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将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相公,介甫兄!土地是各家的财产,几代人积累下来的,谁动了,他们都会拼命的!”
  王安石呵呵一笑,“君实相公,你接触过佃农吗,知道他们的情况吗?”
  “我,我……你有话便说。”
  “好,那我就告诉君实相公,孔家的佃户,最多能追溯到唐代,甚至更久远,一家十几代人,几百年间,都给孔家耕田交租!他们就算欠了孔家的金山银山,也早就还上了。可是呢……依旧每年要缴纳田租,少了一点,就要挨打,甚至要卖儿卖女,这公平吗?”
  “我……”司马光被噎住了。
  王安石乘胜追击,“不止孔家,还有河北的世家,还有那么多的宗室豪强,各地的世家大族……他们捞得够多了,如果不让他们吐出来,老百姓就没有活路,朝廷没有钱发展工业……”
  王安石大声道:“王爷,你穷尽那么多财富,也不过办了一个六艺书院,眼下也只是培养出一个百工院,上千工匠而已!我想请教,这点人,够用吗?”
  “当然不够用!”王宁安道:“朝廷应该推行教育,还要进行扫盲,尤其是要培养理工人才,不能光是风花雪月了……只是办学要钱,而且还缺少好的教员,地方上百姓也未必会入学。”
  “王爷,百姓当然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读书,可关口是他们没钱……假如能给百姓分田,家家户户拿出一点粮食,就能请动老师,朝廷出点钱,建一个校舍,就可以招收学生,读书识字了……我力主分田,可不是为了自己,王爷,你肩负着天下之望,不能让百姓失望啊!”
  王宁安微微颔首,“半山公,你所言极是,但是你也清楚,这件事情牵连太大,马虎不得,你准备如何下手?”
  “很简单,根据租佃的时间计算,如果超过二十年,土地直接归耕田者所有,不足二十年,以年限计算,可以出钱从地主手里赎买……如果百姓没有钱,朝廷可以垫付……百姓从佃农变成自耕农,不用交租子,这部分可以用来偿还贷款,朝廷不会亏的,而百姓也不增加支出,几年之后,他们就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岂不美哉!”
  “那世家地主呢?”司马光厉声质问,“他们反对该怎么办?”
  “朝廷可以帮助他们发展工商,如果不答应,就发配,渤海也好,西域也好,南洋也好,有的是地方……再不甘心,那就砍头!杀一人,而活千万人,值!”
  王安石杀气腾腾,简直让人不寒而栗。
  至少司马光是吓得脸上变色,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只剩下喘气了。
  坦白讲,历代都知道豪强的危害,也都抑制兼并,但是从来没有人像王安石这么彻底……王宁安在短暂惊讶之后,陷入了沉思。
  其实拗相公的措施,王宁安并不陌生。
  法国就曾经这么干过,他们把土地出售给佃农,废除原本的一切所有权利;无独有偶,倭国在维新变法的时候,也将土地从武士集团手里剥夺,交给了直接耕种土地的佃农……也因为如此,这两国一直到了后世,都有一大批小土地所有者……其他国家,也都或多或少,动过土地。
  简单总结一下,分地的好处很明显。
  有恒产才有恒心。
  百姓有了土地,社会就安定了。
  其次农民的耕田热情增加,土地产出提升,有更多的粮食供应城市。
  再有,废除了中间的租佃关系,农民直接向朝廷纳税,能增加朝廷税收,作为工业的原始积累……
  不得不说,王安石的眼光的确敏锐,见解也十分独到。
  只有解决了土地问题,才能顺利开启工业化。
  但问题是,土地真的不好解决!
  眼下的大宋,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各个方面都遥遥领先。
  远不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没有那么强烈的亡国压力……虽然王宁安心里清楚,不跨过工业化的门槛,大宋一直都会很脆弱,但是整个大宋,除了他,还有王安石之外,怕是很难再找到几个有类似见解的人了。
  吾谁与归啊!
  王宁安沉吟良久,“半山公,土地是一定要解决的,但是不宜操之过急,我看先从兖州做起,当一个试点吧!”
  拗相公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还是很快调整过来。
  “王爷,你的意思是……”
  “这样,孔家,还有其他各家的土地,平均分给所有佃农……棉纺还是要发展,而且是重点项目。文宽夫不是要折腾吗,就让他折腾,我把兖州交给半山公,把济州和单州交给文宽夫,你们各自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推……我们会公正评判,到底哪一种模式更好……又是例子摆在那里,下一步就会好办很多。”
  王安石是希望能大刀阔斧,直接强推的,但是他现在和以前也不一样了。
  走了民间一次,就发现了这么多问题,还有没有被他忽略的,各地的情况是不是一样……王安石觉得他的悟道之旅,还要继续。
  “王爷,我该说的都说了,兖州的事情,还是另请高明,我能提供意见,却不好插手,不然事情就变味了。”
  王宁安想了想,“半山公,这样吧,你以后不管到了哪里,有什么发现,都给我送一份,我要知道最真实的情况!”
  “没问题,我一定按时送给王爷。”
  “那好,兖州吗?一定要派精兵强将……半山公,你觉得苏辙如何?”
  王安石想了想,“他是个老诚的,不过灵活度不够,王爷应该给他配一个副手。”
  王宁安陷入了沉思,他一时间还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王爷,我倒是有个人选。”
  “谁?”
  “吕岩!”
  吕岩,就是那个梁县的知县,当初周峰的案子闹得好大,为此王宁安不得不力推发展种植,养殖,解决地方财政困窘。
  因为这个案子的复杂,赵曙登基之后,赦免了许多死囚,吕岩和周峰都在其中,眼下吕岩已经在牢中待了一年多。
  “这个吕岩倒是肯做事,能发展地方的人才……只是当初的梁县条件太差,他只能强征土地,结果弄出了案子……如今兖州孔家的土地都收上来了,让他去放手做……由苏辙掌控大局,绝对能成!”
  王安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王宁安想了想,笑道:“嗯,他倒是个人才,就这么办了!”
  说完,王宁安又看了看拗相公和司马光。
  “今天咱们三个谈的事情,绝对不能走漏半个字……至于分田的事情,更是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包括文彦博那边在内,如果提前泄露消息,我们可都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王爷说的是,我们记下来了!”
  王安石没有留多久,他还要继续考察,下一站就是江南。
  最近几年,江南放弃稻田,种棉花,种桑树,愈演愈烈,王安石很想看看,有什么问题,而且借此也能推测文彦博那边的情况。
  为了联络方便,他又把次子王旁留在了兖州,自己带着兄弟王安礼南下。
  这么一来,兖州可就聚集了好几个精兵强将。
  苏辙善于理财,做事严谨,他掌握全局,吕岩能冲,又是戴罪之身,肯定急于出成绩,让他在前面冲。
  王旁深得父亲真传,他帮着拾遗补缺。
  再有,章家叔侄,也能协助,看起来问题是不大了。
  王宁安立刻以政事堂的名义,发了一封公文,昭告天下,孔家的田产全数收回,分给原本的佃户,朝廷派遣专员,负责落实,并且指导产业发展。
  ……
  “实在是可恶!”
  文彦博气得拍桌子,“都怪那块石头,他简直是从茅坑里出来的,还有那个王宁安,他就那么耳根子软,一点担当都没有,还怎么主持政事堂!”
  儿子文及甫在一边伺候着,随口道:“王宁安或许是怕枕边风吧!”
  “哼,不还没大婚吗?陛下说了,要等守孝结束才成亲!还有快两年呢!他王宁安就怕了王安石,真是丢人啊!”
  老文不停咒骂,其实啊,他又何尝不怕!
  现在孔家的田都要退给佃户,那么大的一块肥肉,眼睁睁溜走了,当初可是王宁安答应过他的……要早知道这样,宁死他也不来兖州,也不帮着王宁安摆平庞籍和韩家!
  “你说,为父是不是上当了?那个姓王的从一开始就设计我?”
  文及甫想了想,“爹,要真是那样,王宁安的心思也太深沉了……依儿子看,他应该是被王安石给拿住了,可他从心里还是站在老爹一边的。”
  “何以见得?”
  “他不是把济州和单州交给了老爹吗!这两块地方,不比兖州差,也都是适合种棉花的。而且这一次收了300多万亩田地,其中一百多万亩在兖州,至于济州和单州,也有80万亩,儿子准备,再购买一些田产,全数改种棉花,到了秋收,把棉纺工厂运作起来。棉布哗哗出来,银子哗哗流进来……只要地方和朝廷都见了钱,那时候谁都要说老爹英明!”文及甫轻笑道:“至于王宁安,他没有担当,而拗相公,又一心讨好小民,鼠目寸光,到时候朝廷变法的大旗,就要老爹扛着了!”


第860章 天牢蹲出来的学问
  文彦博向来是个行动派,他权衡之后,立刻发动江南的种棉大户,在济州和单州种植棉花,另外又责成他们,筹集一笔资金,购买纺织机器,设立棉纺工厂,尽快运作起来。
  经过了大半年的改进,蒸汽机的稳定性好了很多,幽州的毛纺工厂已经大规模使用蒸汽机,效果惊人。
  纺织的效率一下子提升了200倍,使用的工人却减少了两成。
  当然了,减少的工人并没有失业,而是转到了别的行业,比如物流和销售。也有更多的商人前往草原,收购羊毛。
  耶律洪基是推行胡化的,他希望能抵抗大宋的文化侵蚀。
  但很多东西是积重难返,而且随着倭国和高丽的大战,契丹也要从大宋购进物资,支持高丽,这样就需要向大宋出售货物,换取军火武器。
  契丹还有什么好卖的,最值钱的就是羊毛。
  所以整个长城以外,包括云州,再一次开始了养羊的进程,相比当初的幽州,还要迅猛无数倍。
  其中原因不难懂。
  因为机器使用,人工成本下来了,利润上去了,这样一来,工厂就可以用更高的价格采购原材料,用更低的价格出售商品,甚至还有钱增加工人的薪水……有了利益引诱,契丹各个部落毫无抵抗能力。
  他们跟着耶律洪基吃苦也吃够了,迫切需要出售一切的产品,来换取大宋的奢侈品,满足生活需要。
  蒸汽机带动了整个幽州的繁荣,仅仅是上半年,就增加了700台蒸汽机,而订单更是排到了一年之后。
  为了满足需要,幽州又筹建了两处机械厂,负责制造蒸汽机,制造纺织机。
  文彦博看到了效果,口水流的老长,他掌控的棉纺工厂就是最早的一批客户。
  他们一共订购了3000锭子,预计年底生产出棉布50万匹,加上东南的产量,就能完成向海外出售100万匹棉布的目标。
  一匹棉布卖到海外,售价8贯到10贯,济州的棉纺工厂一年产出就是400到500万贯,按照百分之25交税,就是一百多万贯!
  如果再加上带动的其他项目,贡献税金能达到200万贯以上。
  一座棉纺工厂,就有这么大的税收,谁还敢说办工厂不好!
  文彦博是越算计越高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