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将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因为王安石病重,无法理事,都察院就空了出来。
  谁都知道都察院权柄最重,谁要是能出任左都给事中,等于掌握了百官的生死,苏颂第一次主持政事堂会议,就讨论了掌院人选。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夺,据说都拍了桌子,最后确定,由吏部尚书范纯仁出任左都给事中,执掌监察大权!
  这是一个让人跌破眼镜的安排!
  吏部天官,负责人事,转而监察,岂不是什么权力都在他的手里了,范纯仁何德何能,也配执掌都察院?
  很多人愤愤不平,但是稍微分析一下,还真别说,除了范纯仁,谁也干不了。
  首先范纯仁在六艺的时候,也是讲师,虽然他的年纪大不了吕惠卿等人几岁,但是师生名分在,他和苏颂的关系很好,而且他是范相公的儿子,范相公又是王宁安的师父……有了这一层身份在,六艺的人没有办法反对,甚至还要摇旗呐喊,鼓掌喝彩。
  另外范纯仁处事公正,老成稳健,他执掌吏部,在全国推行秀才科,很是选拔了一批人才,大宋的行政效率提升很快,让人耳目一新。
  以他的性格,主持都察院,不会把这个衙门变成争夺的工具,反而能真正发挥效力,整顿吏治,这也是接下来一任首相的重中之重!
  苏颂很大胆,也很聪明,找到了何人的人选。
  可另一个问题就出来了,范纯仁虽然当过讲师,但是论起功劳和实力,都不足以压制吕惠卿,这两个人都留在都察院,只会天天打架,永无宁日。
  很快,苏颂就再度调整,公推吕惠卿进入政事堂,宣麻拜相,成为六艺之中,第一个进入政事堂的人选。
  紧随其后,则是空下来的吏部天官,苏颂决定推举兵部尚书章惇继任。
  这又是个很令人意外的安排。
  章惇名声不好,但能力不用怀疑,他不但文武全才,而且手够黑,心够狠,在兵部的时候,就无人敢惹,现在去了吏部,执掌人事大权,丝毫不用怀疑,他有本事和政事堂的诸公叫板!
  而且连续经营兵部和吏部,章惇的能量不可限量,等到下一轮角逐,他甚至可能直取首相之位。
  或许这也是苏颂和章惇的交易。
  总而言之,两个要害衙门确定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王韶继任兵部尚书,原来的参谋部留给了杨文广!
  这个安排也让人眼前一亮,杨文广是王宁安的岳父,老牌名将,无论是收复幽州,还是攻灭西夏,他都立了大功。
  如今年纪大了,身体也不算太好,回到京城,接掌参谋部,理所当然。
  至于把王韶安排到兵部,显然是利用他的才干,锐意进取,接下来大宋要更加大刀阔斧,发动战争,扩充领土,实现赵曙的抱负,显然,这个安排应该是皇帝点头的。
  还剩下几个部,其中户部尚书韩宗武被调任都察院,给范纯仁做副手,而工部尚书曾布接了户部的缺,也算是人尽其才。
  至于工部,则是留给了苏颂的老搭档刘彝,这也是此次大调整当中,苏颂唯一提拔的自己人!
  至此,六部中,除了礼部尚书苏辙之外,其余全都调整了一遍。
  政事堂当中,以苏颂领衔,接下来还有五位宰执,依次是司马光、范师道、韩维、陈升之、吕惠卿,除了吕惠卿之外,其他都是以前留下的老牌宰执。
  经过权衡之后,司马光继续留任,依旧是次相,而韩维却被调到了殖民部……此前醉翁欧阳修和贾昌朝都已经上书,以老病为由请辞,赵曙慰留之后,也准许两个人辞官,空下来的殖民部,韩维接掌。
  很显然,这个安排等于是把韩维边缘化了。
  理由也很明显,这一次云州的案子,虽然还没水落石出,但是薛向曾经是韩家的人,而韩家被贬去西夏之后,俨然西夏第一大家族,从云州攫取财富的商人之中,韩家也有份。
  把韩维从政事堂调走,有利于整个案子的彻查……
  前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苏颂就完成了全盘的人事调度,看起来有些眼花缭乱,但是调整之后,大家伙却不得不竖起大拇指!
  好一个苏相公,有些手段!
  ……
  “其实啊,最厉害的还是咱们师父!”
  吕惠卿和章惇凑到一起喝酒,两个人就谈了起来。
  “子厚,你还记得一年度之前不?处置了东南士绅,师父也调整了百官,那一次的安排就非常奇怪,把你塞到了兵部,把我弄到了都察院,还把曾布放到了工部……乱七八糟,毫无章法,现在我才懂,师父是为了今天布局!”吕惠卿充满了敬佩。
  章惇喝了一口气,十分感叹,“谁说不是,师父有威望,有手段,他把谁安排在什么位置上,都要老实干活,好好表现,争取人尽其才,拿到应得的位置……结果呢,师父把这个权力让给了苏颂,让他能快速收买人心,稳定朝局,真是深谋远虑,我们是愧不能及。”
  “你错了,师父最初未必想的是苏颂,只可惜那个王大国舅,把他爹坑了,要不然一定是王相公入主政事堂,反正对我们来说,倒没有太多的差别,子容先生比起拗相公,更好一些!”
  “是更好欺负吧?”章惇笑嘻嘻道。
  “别胡说!”吕惠卿立刻呵斥道:“子厚兄,我可提醒你,子容先生现在是首相,他的本事可不差,小心你的乌纱帽!”
  章惇连连摇头,“吉甫,我这不是为了你好吗!你甘心做一个末位宰执吗?你就不想再进一步?”
  吕惠卿气得拍桌子,“你还想坑我是吧?上一次就是你推着我去抢什么首相,告诉你,这一次我不会上当了,更何况我前面还有好几个人呢!”
  “什么好几个人!”章惇喝干了杯中的酒,冷笑道:“就一个司马君实而已!我也提醒你,别看他拿的票不多,但是他手下的那帮人可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你可要小心着。”
  吕惠卿当然知道章惇没安好心,是故意推着他和司马光拼,但是既然上了擂台,就躲不开。
  权力就像是杯中的酒,到死也戒不掉的……
  京中的朝局迅速变化,让人目不暇接,而云州的案子,也波澜翻滚,出了大事情——王雱,疯了!


第1021章 文相公,你没错的
  王宁安还想等着朝局稳定,然后再去处理云州的事情,毕竟苏颂刚刚掌权,还有很多事情不熟悉,加上那么一帮能折腾的属下,也不省心。
  可偏偏王雱疯了!
  事情可大条了。
  不管怎么说,王雱都是当今的国舅,还没有定罪,人就给弄疯了,还有王安石奄奄一息……父兄同时倒下去,你让皇后王青情何以堪!
  哪怕是个木头人,也要发火啊!
  王宁安不得不担负起灭火队员的职责……“子容兄,看起来我要立刻动身去云州了,京城的事情你只管去做,拿出首相的威仪,这种时候,最怕优柔寡断,瞻前顾后。”
  苏颂深以为然,“王爷,我准备主推两大政务,一个是吸收民间资本,参与修铁路,第二就是整顿吏治,严打贪腐。”
  王宁安沉吟了一下,这两项都是很关键的,兴利除弊,苏颂有两下子!
  “民间资本不能超过三成,这是底限,至于打击贪腐,让都察院动起来,不要客气!”
  苏颂早就注意了这个问题,也经过深思熟虑,他说道:“王爷,这个入股的问题我想好了,我会把股权和运营权分开,铁路一定会控制在朝廷手里,请王爷放心。只是接下来整顿吏治,难免要得罪一些人,下官担心,会搅动朝局……”
  说到底,苏颂的根基还是太浅了……
  王宁安沉吟了一下,“子容兄,有一件事,应该告诉你,我一直准备成立一个新政学会,广邀天下有识之士,一起来研究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辅佐新政,顺利推行,这是我给新政学会拟定的几条核心主张,你看看吧!”
  说着,王宁安送给了苏颂几页东西。
  在第一页,赫然写着“民本”两个字。
  苏颂也是学问大家,对两个字再熟悉不过了。
  孟老夫子早就提出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可以说民本两个字,深深刻在历代儒家的骨子里,当然了,那些拿这两个字骗人的犬儒不算!
  再说历代帝王,唐太宗算是最推崇民本思想,他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敬畏百姓,遵道而行,才有了贞观之治,才有了大唐盛世!
  王宁安一直以来,也都是这个主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不计代价,推行均田,可谓用心良苦。
  苏颂翻到了第二页,有六个字:忠君报国爱民!
  这是根据民本思想,推出来的三大主张。
  再往下翻,则是王宁安的阐释,苏颂看了一遍,露出迟疑之色,“王爷,你是打算?”
  王宁安叹口气,“组建新政学会,我和王相公谈过,和司马君实谈过,也和吕吉甫谈过……只是到了如今,能承担这个重任的,唯有你了!子容兄,你可以愿意担起来?”
  苏颂陷入了沉思,他其实从醉翁那里,已经得到了一些消息,除了上面说的几位,欧阳修也清楚王宁安的打算。
  新政学会,说穿了,也是结党。
  只是和过去的朋党不同,不是为了私利结党。
  观察如今的朝局,苏颂也深感忧心。
  原本士农工商的结构已经瓦解,取而代之是实业集团,金融集团,农业集团,殖民,海商,贸易,纷繁复杂的利益团体。
  还有那么多辛苦的工人,以及悬殊的贫富差距,数之不尽的贫穷农村……政务之难,远超以往万倍,光是一个人,无论如何,也难以驾驭。
  必须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集合大家的智慧,才能顺利应付……可臣子们公然结党,必然会惹恼天子,而且他的威望又不足以统御各方,苏颂显得很为难。
  “下官能理解王爷的苦心,也愿意替王爷分忧,只是下官担心,靠着我的一己之力,未必能成功?”
  王宁安淡然一笑,“子容兄,事在人为,我虽然不是首相了,也会鼎力支持你,至于陛下那里,我会想办法,总而言之,正道直行,无所畏惧!”
  苏颂深吸口气,鼓足勇气道:“既然王爷这么说,下官就勉为其难,不推辞了!”
  苏颂接下了任务,王宁安又把吕惠卿、章惇、曾布、苏辙几个找来,把事情都讲了,他们四个,加上苏颂,还有司马光,暂时作为新政学会筹组的六位理事,负责前期工作,等云州的案子处理之后,王宁安有了空闲,再正式发起新政学会。
  这六个人也就是未来的新政六君子,而接下来的十几年,完全是他们的天下,掀起的风云,更是远远胜过王宁安的五年!
  当然,后话少说,还是说说眼前吧,王宁安刚把政事堂的事情交接了一下,赵曙就迫不及待请他过去。
  皇帝陛下顶着两个黑眼圈,乌云遮顶,从里往外,透着一股倒霉劲儿。
  “师父,那个文彦博简直该死!”
  一见面,赵曙就开门见山,他气炸了肺,“朕让他查案子,他怎么能把人逼疯了,让朕何以自处?”
  赵曙真是愁坏了,听说王安石倒下了,王青就不高兴,但那是大哥惹祸,他爹受累,讲不出道理,只能窝在心里。
  可接下来,大哥也疯了,这就超出了王青容忍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