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将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梅尧臣身上没钱,王宁安连忙送上一串铜子,12文,赚了两成,就相当于原来的十二成,折成十成,也就是10文……另一个是赔了两成,也就是八成是12文,一成相当于1。5文,十成就是15文,一只原价10文,一只原价15文,加起来是25文……呀,可不是赔了1文钱!
  梅尧臣足足摆弄了三遍,才如梦方醒。
  真,真是太神奇了,怎么回事啊?
  天才的诗人第一次发觉诗歌之外,竟然还有如此有趣的事情。难怪有些老友,会沉醉算学,不能自拔。
  果然算学精妙,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梅尧臣突然惊醒。
  这么高深的算学题目,适合出现在入学考试上?
  只怕是算学大师也进不了六艺学堂的大门吧!
  同样有疑问,甚至不屑的还有韩维。
  “不想让我韩家子弟入学明说就是了,何必耍这种手段,若不是泄露题目,小娃娃也能算得出来!”
  韩维公然指责考试的问题,晏殊沉下了脸,他也心存疑虑,觉得题目有些偏难。
  “王二郎,这两道题目,哪怕老夫也要思量许久,小小孩童,能答得上来吗?”
  没等王宁安说话,苏老泉抱拳拱手,“晏相公,沧州的考生当中,有三百余人答对了第一道题目,还有一百八十多人答对了第二道题目。学生算学本领,的确让人叹为观止。”
  “果然是作弊!”韩维怒气冲冲,韩绛更显得沉稳,他阻止了兄弟,深深吸口气,“既然沧州学子算术惊人,不妨请几位过来,让我等见识一番,究竟是如何神奇!”
  欧阳修点头,不多时有人带来几个,其中最小的一个正是胖乎乎的王宁泽。
  小家伙除了一道策论没写完,一共答了四道题,全都正确,别提多得意了。
  粉嫩嫩的小孩子总是招人喜欢的,晏殊主动把王宁泽叫到了身边,拉着他的小手,和蔼笑道:“告诉爷爷,这两道算学题目,你都会吗?”
  “当然!”王宁泽拍着胸脯,用力点头,“很简单的,一点也不麻烦,比起平时练的差远了。”
  “平时?”晏殊略带惊讶,“你平时都学什么?”
  “学的东西可多哩!”小家伙咬着手指,想起过去的日子,就苦大仇深。他低下头,从小书包里翻出一堆东西,捧到了晏殊的面前。
  “就是这些。”
  晏殊随手拿起了一本小册子,上面赫然写着“三字经”,晏殊从来没有听过,翻开一看,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包含各种常识,脍炙人口,端的是顶尖儿的启蒙读物!
  “此书足以弥补启蒙课本之缺,功德无量!”晏殊发自内心赞美道。


第104章 被瓜分了
  翻开了王宁泽的小书包,就好像翻开了小宝库,里面的东西不时让几位大佬发出惊呼赞叹。
  启蒙三宝,《千字文》起源于南北朝,在市面上就能买到,至于另外两本,都是起源宋代,王宁安见市面上没有,就大大方方弄了出来。
  抄书这个玩意,只要干多了,也就习惯了,自从抄了《三国演义》之后,王宁安越发无耻了,只要有好处,一点也不排斥。
  其实在王宁安还小的时候,他就识不少字,这都要归功老娘白氏,她是商人之家,从小读书识字,接触算术记账,白氏很有天分。
  后来嫁给王良璟,等到王宁安三五岁之后,白氏就不断教给儿子一些东西。相比起进学堂读书的王宁宏,王宁安的学问并不差多少,这也是他向往学堂的原因。
  大儿子不用管了,两个小家伙却越来越大了,白氏主动担负起教导王宁泽和王洛湘的责任,还让王宁安去买一些启蒙书籍。
  王宁安在市面转了一圈,除了《千字文》之外,其他的启蒙读物,什么《仓颉篇》啊,《急就章》啊,可读性不强,根本不适合小孩子。
  抽空,王宁安把《三字经》和《百家姓》弄了出来,白氏如获至宝,王宁安干脆又给弟弟和妹妹弄出了识字卡片,还做了一个黑板给老娘。
  两个小家伙很是聪明,白氏教的也好,没用多长时间,他们就认识了不少字。
  后来有了兴学的念头,培养急需人才,王宁安认为最重要的就是算学,堪称一切的基础,他挖空心思,写了两本小册子,一个是《算术入门》,一个是《几何初探》。
  算起来还是黄河决口之前,距离如今差不多半年时间。
  白氏原本就善于记账,算术本领很高,她一面学习,一面教给儿女。渐渐地很多村子里的孩子都被吸引过来。
  丈夫和儿子在前面平叛,白氏的心也悬着,索性就教这些孩子,一来能更好笼络部曲,二来等到他们长大,也能帮到王家。
  白氏想不到,她的无心之举,竟然帮了王宁安的大忙。
  在知道韩家要来踢馆,王宁安就挖空心思,要怎么挡住韩家,尽量把王家的子弟送进学堂。
  当他得知老娘教了一两百个孩子算学的时候,立刻大喜过望。
  五道题目,其中经义和策论很难,即使是韩家的子弟,能答上来的也不多。至于诗词,由于改成了填空题,大多数用心的孩子都能填上,等于是白送分。
  所谓智力题和算术题,就是王宁安挖的坑。
  王家子弟只要拿下了智力题和算术题,再加上诗词题,稳稳三分,就有了入学的资格,至于韩家子弟,他们只能在经义和策论上面下功夫,如果真的能答上来,没说的,也有资格入学。
  只是这两道题是苏老泉出的,他按照自己两个天才儿子的标准衡量别人,出的题十分艰难,愣是弄得韩家子弟只有13人通过。
  总体来说,王宁安偏袒自家人,但是也不能算太过分。
  至少算学部分,就让所有人瞠目结舌。
  “五弟,今日方知天外有天啊!”韩绛说完,冲着王宁安深深一躬,“光是算学一道,我韩家子弟就多有不如,可笑韩某不自量力,惹笑话了。”
  不愧是大家子弟,韩绛温文尔雅,气度不凡。
  虽然有些不公平,可韩家是什么积淀,弟子不能在各个方面压倒人家,就已经输了,没有什么好说的。
  就连韩维他之前气势汹汹,见识了王宁泽的书包,也老实了。
  “我小觑了天下英雄,我向你们道歉。”
  韩家兄弟这么快就低头了,王宁安倒是有些意外,心说砸场子的不该一直闹吗,哪怕无礼也要折腾,把脸送过来给自己打?
  偏偏碰上了两个棉花包,有劲儿使不出啊!
  王宁安有些迟疑,身为山长的欧阳修却发话了。
  老夫子是标准的道德君子,他觉得王宁安为了学堂出力很多,多招一些王家子弟,无可厚非,但是学校毕竟是学校,要有规矩,靠着偏题怪题,把有潜力的学子挡在外面,实在是说不过去。
  “第一科就暂时如此,下一科务须提前三个月,公布考试范围,以免应考学子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欧阳修说着,又抓起《三字经》冲着王宁安晃了晃。
  “这本是你编的吧!”
  “嗯。”王宁安老实回答。
  “老夫回头替你上书,献给陛下,以后天下学童启蒙,怕是都要念这一本了。”
  欧阳修一锤定音,王宁安可是满心怒火,之前《三国演义》献上去了,自己一个铜板都没捞到,这次又把《三字经》抢走了,那可都是钱啊!
  正当他要说两句,韩维突然笑着拱手。
  “恭喜小友了,从今往后,天下发蒙学童都要尊小友一声老师了。”
  哎呦!
  还真是!
  王宁安稍微一愣,试想每个小孩子,都捧着《三字经》发蒙读书,谁还能忘了作者啊,到时候自己的名气必定扶摇直上,好处大大滴!
  “永叔,顺便把这本《百家姓》也献给陛下,陛下应该会喜欢的。”晏殊补充道。
  能不喜欢吗?
  百家姓他们老赵家可排在了第一位!
  正是看了《百家姓》这几位大佬才坚信两本书是王宁安所做,这个小混蛋,年纪不大,惯会拍马屁,而且拍得无形无相,妙不可言,一本小册子,把皇家放在第一位,那可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只是这么好的马屁手段,以往怎么就没想到?
  晏殊别提多懊恼了,假如当年自己也这么善于拍马屁,没准这时候还宰执天下呢……果然自己太老实了,说多了都是泪!
  几位大佬抢走了两本书,又注意到了《算术入门》和《几何初探》,这两本王宁安虽然借鉴了后世的教材,但是总体来说,是出自他的手笔。
  不同于《九章算术》那种完全从实例出发应用算学,王宁安在两本书中,灌注了数学逻辑,有着严谨的推导过程,总结了一般的公理和定理。至于后面,更是有丰富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
  由于是给弟弟妹妹学的,很通俗,也很有趣,别说学童喜欢,就连这几位老货也大受启发。
  “我以为算学乃是六艺之一,更应该作为我六艺学堂的立身之本,这两本书,就作为算学教材,非六艺门下,不得学习!”
  欧阳修又一次剥夺了王宁安的著作权,顺道他又把王宁泽书包里的识字卡片也拿走了。
  每样东西,都有一个简单的图画,配上文字,很容易记住,绝对是开蒙的好东西,也要推广。
  搜来搜去,王宁泽的小书包都空了,弄得小孩子都快哭了!
  你们这帮坏人,哥哥给我的东西,都被你们抢走了!
  王宁泽攥着小拳头,恨不得给欧阳修一顿胖揍,打得老东西找不着北。
  难得,瓜分了这么多好东西,欧阳修总算良心发现,有些惭愧了,拿了人家的东西,不能白要吧!
  “宁安,你跟我过来。”欧阳修率先起身,直奔旁边的小客厅。


第105章 走自己的路
  “二郎,你可知道,韩家为什么派人过来?”
  欧阳修开门见山,王宁安早就想过,缓缓道:“莫非他们担心六艺学堂会冲击韩家的地位?”
  “不只是韩家,还有很多的河北世家望族!”
  别看欧阳修一双醉眼,但是很多时候,把问题看得很明白,只是醉翁不屑于同流合污罢了。
  自从黄巢起义,杀人八百万,血流三千里!
  煊赫上千年的世家大族消失殆尽,大宋立国之后,科举大兴,寒门在官场上地位越发重要。
  但是毕竟绵延千年,大族的影响力还在,尤其是河北,更是重灾区之一。
  翻开大宋的史书,父子同朝为官,兄弟几个前后高中,比比皆是。数量之多,远不是明朝能比的。
  比如宋初的“三陈”,陈尧叟状元出身,官至枢密使;陈尧佐进士及第,官至宰相;陈尧咨,也是状元出身,官至翰林学士,三个兄弟,两个状元,一个宰相,简直令人瞠目。
  还有当朝首相陈执中,他的父亲陈恕官至参知政事。
  明相吕夷简,他的儿子吕公弼官至枢密副使,另一个儿子吕公著更是官至宰相。
  人们耳熟能详的三苏,八韩,七曾,五蔡,还有范仲淹一家,都是煊赫的豪门,让人高山仰止,绵绵不绝……
  之所以会如此,除了这些家族子弟的确争气之外,还有很多原因,比如汉唐的传统还在,人们对父子兄弟为官,忌讳不多。这要是放在明朝,那些言官御史还不扑上来,把人给吞了。堂堂首辅徐阶凉了自己兄弟一辈子,以至兄弟反目,张居正想要栽培自己儿子,弄得天怒人怨,父子相继为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