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贞观大闲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朕不管,今日不拿出个办法,你别想回去,晚上就睡在大殿的门廊下吧,朕让人给你一床被褥。”
  李素面色愈发苦涩,不讲道理的传统难道是大唐君臣的特色?可你们就算不讲道理也不能专挑我这种软柿子吧?
  想归想,李素还是只能认认真真的想办法。
  李世民也不急,慢悠悠地端起茶盏,浅浅地啜一口,满意地点点头,然后抽空斜瞥他一眼,非常的居高临下。
  良久,李素终于叹了口气,道:“陛下,臣,呃……臣以为……”
  李世民不满地皱起了眉:“有话快说,结结巴巴的故弄什么玄虚。”
  李素苦笑道:“臣只有一个折中的办法,或许……可以两头兼顾。”
  李世民拂了拂衣袖,道:“说。”
  “西域征焉耆王之战,恐怕是免不了了,大军已开拔,三万兵马人吃马嚼的,每天耗费粮草无数,将来若真打起来了,耗费的粮草更多,此战若西突厥也参与进来,三五年内西域怕是平不了,所以,臣以为,不妨让侯大将军采用‘拖’字决……”
  李世民愕然:“拖?”
  “嗯,拖,对焉耆国,当迅若疾雷,快速平定,焉耆战力不强,侯大将军可直抵焉耆,对焉耆痛下杀手,将焉耆国完全灭了,至于西突厥那边,他们若选择袖手旁观自然最好,若他们也出兵,那就让侯大将军拖着他们。”
  “如何拖?”
  李素缓缓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所以这一战,需要的是政治上的配合,陛下从长安派出使臣,与西突厥谈判,谈判的内容就是两国友好互不侵犯,这边谈着,侯大将军那边打着,谈判需要技巧,也需要军事上的默契配合,谈得有进展了,侯大将军那边不妨暂停动作,给西突厥人一个假象或希望,若谈得不顺利,侯大将军便对焉耆穷追猛打,并且积极联络西域诸国共同反西突厥,一边打,一边谈,拖个三五年,如陛下所言,让战事陷入僵持胶着之势。”
  李世民不解地道:“战事僵持,旷日持久,这不正是朕担心的吗?如此一来,大军粮草何以为继?国库照样也耗费不少,东征怎么办?”
  李素笑道:“所以臣刚才说了,以迅雷之势将焉耆国灭了,然后……可命侯大将军以战养战。”
  “以战养战?”李世民神情微动。
  “汉朝的霍去病将军,率孤军深入匈奴数千里,灭匈奴部族无数,他们是骑兵,一日奔行数百里,朝廷的后勤补给怎么可能跟得上?无非是每灭一部族,便屠其牛羊,掠其粮草充为军粮,这便是以战养战,侯大将军若灭了焉耆国,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接管焉耆国库,搜刮国中粮草,同时将国库的钱财交予西州,如今的西州已是西域诸国商贾的中转站,这些钱财可用来向各国商贾购买粮食,等于是穷其一国之力,养侯大将军一支孤军,就算没有朝廷补给,侯大将军支撑一两年不成问题,一两年以后,陛下的东征约莫也快到尾声了,那时难道还腾不出手支援他吗?”
  李世民眼睛大亮,沉吟半晌,不由点头赞道:“以战养战,确实是好办法,可搜刮焉耆国的国库和粮草,彼国百姓岂不是……”
  “陛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所谓‘仁义’,做做样子便罢,可此战关乎大唐国运气数,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李世民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你果然是个满肚子冒坏水的混账,心狠手辣起来比朕还厉害。”
  “陛下谬赞了。”李素谦虚地笑道。
  “你以为朕在夸你?”
  李素笑道:“臣就当陛下在夸我。”
  李世民哼了哼,随即沉吟斟酌许久,缓缓道:“此法……可行,至少能为朕多争取一年左右的时间,一年的时间,足够朕做许多事了,同时也为朕节省了不少粮草,甚善……”
  李素想了想,又道:“还有关于东征的粮草方面……”
  李世民一愣,欣然笑道:“子正连粮草都有办法解决?”
  李素苦笑道:“臣只想到了权宜之计,既然陛下铁了心要东征,臣食君之禄,便不得不为陛下分忧,关于粮草,臣猜测国库所积恐怕不太够吧?”
  李世民脸色顿时阴郁下来,忧心忡忡地点头:“不错,辅机与玄龄算了很久,尚有不少的差距,对高句丽之战事若不顺利,就差得更多了,民间麦子水稻一年两熟,你从真腊国引进的稻种目前还只是在农学里改良,尚未普及推行民间,纵然将明年两熟的麦子水稻算上,还是差了许多。”
  李素想了想,道:“陛下为何不试着向别国购买粮草?”
  李世民又愣住了:“购买粮草?”
  “是啊,就跟乡亲街邻一样,哪家突然手短,临时找隔壁借点粮,通常都借得到的,国与国也是如此,咱们出钱买呀,买邻国的粮食,比如真腊国,占城国,林邑国等等,这些南方国度善种稻谷,而且每年所产结余不小,想必他们国库所存颇丰,陛下何不向他们购买呢?咱们花钱买,又不损大唐国威尊严,何乐而不为?”
  李世民吸了一口气,眼睛顿时睁大了。
  这个思路……很有创意啊。
  满朝上下只想着如何从国内筹措粮草,却没一个人想过向邻国购买,大抵都是大国颜面尊严的原因,文武大臣们总觉得向别人伸手是件很没面子的事,弱了自己的威风一般,可是购买粮草哪里损了颜面?很正常的交易买卖关系呀。
  李世民越想越觉得可行,李素仿佛给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那个崭新的世界里……好多的粮食啊。
  困扰李世民最久的问题便是粮食了,其他的诸如兵源,军械,攻伐等等,那都不叫事,粮食才是关键。
  此刻李素一句话,顿时令李世民茅塞顿开,只觉上下通透,感觉嗨爆了。
  随即李世民不知又想起什么,脸色继续沉了下去。
  “国库粮草不足,钱财……也不足呀,拿不出钱来,如何向邻国购买?”李世民的脸色难看道。
  李素重重叹气,要什么没什么,你当什么皇帝,改行要饭去好不好?
  还有,什么国库没钱,简直笨到家了,国与国之间的大买卖,用得着搞什么钱货两清吗?
  于是李素忍不住朝李世民看了一眼,然后飞快扭回头。
  李世民捕捉到他的目光,神情不由一滞。
  这个混账……刚才那记眼神是在鄙视朕吗?
  咬了咬牙,李世民语气不善道:“子正有话快说,休卖关子!”
  李素叹道:“陛下,没钱也能做买卖的,又不是不给,先欠着嘛,等咱们手头方便的时候再给,陛下就照臣的原话跟那些国家的使臣说,您看看谁敢不答应。”
  李世民露出迟疑之色,显然李素的话严重挑战了他的节操底线。
  “这个……不妥吧?大唐是诸多邻国的宗主,若还反欠别人的钱,实在是……咳咳,子正啊,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让邻国心甘情愿把粮食奉上?”李世民脸色有些赧然地道。
  李素脸颊抽了抽。
  又要朝人伸手,又不想伤面子,分文不给还要别人心甘情愿把粮食双手奉上……刚才自己想错了,当要饭的太屈才,你剪径劫道去呀,不但能劫粮食,还能劫色呢。
  李素又叹了口气,道:“陛下不想欠钱,那就拿东西换吧。”
  “拿什么东西换?”
  “什么都好,比如兵备库里多余的军械,刀剑弓箭,云梯攻城车什么的,或者拿生铁,盐巴,国库里的瓷器丝绸等等,召那些国家的使者来,一项一项抵价,慢慢谈嘛,谈到大家都接受的地步,这笔买卖就做成了。”
  李世民想了想,欣然大笑:“好!此策甚妙,子正不愧是我大唐之栋梁英才,朕应该早点召你进宫奏对,也省得朕这些日子因为粮草之事而寝食难安。”
  李素笑道:“臣不过是随意而说,陛下谬赞了……”
  随即李素一愣,认真地问道:“陛下这次真的是在夸我吧?”
  李世民此刻心情极好,哈哈大笑道:“这次确是在谬赞你,尔且放心收下。”
  李素撇了撇嘴,然后道:“陛下既然决定今年冬天便东征,那就要赶紧办妥这些事了,如今已是夏末,离冬天不远矣,与诸国使臣谈判,还有传递消息,运输粮食等等事宜,少说要耗费几个月呢。”
  李世民点头:“不错,朕马上就下旨,事不宜迟,迟则生变。”
  扭头看着李素,李世民道:“你坐够了没?”
  李素一愣,马上闻弦歌而知雅意:“臣这就滚。”
  ……
  李素刚走出宫门,便见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二人匆匆进宫,李世民的速度果然快,这才多久便把两位宰相召来了。
  李素急忙朝二人见礼。
  房玄龄笑呵呵地朝他点头,长孙无忌的表现更是如沐春风,冯渡被刺一案李素与他暗中的较劲冲突,此刻他仿佛全忘记了,仍旧是一副慈祥长辈的样子,还肉麻兮兮的握住李素的手嘘寒问暖,李素尴尬地应付,背后冒了一层白毛汗。
  长孙无忌越是如此表现,李素便越觉得忧心。
  从此以后,他与长孙无忌之间的仇怨,只怕是难以化解了。


第八百五十章 迂腐傲气
  与长孙无忌结仇已是注定,朝堂之上,夺嫡之争,李素与长孙无忌所站的阵营完全不同,关系自然也就变成了敌对。
  想想多年以前,李素与长孙家合作香水买卖,所谓“合伙”,大家都只将它当成了一个由头,真正为的是这一层关系,香水买卖成了两家来往的一条利益纽带,李素当初费尽辛苦与程家合伙,与长孙家合伙,其实为的也是自己的安全,自己发明出来的东西无私地拿出来,有钱大家一起赚,两家一文一武,便等于让李素在朝堂文武官员两大阵营里站稳了脚。
  李素的这个布局是正确的,事实上,从贞观九年到如今,近十年的时间,李素基本没在朝堂树过敌,除了李素谨慎圆滑的性格外,两桩合伙买卖在其中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事到如今,李素在朝中羽翼渐丰,更重要的是,他与长孙无忌分别辅佐不同的皇子,矛盾自然便慢慢激化,露出了水面,冯渡被刺一案掀起那么大的风浪,实际上这桩案子就是李素与长孙无忌之间的博弈。
  目前看来,长孙无忌棋输一着,李素小赢半子,可是结下的仇恨却已无法抑止地越来越深了。
  太极宫门前,李素与长孙无忌互相行礼,彼此会意一笑,然后,二人擦肩而过,背道而驰。
  ……
  李素向李世民献平西域和筹措粮草之计,不得不说,两条计都十分具有可行性,尤其是筹措粮草,李世民以及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闻所未闻的新颖。
  长孙无忌和房玄龄进了甘露殿,君臣三人碰面,李世民将李素的原话复述出来,两位宰相当即便击节赞叹不已。
  东征高句丽是必启之战,国中粮草不够是君臣的心头刺,眼看离东征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可粮草问题仍未得到妥善的解决,两位宰相一天比一天着急,不早也不晚,李素在这时献上筹粮之计,顿时解决了李世民和两位宰相的燃眉之急。
  饶是长孙无忌与李素如今已结下深仇,可长孙无忌的身份终究是宰相,国之砥柱,孰轻孰重他还是分得清的,宰相有宰相的宽宏气度,从不因人废言,只要提出的注意是正确的,天大的私仇皆可先放在一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