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骑(阿菩)-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自公心,都有其长,但也都有其短。杨国老之论公而不党,易而无私,能以百姓之心为己心,执政者若能时时刻刻本此情怀,则国家有福,社稷有福。”

郭汾道:“按先生所说,却是杨国老之论为是了。”

“那又不然。”那魏姓士子道:“如今天策执政诸公,尤其是张元帅,那都是不世出的人物啊。也不是说张元帅与执政诸公的才能超迈往昔圣贤,而是说像张元帅、杨国老这样既能以百姓之心为己心,且又能左右朝政的人,并非代代都有,甚至可以说是十中无一!凡人皆有私心,处帝王将相位置上而还能凭公处事者,青史之上屈指可数!权柄这一神器,若能时时放在圣贤手中,那自然是万民之福,但世人皆有私欲,公而不党,隔世而斩,易而无私,不能久传。国家终究会有遇到昏君庸臣的时候,那时若无礼、律、法来加以约束导引,则国家必乱。因此圣人既崇尚贤君,但更强调大礼制,而杨国老之论在当代或者不会有什么大祸患,但垂至后世若形成强权,则容易被官僚之大者利用,成以权代法之祸。”

郭汾听得心中一凛,心想这一番议论比起在天策府内听到的又更明晰了一层,因道:“原来魏先生赞成的,是郑长史的主张。”

那魏姓士子一听笑道:“那又不然!郑长史的主张,护人人之私以成其无私,这也是一片大公之心,不过若按照这个主张,不但在当下会有祸害,就礼法制度建创而论,垂至百年,也未必就颠扑不破。”

郭汾道:“这是什么道理?”

那魏姓士子道:“法无常可!世异则事亦异!事异则律法之用变!即便是在一开始本着至善之心所修订的至善之法,垂诸后世,一样会出现弄法之徒。”

“弄法之徒?”郭汾插口问道。

那魏姓士子道:“就是玩弄法度以谋私利的人,这群人不是靠强权,而是靠智力。百姓智浅势弱,面对律法只能遵从,而人群中却必有一群智谋之士,一开始是遵礼守法,继而能在这律礼之下如鱼得水,得财、得势、得舆论,而百姓不敢言其非,继而操纵律法、政务、礼制,最后甚至能反客为主,让律法、礼制乃至政略都听从其安排!其律法越严密,越完善,就越能织成一张天罗地网,让百姓无所遁逃,为法所困却无能为力。到了这个时候,若更无一种能本百姓之心的民本力量来制衡它、打破它,那便是比官僚之祸更加可怕的德贼法患了。为强权所压迫者,百姓被逼到极处尚能有奋起反抗之心,为密法所困者,却就只能在法网之中兜兜转转了。”

他说到这里,顿了顿道:“其实这些道理,战国诸子已曾论及,且辨析得甚为精微,不过我也是西行入凉之后,将所见所闻印证诸子至论,到最近才悟得透彻。现在高昌的那些粮商的作为,已有这个肇端了。据我所知,他们的行止其实并未触犯当前天策大唐的律令。”

郭汾听到这里有些怔了,那天在天策府中她其实也觉得杨定国的气势更足一些,然而杨定国终究学养不足,只是凭着一股气势与郑渭抗衡,而不能如这个魏姓士子一般剖析其渊源利害,更没法找到理论支撑点来,而这时再被那魏姓士子一说,郭汾方有豁然开朗之感。

就在这时,隔壁一直没加入谈论的范质在接连听郭汾说了几句话之后,忽然暗惊起来:“啊!我记起她是谁了!”

倾情奉献

第一二二章论宪堂

“夫人呢?”郑渭因想到一事,要来寻郭汾,却现她竟然不在府中。一打听,却也不知道郭汾的去向,福安公主在帘内道:“姐姐或许是上香去了吧。”

“上香?”郑渭心道:“这个时候求神拜佛?”一想觉得不像郭汾的作风,薛珊雅在另外一边的门内道:“不是,姐姐是微服出行去了。”

天策上将府掌控着东西上万里的疆土,但后府(张迈的生活区)其实却不大,也就**间房子,后面加一个花园而已,郭汾居中,福安在左,薛珊雅在右,中间一个天井,若是将门打开,彼此都能相互呼唤。郑渭这时就站在天井中求见郭汾,所以福安、薛珊雅都听到了。

当郑渭在找郭汾,而整个凉州都在为中部的粮价而议论纷纷时,郭汾却正坐在城东、城南两个地区的交界处的一个观音堂中,与一个来自中原、又已在河西浸yin有日的士子隔壁谈话。那个士子,却是范质的好朋友魏仁浦。

只不过这一刻郭汾与魏仁浦互相却都还不清楚彼此的身份来历。可有时候也正因如此双方才能敞开了说话。

范质隔着画壁,听了郭汾说几句话,终于认出她的声音来,心道:“原来是她!不想在这里遇着她!”

本来他的见识学养都不在魏仁浦之下,正也有意加入论说,但既听出是郭汾,心中一凛,要说话时便已有顾忌,正想着要给魏仁浦提个醒,但见魏仁浦滔滔不绝,妙语如珠,心头一动,便假装不知。

郭汾听得魏仁浦的分析,觉得句句入理,竟也就不会去注意到这时画壁的另一头范质为什么没什么声音,她心中所想只是如何在夫君远征之际帮忙守住这个江山,既觉得魏仁浦有此才华,便一心都想着如何解决当前的困局,因道:“那些奸商既未触犯当前律令,然而弄法困民误国,其心可诛!这些奸商但知逐利,而不晓得一个义字,国难当前还在囤积居奇,当真可恼之极!”

张迈心中对“女子干政”没有很深的抵触,也没有要严防“牝鸡司晨”的观念,郭汾是他老婆,这个老婆处处为自己考虑,而且能力也不见得比身边的一些男性手下差,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这个老婆帮忙?所以他并没有故意给郭汾参政设限。8。n而且从安西唐军东征时期开227374167783始郭汾就已经在军政两方面都有一定建树,在天策唐军中影响力极大,张迈东征以后,尤其是诞下两个孩子之后,郭汾更是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后方的领导层核心人物。

魏仁浦可没想到隔壁就是对当前安陇政局有着重大影响的第一夫人,还只道是一个“愤妇”,笑了笑说道:“对于逐利的商家,却也得分两方面看。周书云: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虞不出则财匮少,商不出则三宝绝。农工虞商,国之四柱也。而要诱商出力,则必须有利之所在也。商家逐利而囤积居奇,丰年收,歉年卖,本是他们谋生的必然手段,无可厚非,只要将价格控制在国家与百姓还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那就还是正当的,是为‘善利之商’,官府是必须保护这一类商人的,否则国家运转就会出现血液不畅的问题。然而商人若是为逐短利而将价格不断抬高,高到完全脱离实际,以至于百姓必须破家舒困,高到朝廷必须破国兜底,那就是一种‘恶利之商’了,对这种商人必须加以打击。只是这两种商人界限模糊,有时候也很难分清楚善恶,所以行事必须慎之又慎。”

郭汾道:“只是这些人并未触及国家律令,国家若为了维护法度,却势必要姑息他们,若要打击他们,又怕乱了法这却是投鼠忌器了。”

魏仁浦道:“这个,就要涉及到律法之根本了。”

“律法之根本?”

魏仁浦道:“就是立法之权与修法之权。郭汾听得默然,因想起天策政权下的立法与修法的情况来。

天策政权的建立为时甚短,而且中间战争不断,没有时间从容地来进行律法建设工作,许多事情都是仓促上马,法律的订立没有也不可能形成严谨的程序。大致而言,天策大唐的律法有四个源头。

第一个自然就是唐律。这是天策大唐律法的基石,当初安史之乱以后,郭杨鲁为以及安、慕容等世家在与中原隔绝的情况下,仍然能保有许多重要典籍根本的两方面,一个是兵法,另一个就是唐律了。

当然,由于僻处边疆,所以安西唐军的唐律也就不可能保留得像中原那么完整,而且百年迁徙,这中间遇到的变故太多,就算对已有的唐律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地贯彻,故而便从实际需要中补入了许多适合西域土壤的习惯法来。

在进入疏勒之后,安西唐军开始从苟延残喘转入有向内拓展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考虑到境内各族混杂、诸教并立,极为了巩固政权又为了团结诸族,便援请诸族诸教的有识之士一起修订法律,所以如今天策大唐的律法里面便有了第三个源头——来自各族各教的一些原素。

各教相同者存之,各教有歧异者则谋求一个折中的方案,若是冲突无法解决时,比如面对一神教那种对异教徒的歧视与打击,或者野蛮部族的野蛮习俗等,则由张迈居于其上,劝说甚至强制改俗!当前天策政权下的天方教比起境西的天方教已有不同,而境内的许多蛮族也逐渐文明化,这便是律法的第四个源头——以张迈为的天策中枢的意见了。

范质和魏仁浦都是有心人,两人入凉以后对天策政权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律法也是他们极为重视的一方面,这时魏仁浦根据自己的认识将天策大唐的律法源头一一分析出来,条理之清晰连郭汾也感到诧异——她觉得连**官张德都未能做出这样的分析呢。这四个源头中前三个源头在律法细则上占据了大部分的篇幅,但第四个源头——以张迈为的天策中枢的意见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前三项律法的保留与否,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张迈的选择。在天策军建军立国的日子里,许多律令便都是张迈在马上与郑渭、杨易、张德等人商议之后决定,书记将之纪录,公诸于众后没有遭到反对的话,这律法就算成文了。

对于天策大唐的这种立法“程序”(假如这算程序的话),魏仁浦在言辞之间没有带一点批评的意思,因为在他和范质的观念中,“圣王立法”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既然已决议入凉,心中自然是已经将张迈当做圣王了,而他的目标,以正是要辅佐这位圣王成就圣主之业,所谓“立法而为天下法”是也。

“我天策大唐在元帅之前,并无明显的祖宗规矩,”魏仁浦这句“我天策大唐”叫得一点违和感都没有,他分析到这里,说:“是以立法修法之权,在于圣王,圣王即是元帅!如今圣王不在,朝武两班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朝政陷入混乱的乱麻症结,便在于此了。”

郭汾道:“若依先生之言,要解决当前之事,却该如何是好?”

魏仁浦道:“有经、权二事。经者,便是本百姓之心修订律法,以补当前漏洞。权者,便是在现行律法中谋一策略,使百姓舒困缓难,使国家转危为安,又不触犯国家之律法,投鼠而保器。”

郭汾道:“如今最麻烦的事情,便是元帅不在凉州,东西万里,也没法到远西请示元帅,这修法之事,难道要等到元帅回来才办不成?”

“这个……”魏仁浦道:“立法乃是国之神器,就不是我们所敢妄议的了。”

郭汾听他的口气,分明不是没有主意,而是“不敢”,便道:“这里是市井小庙,咱们在此避雨闲谈而已,先生若有办法不妨一吐为快,又不至于有什么罪过。”

范质心道:“那可未必,你若是个普通人,这话说说无妨,但你是张夫人,这话说出来只怕就要变成真的!”便给魏仁浦连使眼色,要他慎言。

可魏仁浦自入凉州以来,吃多了苦头,他又比较耿介,不肯随波逐流,对与天策大唐的情况作了多方面的研究,然而日常也就和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