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倾大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近利国监,达到了以冶护冶、以冶守冶的目的。经过苏轼的治理,原本盗匪横行的利国恢复了繁荣。

    不过,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制度都废了,护卫也解散了,再加地方官乱搞,别说利国监乡军土兵了,早没了踪影,尤其大钱横行,那点军饷还不如当个酒肆小厮,谁傻啦吧唧的出力不讨好。

    到了赵佶主政时,几任知州贪图政绩,更把好端端的利国监搞的乌烟瘴气,销路也日益萎靡。白土镇的采炭也是稀里糊涂,煤炭的供应时断时续,成本费用居高不下,实在让人气氛,这是王秀到任后所见所闻。

    蔡耕道也没有好办法,他是知州不假,有蔡京做后盾不假,但利国作为全国首曲可指的冶铁心,早形成牢不可破的利益集团,他们和东京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连蔡京也不能轻易动撼。

    王秀深刻体会到地方利益集团的庞大势力,他并没有指望指望蔡耕道,而是表面并不密切,却和宣毅军驻泊京东第三十五将兵马交好关系,时常地走动吃酒。

    蔡耕道也是明白人,王秀没有带家眷,他委婉地一笑了之,并没有说太多的话。

    邱福最终没有去江宁,而是在他再三考虑,说服邱福跟随他来到利国,随行的还有封元、景波和邱云三人,他们都是邱福看重的小子,也有十四五岁了,一起跟出来历练。

    李长昇、刘仁凤、薄章、秦敏、高堪、李采薇留在商水,跟着王卿苧和有琴莫言,在洪真的帮助下开办了小学校。

    王秀去利国监赴任是直调,并没有入京,他在接受监尉、主薄及出名冶铁大户接风,表现的尤为谦虚客气,给人以温尔雅又彬彬有礼的姿态,让人生出不少好感。

    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那是让一些人心存轻慢,认为他不过是个资历浅薄的人,可以欺瞒的书生,不足为惧。

    这样,从宣和元年一直到了二年七月,一年多的时间里,可以说王秀毫无建树,刻意地不去触动交织的利益,除了四处巡视冶铁户,是加强利国监的治安,加紧训练本县各处的乡军壮丁。

    邱福仍然是弓手,被委任为利国监乡军弓马教头,封元三人跟着他,虽然没有加入乡军土兵,但也跟着操练,他们三人弓马娴熟,逐渐有了点名气。

    短短一年,正因为王秀的充分信任,邱福选拔了各乡团练壮丁八百余人,重新组成利国监巡檄指挥,名义护卫各冶铁坊防备盗贼,因利国是铜铁监,这些土兵都是精挑细选的良家子弟,他们的装备极为精良。

    在王秀的授意下,人人都有最少四十炼的兵刃,个个配有二石强弓,每人两个箭囊,全套的精良皮甲。

    当然,为了这支部队的组建和装备,王秀是顶住了绝对压力,朝廷最忌惮是外有精兵,王秀来了个皇帝书,坦言京东治安太差,盗匪横行无忌,多家冶铁坊被盗匪洗劫,他无权调动禁军追击,只能用乡土保甲组建巡檄土兵自卫。

    有趣的是蔡耕道也了奏章,为王秀辩护,整个徐州蔡攸千余禁军驻泊,哪里能管得了那么大的地方,厢军根本没有战斗力,利国是国家主要冶铁重地,由各冶铁坊主出钱,养一批受禁军监控的护卫,也是无可厚非的。蔡京果断地支持蔡耕道,梁师成、李邦彦也隐隐为王秀说了话,也是几百名土兵,用做利国监的巡檄,并不太出格,梁师成采用王秀奏章里的话,道“王秀用的是先臣的法子,并不是标新立异。”谁也不没有料到,帝国新军的种子悄然种下,等待着生根发芽的那天。

    

    。。。

 第二零九章 京东的风

    第二零九章 京东的风

    既然有蔡京和梁师成的帮衬,赵佶也同意了筹建巡檄保护利国监,当然他也有自己的考虑。 他不曾想到这支八百人的巡檄土兵,会成为大宋新军的基石,却对着八百人寄予很高的期望,毕竟是他经手的第一支武装,显得格外珍惜。

    自从宣和元年,宋江聚众起兵梁山伯,三十七人率数千部众,横行京东河北十余军州,官兵数万望风披靡,不敢与之争锋,把禁军的脸面都丢尽了,好在河朔禁军名声本不好,老脸一抹逃命要紧。

    赵官家可不愿意了,一伙小小盗匪竟闹腾的厉害,他大手一挥,把这点破事扔给了地方,招抚和剿灭并用。

    但是,宋江等人兵锋正在南下,已经进入沂州一带和天章阁待制、知青州事曾孝蕴周旋,很可能会进入徐州。这让王秀抓住最佳机会,加强徐州军备成为必然。

    甚至有些士绅表示,招募八百人是不是有点少咱利国最不缺是铜铁和钱财,怎么也得招个几千人。再说,童贯受命集结北伐大军十五万,各路大军正在源源不断的汇集,各处兵马被抽调的也差不多了,京东两路兵力空虚,加强地方保甲势在必行。

    经过蔡耕道的奏,赵佶索性好人做到底,给王秀驻泊禁军监押差遣,让他统一调度利国监兵马,这也算是梁师成的好意。不过,由于童贯北伐征调兵马,利国监驻泊第三十五将右部兵马早抽调的差不多了,剩下的不过是留守营寨兵马,王秀这个监押名副其实。

    他也不问什么鸟禁军,全力抓乡军土兵训练,关于军饷问题对别人的是难办,他却手到擒来。

    由于他任的优容,实行无为而治,不对冶铁户附加赋税,也不敲诈勒索,并加大治安力量,无论是轻慢他的人还是欣赏他的人,都多少给他点面子。

    换句明白话,那是为了建立这支武装,决不去触动利国盘根错节的利益阶层,赢得那些既得利益阶层的支持,使他无论从建军还是甲仗粮饷,都几乎没有阻力,相反得到了大多数的支持。一个迁他们的知监事,组建强大武装保护他们的财产,甚至连工坊都有兵马巡逻,安全性大大增加,傻子才不乐意呢拥有万贯家私,或是受东主信任坐镇利国,又有哪个是傻子

    再说,随着京东四将不断被抽调,宋寇威胁日甚,这些冶铁大户和商人感到不安,加强利国监本地武装护卫城池,对他们也是有利益的。在王秀召集众人商议编练兵马,请这些大户给予粮饷支持时,立即得到一致拥护,区区八百余人的粮饷问题迎刃而解。

    还有一点是甲仗战具,利国监是出精钢的地方,这些土兵的装备让禁军也艳羡不已,重要的是经费充足,竟然购置战马二百余匹,再配骡马,组建了一支精锐的马队使土兵战斗力大大提升。

    不能不说,蔡耕道还是较仗义的,没有干涉王秀领兵,作为知州的他完全有理由把兵马调,毕竟知州才是封疆大吏,有绝对的率兵权力,但他没有那么做,直接的和王秀结下一份善缘。

    在风云变幻之际,更有意思的是,王卿苧和有琴莫言来了趟,这可不是专程探望王秀,而是应王秀之约过来的,是什么让王秀改变初衷

    “秀哥儿,风平浪静时你不让妹子过来,贼寇都要逼近了,你一天三封家书拉我们来,妹子一来被你霸”王卿苧不断讥笑王秀。

    “大姐”有琴莫言白了眼王卿苧,一脸的红晕。能没红晕吗都来了两天了好在有席帽轻纱遮挡,别人看不清。

    “好了,我也不说了,利国监不愧是首屈一指的铁城,看这气势”王卿苧看着远处的一座座冶炼炉子,目光闪烁着,熟悉她的人一看明白,又打主意了。

    跟在一旁的陆尧眨眨眼,暗道王家大姐太财迷了,看样子这份投资应该不小,他已经是王记百货掌柜级别雇员,也属于核心边缘的人物,很多决策都能参与,小有王八之气。

    铁场大多集在城西和城北,是充分利用引南清河水冶铁,一处处大小不同的工场,一片片热火朝天。

    王秀请大姐和自家娘子来,当然不是为了解乡愁,他在利国监并不是无所事事,相反经过一年多的观察谋划,感觉大好时机在眼前,应该开始谋划未来了。

    一句话,富贵险求,要打打时间差。

    在他刚来利国监时,被大规模的冶铁所震撼,虽然没有后世电炉炼铁的浩瀚,但作为全国冶铁心,利国监有着丰富的铜铁资源,铁矿是全国最好的,有些矿石甚至能直接炼钢,这可不是杜撰,而是实际存在的。

    经过千年的沉淀积累,利国监早不是三十六冶了,而到达到百冶,从业人员两三万人,绝对是有组织的集团化冶铁,甚至出现更高级的联合标准化生产。无论是齐州还是开封的将作监,无论规模还是效率都无法和利国相提并论,他经过实地考察,慢慢消化吸收,逐渐形成自己的想法。

    所以,他才选择了低调行事,尽可能加深和大户们的关系,慢慢进行布局,然后逐步融入其,时至今日才有了王卿苧和有琴莫言利国之行。

    嗯,大人也有私心,顾了大家不能舍弃小家,无为而治第二个原因在于成全小家。

    “大姐,你觉得冰糖的市场怎么样了”

    王卿苧透过席帽前的轻纱,玩味地看了眼王秀,笑眯眯地道“快要保不住方子了,看来秀哥儿又有坏主意了。”

    王秀呵呵一笑,撇嘴道“大姐才是坏点子百出。”“哥哥,莫不是要。”尤其莫言横坐在马鞍,邱云牵马倒是稳当。“粮食盐铁事关国计民生,无论什么时候,都无法绕开,这才是长远的打算”王秀切牙笑了,笑的很阴险。

    

    。。。

 第二一零章 丢人的哥剽悍的姐

    第二一零章 丢人的哥剽悍的姐

    他们来到一座规模较大的冶铁工场,这座工场有大小十几座炉子,其两座是高达两丈有余的高炉,高炉两侧各开一个口,一个是水力鼓风器的风口,一个是出铁口。 匕匕在高炉之旁,则是一米多高,形状低平,横截面近似扇形的平陆炉,用耐火砖建造的一格格的蓄热室。

    这个时代,不仅用煤炭代替木炭,鼓风机也出现了,连高炉也有了高炉炼铁技术几十年前有了,但缺少的是选焦和对耐火砖、鼓风机的改良,换句话说产量大、成本高,工场主普遍还在用平炉。

    今个一行,王秀带着王卿苧、有琴莫言加陆尧和封元、邱云两人,是让王卿苧和有琴莫言来考察的。

    王卿苧她们惊叹利国监冶铁规模的庞大,进了这家冶铁工场不住地看,老成的工坊主在一旁陪着,一名老年铁匠详细地解说。

    没人看到有琴莫言的脸色,当工坊主自豪地介绍高炉时,却听她问道“要是能解决高炉的容积问题,肯定能够相对降低成本,两座高炉连起来能不能解决问题”

    王秀诧异地看了眼有琴莫言,他吃惊自家娘子的问题,这是他没有关注的地方。是啊双高炉,是解决出铁少、费用高的不二良法。日啊自己怎么没想到,他极力去发觉记忆钢铁知识,却没有一点头绪。

    老铁匠为难的摇了摇头道“这位娘子,小老儿打了一辈子铁,打出的百炼钢也有万斤,还真给娘子难住了。”

    王秀无奈地摇了摇头,有琴莫言问的超越时代技术积累,并没有理论支持,也没有厚重的技术积淀,难怪老铁匠回答不来,但他又不死心,试探着问道“老宿,以目前冶炼钢铁手艺,两座高炉和几座平炉能不能出锻钢”

    “官人,锻钢都是经过不断的淬火打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