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权倾大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宗良不免吃味,作为王秀最接近的人,他竟然没看出来,钟离睿从点滴迹象就能举一反三。让他非常的不好受。他和钟离睿关系是不错,同为王秀身边最直接助手,但人总是有想法的,竞争关系绝对存在,他也不能免俗。

    “大哥,你再说说回易案。”王秀转首看了眼宗良。

    宗良一阵牙疼。可见王秀对钟离睿的重视,但他脸色绝无表现,冷静地详细说了一遍。

    钟离睿沉吟半响,正色道:“很好,真是一场及时雨。”

    “这话怎么说”王秀眉头一抖,兴趣使然。

    “瞌睡有人送枕头,大人复出在即。新政将陆续推出,回易案是个引子,又是一把刀子。”钟离睿淡淡地笑了,嘴角划过一抹残忍。

    宗良眉头微蹙,细细品味,他也是聪慧之人,一点就通,渐渐品出其中三味。引子,正是利用回易案,对海事司。银行、水军乃至整个沿海军州进行洗牌,牵出军事、经济的新政方略,那要比平时容易许多。

    刀子,那就更好理解了,为了朝野的稳定,有些无法明面上处理,但这绝对是一把悬在头上的利刃,运用得当的话,绝对是事倍功半,哪怕部分大臣沉默也是支持。最重要的是造势,王秀的复出需要给人杀伐果断形象,五年时间足以让人忘却,鲜血是最好的提醒。

    他不得不佩服钟离睿,暗叹难怪王秀看重这厮,果真有几把刷子,单凭能快速领会王秀意图,并拿出策划的本事,他就望尘莫及啊心情渐渐郁闷,生出些许的防范。

    “好,涌叔和我所谋相同,刀子,挺好的,五年了,很多人忘记我的绰号,更忘记我的百炼直刀。”王秀眼前一亮,再看钟离睿时忽然一怔,那讽刺意味地笑,简直就是钟离秋的翻版,只是还稍显青涩。

    钟离睿能超出同年,甚至达到宣和年间进士的程度,不能不说王秀的扶持。士为知己者死,王秀以国士之礼待他,他也以国士之力报之,也没有任何造作,朗声道:“学生愚见,历朝历代变法触及世族利益,非常的艰辛。既然大人决心实施新政,就应吸取诸位先贤心得,万万不可强行施政。天下小人太多,大人谦谦君子,却不可再忍让,非常事用非常手段,糕饼和利刃同在,培养新兴既得利益者,势在必行。”

    王秀眼前又是一亮,钟离睿说到点子上了,糕饼和利刃同在非常精妙。最有内涵的是,不能形成既得利益阶层,一切都无法去说,绝对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基本要求。

    他的打算也很简单,上层以书院为温床,培养有他理念的士人,逐步占据朝廷的舆论制高点,也潜移默化影响民众。下层发展工商,让新兴银行、工商业资本兴起,以经济左右政治,大批技术工人的出现,形成资本雏形,最终达到量变产生质变的目地。

    “先生是谦谦君子,岂能用小人手段。”宗良认为有道理,但依然不太服气。

    “君子、小人,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大人是仙真转世,求治国平天下,凡事但论本心,哪有君子小人之分”钟离睿玩味地一笑,他把王秀抬升到最高点,你还反驳个屁。

    宗良撇撇嘴,没有再说话,再说就对王秀不敬了。

    “太便宜那帮人了”王秀坏坏地笑了。

    钟离睿眉头一挑,玩味地道:“事有轻重缓急,大人谋划新政,利在千秋,些许跳梁小丑,不过是大人筹码,简直不值一提。”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第五四五章 谋划杭州1

    宗良耐以寻味地瞥了眼钟离秋,真是好香的马屁,自叹弗如啊钟离睿的本事,不能不让他生出无限感慨。

    王秀名声日隆,对阿谀奉承早就见怪不怪。不过,钟离睿不露声色的马屁,让他甘之若饴,还是含笑消受了,非常高兴地笑道:“他日新政实施,你少不了要担当大任,可不能有丝毫懈怠。”

    “大人吩咐,在下自然鞍前马后,但子善兄、盈叔兄都是当世俊杰,在下自叹如萤火皓月,实在惭愧”钟离睿自然欣喜,但当着宗良的面,谦虚还是有必要的,那是会不会做人的问题。

    王秀含笑点头,道:“你在朝中和范觉民、蔡易之、沈识之他们深交,可知他们能否为新政尽力”

    宗良脸色一变,立马紧闭嘴巴子。

    钟离睿也是瞳孔紧缩,心下闪过千万念头,王秀公然在他们面前坦白,到底是何用意太诡异了点。当前正直天子聘妇前夕,两府和三省尚书格局稳固,王秀又重新出山之际,不应该重新分配利益啊

    他心中诧异,嘴上却说道:“三位都是当今大贤,独当一面的人物,善加利导,自然能为新政尽力。”

    好个善加利导,王秀瞥了眼钟离秋,果然是钟离秋的子侄,说话当真滴水不漏。他并非对三人有嫌隙,一旦他重新出山主持改良,首先要选准人才,但朝野权力格局固定,绝不是随意打破那么简单,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经过长期的相处,张邦昌、刘豫、赵鼎、张浚等人要么不堪大用,要么和他格格不入,秦桧也仅是他的盟友,并非稳固的投效。新政的实施千难万难,没有得力人手显然不行,绝对会重蹈拽相公的覆辙,他已经开始考虑。扶持沈默、蔡易、何为尽快独当一面,甚至入两府给他助力。

    “当前,最紧迫的是广开财源,扶持工商,没有钱财,其他毫无意义。”

    “大人,扩建水军虽好。但经营南海,恐怕对朝廷名誉有损。”钟离睿支持王秀不假。但他对掠夺仍然有心结。

    宗良却淡然一笑,道:“堂堂华夏,央央中国,本就是天下正统,四夷归附为我所用,也是天道正途。”

    王秀满意地颔首,宗良并不算是优秀,但胜在受他影响深,办事四平八稳。颇符合他的心意。

    “涌叔,过几日秦大人会举荐你,再去地方历练。”王秀若有所思地道。

    钟离睿一怔,他才回朝两年,又要出知地方,王秀到底是何打算大郡守臣显然不是,他还没有十足资历。当年王秀经过七八年磨砺,立下显赫战功,又有治理利国的政绩,才外放孟州,他二十余岁没有太多政绩,不足大任。

    “大人。我暂时留下朝廷。”钟离睿回答的很坚决。

    “也好,我也会请郡。”王秀看了眼钟离睿,又是一颗重磅炸弹。

    绝对是晴空霹雳,钟离睿和宗良不约而同,惊诧地望着王秀,怎么也想不到王秀会请郡。既然已经提出改良,为何还要离开庙堂。似乎有点说不通啊

    “大人坐镇行在,怎能轻易外出”钟离睿嗓音有点发颤,他很不愿意王秀离开中枢。

    宗良似乎有点想法,迟疑地道:“先生,新政实施需要缓冲,一郡一路试行,坐镇行在从容调度,何必请郡。”

    钟离睿一下明白过来,自己当局者迷,王秀名为请郡,实则亲自去试行新政,但其中还有和目的,他就想不明了。

    王秀并不解释,请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也是他认为必须要走的路。两府重臣对军制没有太大异议,相信朝野也折腾不起浪花,经济却是重中之重,连同官制要触碰很多人的利益,不能慎之又慎。

    虽说,兴工商、拓海路,是大家都能得利的好事,只要不是食古不化的书呆子,他们暗中叫好还来不及,怎么会竭力反对相信也就是风言风语,一旦形成风气,那些世家必然趋之若鸿,唯恐分不了一杯羹。

    但是,经济改良不单是兴工商、拓海路,涉及面很广,必然触动土地,那可是大马蜂窝,连带官制牵连到世族和个人利益,关乎身家荣辱兴衰,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不小心会遭到全面强烈的抵制。

    历代变法成败,关键就在根基的改变上得失。以蛰居三十年积淀,博天下贤者名望的王安石,未曾涉足官制,却还触动了世家利益,不得不辞去相位,神宗皇帝贵为一国之君,**推动着官制变革,直到驾崩也没解决实质性问题,反而越改越糟

    他自信具有杰出人物所不具备的知识,入世三十年,一直没有停止过思考,不断总结历代变法成败,牢记物极必反的古训,拔苗助长得不偿失,没有经过工业时代就不可能有信息时代,一个没有物资、思想沉淀,做任何事注定都是海市蜃楼,只能是炫目的一瞬。

    一切不能操之过急,才选择了循循渐进,思想上慢慢培养,经济上慢慢扶持,选择一个地区扎下根,在真正的革新来临前,尽可能不吸引太多眼球。当然,选择温和的推行,也是为了掩饰真正的目地,真正的目地,只有他一个人清楚。

    正是这种心情,他决定暂时避让,亲手去树立一个样板,新政全面实施打物质铺垫。

    “不知大人请何郡”钟离睿倒底是反应机敏,既然王秀主意已定,退而求其次,想从侧面了解王秀打算。

    “杭州。”王秀沉默良久,缓缓吐出两个字。

    钟离睿眉头微蹙,刘豫知杭州多年,没有任何显著政绩,

    依例当回朝述职,王秀请郡杭州亦无不可,他细品其中滋味,

    隐约明白王秀请郡杭州意图。杭州是两浙路最发达的军州,海事司最大的路局所在,也是最大的贸易港口,水军重要的驻泊区域,恐怕王秀对杭州期望极大。

    此时,王秀的思绪已经不在他们身上,他要考虑的事情很多,如何给朱琏解释,如何妥善安排行在事务,如何填补他外放后的权力真空,还有张启元。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第五四六章 谋划杭州2

    睿思殿

    “相公上奏改良诸事,官家以为如何”朱琏坐在软榻上,目光尤其慈爱,温和地看正在批阅奏章的赵谌,她人前称呼王秀为相公,显得倚重青眯。

    赵谌放下手中的奏章,脸色极为平静恭顺地道:“娘娘,王公他说的甚好,地方应该改一改了。”

    朱琏似乎知道赵谌的回答,她满意地一笑,柔声道:“官家是一国之君,天下百姓所望,岂一概而论,对相公的举措毫无点评,这样不好。”

    赵谌脸面微红,他真心看不出实施新政,改良制度的好处。如今,大朝朝野秩序正在恢复,除了个别地域较大的盗匪势力,其他军州的赋税人口年年增长,百官的俸禄也恢复到全俸,不再是刚南迁时的般俸,有必要那么折腾吗低声道:“娘娘说的是,孩儿知道。”

    “官家,今个相公两策,却回避官制,你认为为何”朱琏也不想过分为难儿子,把话题转到问政上。

    赵谌有点不明白,咂咂嘴道:“孩儿不知,请娘娘明示。”

    朱琏怜爱地望着儿子,十五岁的赵谌,经历生死洗礼,也算颇为懂事,做事情循规蹈矩,没有黄甲贵胄的骄横。唯独让她失望的是天份不高,办事瞻前顾后,思想极为保守,缺少中兴君主的朝气,没有能力应付错综复杂的局面,或许当个宗室藩王更适合。

    几年来,王秀处于半隐状态,担负着赵谌辅导,但多年的心血付出,赵谌品行尚可,权谋却很低劣,让她实在有点失望,只是自己的儿子,不教导也的教导。正待要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