给皇帝朱厚熜的一份辞职信中,他以平静的笔调诉说了他每天要面对的肉体之苦,而我们读来却是异常伤感。从这封辞职信中,我们知道了下面的事。
  从浙江余姚启程时,王阳明的肺病就已严重恶化,夜里持续的咳嗽而无法入睡,脸色越来越难看,青黑得犹如鬼魅。以今天的医学角度看,他可能已是肺癌早期,或是中期。除了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肺病之外,王阳明在江西剿匪时又染上了炎毒。炎毒又加重了他的肺病,使剧烈的咳嗽和他形影不离。只有在凉爽季节,他的咳嗽才会好一些,如今来了广西,更是雪上加霜。
  王阳明从余姚来广西时,曾带了一位医生。想不到这名医生来广西才一个月,不但没有伺候好王阳明,反而自己先因水土不服而病倒。医生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可他王阳明不成。炎毒持续发作,导致他遍体肿痛,咳嗽成了他呼吸的一部分。在从浙江余姚出发前,他的脚因为长了疮而无法走路,后来更吃不下饭,每天只能喝几勺粥,稍多一点就会呕吐腹泻。
  王阳明就是用这半条命上岩入洞,穿越瘴气逼人的森林,确定了他在广西的一系列方针。然而,他将用这半条命换来的方针政策送交中央政府后,得到的却是杳无回音。从他招抚王受和卢苏的1528年农历二月开始,他持续不断地向中央政府递交他的方略,可直到本年九月,才得到一个回复:朱厚熜送来了奖状:田州的事做得很好,奖你五十两白银。而对于其他的方略申请,朱厚熜和内阁只字未提。
  王阳明在辞职申请中说,他实在没有力量再在广西多待一天,现在的他一直在船上静卧,他希望中央政府能尽快批准他的请求。
  让人气愤的是,仍然没有回音。
  就在他等待中央政府的意见时,他支撑着病体在弟子们的守护下参观了伏波庙(东汉马援庙)。他年轻时曾在梦中来过广西南宁,并见到了这位平叛英雄的庙,如今亲眼所见,不禁想起自己轻狂的少年。那时,他的血液始终沸腾着,萦绕在心的只有建功立业。他渴望血战沙场,保卫边疆。他仍然钦敬马援,可总有那么点苦涩的味道。自他1516年走向战场后,他已建下了遮天蔽日的功勋,完全实现了“建功立业”的理想,然而他一点都不开心。他发现建功立业远不如他对建功立业的想象带来的快感大,他一方面要对付战场上的敌人,一方面还要对付他所效忠的中央政府的敌人,心力交瘁。用他的话说,如果不是有心学支撑,他早就撒手人寰了。
  1528年农历十月的某一天,他到增城(今属广东)祭祀了他的一位祖先,这位祖先叫王纲,曾为朱元璋效力,后来到两广剿匪,死在回去的路上。看到这位祖先的塑像,王阳明第一次有意识地踏进了回忆祖先的河流。
  王阳明的祖先可追溯到晋朝名人、孝悌楷模王览。王览和亲爹、亲妈以及同父异母哥哥王祥生活在一起。他的亲妈经常对王祥非打即骂,王览总为哥哥解围。有一次,他的亲妈在酒里投毒,准备谋害王祥。王览事先得知消息,从他哥哥手里抢过酒杯满眼含泪要一饮而尽。他的亲妈惊慌地夺下酒杯,发现了王览的苦衷。从此后,这位母亲奇迹般地变成了慈母。
  朝廷知道这件事后,就任命王览为禄大夫(政府名誉顾问),王家成了官宦人家。多年之后,王览的一个曾孙,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后代把家搬到浙江会稽。又过了好多年,王阳明的二十三世祖王寿把家迁到浙江余姚,直到王阳明为止,王家就始终在余姚繁衍生息。
  王家更精彩故事的上演始于王阳明六世祖王纲。王纲生活在元王朝后期,曾得到一个神奇道士传授法术和养生术。当他在幽静山林中修炼时,朱元璋后来的军师刘伯温和他一见如故,相谈恨晚。刘伯温出去辅佐朱元璋时对王纲说,将来我若有了大好前程,必关照你。
  想不到几年后,刘伯温真就帮助朱元璋夺取天下,建立大明朝。刘伯温果然说话算话,就把王纲介绍给了朱元璋。王纲当时已70多岁,但看上去却像中年人。朱元璋大为惊异,立即任命他为兵部高级官员。
  王纲还未准备好过官瘾,两广地区发生叛乱,他被指定为后勤部长,向叛乱发生地运送军需物资。在一次运送物资的途中,他中了山贼的埋伏一命呜呼,跟随在他身边的儿子王彦达也被活捉。王彦达宁死不降的气节让山贼也很敬服,于是放走了他,王彦达就用一张羊皮把老爹的遗体背回帝国都城南京。不知什么原因,政府没有给王纲半分抚恤金。王彦达一怒之下,又用羊皮把老爹的遗体背回老家,并立下家法:凡我王家子孙绝不许做明帝国的官。
  王彦达的儿子王与准谨遵家训,埋头钻研《周易》,很快就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奇人异士。政府知道后来请他,王与准一面背诵家法一面逃进深山老林,政府就跟踪他也进了深山老林。王与准一咬牙一跺脚,把一条腿摔到石头上,医生确诊为骨折,即使康复后也会是个瘸子。官员要有威仪,不能是残疾人,政府这才放过了他。
  王与准的下半生在犹豫中度过,因为他不知道祖宗定的这条家法是否符合天理。临死前,他对儿子王世杰说,你以后想做什么就凭良心,别的都是小事。
  王与准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是因为王家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差。王世杰为了家庭生活能有所改善,真的违背祖训参加了科考。可当他进考场前发现每个考生都要被搜身,血管里流淌的高傲血液沸腾起来,他和当年陶渊明面对五斗米俸禄时一样地高傲道:“我怎么可以为了做官而让一群俗人在我高贵的身体上摸来摸去。”说完就愤然离开。
  王世杰再也没有参加科考,临死前,他对儿子、王阳明的爷爷王天叙说:“我的遗产够你受用一辈子的了。”王天叙一本正经地继承了他的遗产:几大箱子王世杰的著作。
  王天叙果然受用了一辈子,他就是靠父亲的这些著作把自己锻造成了超凡脱俗的人物。他才华横溢、性情恬淡、与世无争;他思想开放,告诉儿子王华,要想扬名立万,必须走科考这条路;他道德至上,常教导儿子王华要做一个道德完人。王华也正中其下怀,从小就拥有中华传统美德。
  有一次王华在河边捡到一袋金子,他就在那里坐等一天。当失主喜极而泣地拿到金子准备给他一点报酬时,王华拒绝说:“如果我贪图报酬,你的一袋金子都是我的,何必在这里等你!”另外一则故事说说,王华对不该亲近的女色从不动心。他曾到他富裕的朋友家做客,夜晚,一位妙龄女郎走进他的房间,声称是奉了主人之命伺候他就寝。因为主人不育,而王华已高中状元,是个读书种子,女郎羞答答地对王华说:“欲借人间种”。王华请女子离开,他的回答是:“恐惊天上神。”
  有史料指出,王阳明被下锦衣卫大狱时,刘瑾曾向王华暗示过,如果王华能站到他这一边,他可以考虑对王阳明从宽发落。刘瑾和王华相识,王华中状元后到翰林院工作,后来偶尔被调到东宫给太子朱厚照讲课,刘瑾在那时和王华结下了友谊。好学的刘瑾曾多次向王华请教哲学和历史知识,王华倾囊相授。刘瑾曾说,王华是拥有横溢的才华和无懈可击的道德的好人。然而,当刘瑾暗示王华可以用他的立场来交换儿子的前途时,王华断然拒绝。他说:“如果我真的这样做了,即便史书原谅我,我儿子无论如何都不会原谅我。这就是为人的基本准则,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准则,它没有是非对错的区别,只有适合不适合的分别。”
  1528年农历十月,王阳明站在广东增城王纲的庙前,短暂地回顾了他的祖先们,他发现,他和他的祖先没有什么不同,尤其是和他的父亲王华,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点。那就是:坚持良知,雷打不动,风雨不改。
  赏还是罚,这是个问题
  如果说人间真有一条亘古不变的人生准则,那肯定就是良知。理论上,人应该把自己的良知当成唯一的人生准则,可现实是,很多人向来都不听从良知的命令,逆天理而行。桂萼就是这样的人。
  王阳明的平定报捷书送到中央政府时是1528年农历四月,直到本年农历八月末,朱厚熜和他的大学士们才商定派人去广西奖赏王阳明。拖了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