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毛泽东与郭沫若 作者:[中]张洁宇-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广州是中国的“莫斯科”,当然不是指它的文化氛围或城市历史、城市地位。

  那时,莫斯科已经是年轻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首都,她已成为红色革命的苏联的象征。当时的广州虽然不是中国的第一都市,但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却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革命力量的聚集和酝酿,她显然已成为国内革命的中心。可以说她既是每一个怀有先进社会理想的人心中向往的革命“圣地”,也是所有企图剿灭革命的反动者所惧怕和痛恨的地方。

  广州的春天,繁花似锦;即便是在冬天,北国一片肃杀气象,这里也温暖如春。

  木棉花开红似火,英雄树盖翠欲滴。不过,这都不是它成为“革命策源地”的理由和原因。

  之所以说广州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是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辛亥革命的发动人、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是广东人,长期以这里为活动基地,在这里积蓄了相对厚实的革命力量。经过二次革命并接受了五四运动的洗礼之后,孙中山先生还是选择了广州作为国民党左派和中国共产党联合的地点,首次在这里建立了革命的统一战线。在这里,新的革命力量开始聚集并发展壮大,为经受着辛亥革命挫折的人们创造新的希望。

  而这一局势的形成,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并没有发生人们所希望的那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舞台上,各种势力仍然在进行着激烈的较量;在人们的思想领域中,也还在发生着不停的冲突和反复。时局像一团拨不开的云雾,笼罩着中国大地,也笼罩住人们的心。当时的中国真像一个发育不良的幼儿,正步履蹒跚地要走完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就在这个时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但“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语)也让人们“在刀光火色衰微中,看出一种薄明的天色,便是新世纪的曙光”。(鲁迅语)于是中国的革命者和先进分子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伟大的孙中山先生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认识到有必要调整自己创导的主义,推行革命的新三民主义。

  由此也可以说是掀开了中国革命新的篇章。

  事实也迫使人不能不考虑辛亥革命以来的情况:政局的混乱,经济的凋敝,尤其是北方军阀的连年混战,这一切使得中国的土地上硝烟弥漫,哀鸿遍野。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更为鲜明和彻底的姿态参与并改写着中国的历史,使得更多的人们更深切地认识了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但是,五四运动总体说来乃是一次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要想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没有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不行,而只有思想革命和文化革命也还是不行。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这是革命的规律和真理。作为革命的行动家和实践家,孙中山先生除了继续组织力量再行发动新的革命,此外不可能还有别的什么选择。

  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积极地准备着北伐,希望维护革命的成果,结束军阀割据的局面。他经历了屡次的失败和挫折,几乎是在绝望之中,看到俄国的十月革命的成功,在认真思考和总结之后,毅然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他本人及其他同志的努力下,于1924年,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时,中国共产党才刚刚诞生了两年多的时间,虽然不够成熟,但毕竟代表着先进的力量,也承载着广大人民的期望。从这次代表大会开始,国共两党形成了团结的力量,并且加强了对群众的组织工作。黄埔军校、农民运动讲习所以及各种形式的政治讲习班,就成为了革命骨干的摇篮,而广东地区也就成为了公认的革命的策源地。

  热气腾腾的广州“革命策源地”,既是由处在这里的革命力量所造成,又反转过来吸引着其他各地的革命者和热血青年。且一批共产党人如瞿秋白、恽代英、林伯渠、毛泽东等就聚集在这里;而一些着名的文化人也纷纷到这里来,希望跟上时代的步伐,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

  其中最有名的当数郭沫若、郁达夫、鲁迅等人。这样一来,广州一时成为人才荟萃、革命氛围热烈的处所。它有如一束亮丽的阳光,穿透笼罩在中国上空的阴霾,给人们带来无尽的喜悦和希望。而一些革命精英也正是在这里结识,开始了他们的交往和友谊。

  ●二、南方的风

  广州市区的中心,有一处红墙黄瓦、古朴庄重的旧建筑——番禺宫,这是经历了多少个朝代的知识分子心目中十分神圣的地方——学宫。

  番禺宫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到现在已经有六百余年的历史。它和中国其他许多城市拥有的学宫基本相似,并无太大不同:绿树掩映,水流环绕,馆舍清幽。这在繁嚣的市区,是一个难得觅到的处所。特别是那一弯细流,从墙外流到馆内,在前院蓄成一泓清水,就是学宫特有的泮池。据说这是由春秋时期就传下来的规矩。《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思乐泮水,薄采其藻。”泮水,即指鲁僖公所修的学宫,因为宫中有泮水,所以学舍亦称泮宫;又因芹和藻都是泮水中的水草,所以后世也把入学说成“芹藻”或曰“入泮”。

  在泮池的中间,架有一座石拱桥,跨过石拱桥是九行并排的花岗岩石板铺成的道路,直通宽敞的大成门。过了大成门,便是一片草木葱郁的大院,宏伟壮观的大成殿就坐北朝南屹立在由花岗岩砌成的台基上。沿大成殿两侧的通道往后走,还有一处崇圣殿,它比大成殿虽然显得要小,但规模也相当可观,足可以安排很好的用场。

  不过,番禺宫和别处的学宫也有了些不同,便是它那用花岗岩雕琢的大门以及用巨大石材垒起的墙体和廊庑,不像许多地方那样多为青砖灰瓦木门木柱,因而也就显得比较粗犷,甚至可以说有些雄伟。还有便是那开阔的间隔,不像别处那样将间隔封成斗室,因而也就显得十分开朗明亮。

  然而,这一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的番禺宫不再像封建时代那样显示出它的神圣高贵,也不再是民国以来那样因为科举学制的改变而显得冷冷清清。大成门也被充分地利用了起来,东西两侧被木板间隔成房间,两侧的耳房也成了或住人或办公的处所。大成殿更被利用作讲课的教室,墙上高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画像,大柱上贴着“工农兵联合起来!”“农民革命万岁!”“打倒军阀列强!”等标语。昔日的清幽已经完全被革命的氛围所取代了。

  现在的番禺宫又成为了一所学校,不过它是一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学校。进出这里的不再是一些文弱书生,而是一色庄稼汉出身的革命者。

  这就是在中国现代革命史发生过重要作用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

  而这个讲习所的负责人不是别人,就是当时任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及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的着名共产党人的毛润之——毛泽东。

  这时的毛泽东并不是第一次来到广州。早在1924年1 月,他就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和许多同志们一道来广州参加了由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他到上海、湖南等地从事党务和农民工作。这一次,他是参加1926年初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因为组织的决定,他于会后留下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

  为什么毛泽东会被留下并被选中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呢?

  1924年初,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提出的新三民主义包括“扶助工农”,即表明当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已经开始认识到农民运动在整个国民革命中的作用。自那以后,由共产党人彭湃、罗绮园、阮啸仙等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的名义,先后在广州举办了五届农民讲习所。不过,这几届农讲所主要是招收两广地区的学员,虽后来也招收了一部分湖南湖北以及福建的学员,总的说来规模都不算很大。

  由于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及当时领导层对于农民问题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之后,由当时担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长的共产党人林伯渠向国民党中央提出,获准成立了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农民运动委员会为进一步发展全国农民运动并加强对农民运动的领导,决定扩大原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选定番禺宫为讲习所所址,并确定毛泽东为讲习所所长。之所以确定毛泽东为讲习所所长,则是因为他在当时被公认为对农民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并有丰富的实践。

  毛泽东的确对中国农民问题有深刻的了解,可以说在当时革命党人中,他是最早认识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的一人。他在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1925年春,他即从上海回到了湖南,亲自发动和领导了他的家乡韶山一带的农民运动。他始终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广泛的基础力量,要进行革命,就必须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农民运动的成功是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之一。而在当时,由于帝国主义势力渗透和军阀地主的剥削,农村的状况是相当悲惨的,农民的反抗情绪也日益高涨,中国的广大农村是一片焦渴的土地,只待革命的“星星之火”,就能升腾起斗争的烈焰。

  但是,当时的革命党人并不都和他一样认识。特别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中,国民党人更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他们虽然提出了以“耕者有其田”为实际内容的“平均地权”的政策办法,但是没有采取发动农民自己起来斗争的实际行动。

  毛泽东的实践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他在韶山创办了农民夜校,一方面进行宣传和教育,发动和组织农民成立自己的农会,开展各式各样的斗争;另一方面,他又认真地调查和了解农村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听取农民的要求,总结农民运动中的经验和教训。

  1926年广州的春天,白天的气温虽然宜人,晚上,毛泽东一人躺在板床上,番禺宫的间隔正面空空荡荡,办公室兼卧室实际上相当于过道和走廊,薄被拥身不免有一丝凉意。

  紧张的一天过去后,学员们陆续进入了梦乡。讲习所大院里显得肃静空廓。毛泽东的脑海里,自然涌现出在韶山冲开展农民运动的情形,耳边又响起农民的诉苦声:

  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

  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伴一生。

  农民头上三把刀,债多租重利息高;

    农民眼前三条路,逃荒讨米坐监牢。

  这声音在他耳边回响,拂之不开,驱之不去。

  毛泽东陷入了深思。

  是的,这声音又何止是韶山冲老乡苦难生活的写照?全国农民不都是这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吗?

  不行!不行!

  “红旗卷起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有压迫就要有反抗,中国农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