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1630-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在对流寇的作战中不断地获得重要的胜利,李自成被包围在山中,处境艰难,张献忠更是直接向明朝投降了。当然,在历史上,张献忠后来降而复叛。所以很多人都觉得招降张献忠的熊文灿是被张献忠骗了。但郑森觉得,如果没有后来满清的入寇,如果明廷真的把李自成给干掉了,张献忠的这个接受招安,倒还未必是假的。
  到了这年七月,黄台吉宣布,因为明朝和谈没有诚意,所以他要教训一下明朝,于是派出军队攻击了大明。不过这次攻击在明朝迅速调动军队勤王,以及再次派人“安抚”黄台吉之后,草草的就结束了。
  为了避免“剿匪”的成果毁于一旦,形势稍微稳定一点,我大明自然就要赶紧把军队再派回去继续对付李自成他们。但在这个过程中,军队两面奔波,结果自然是白白的被调动,变成了疲军。黄台吉利用这次行动,不但让崇祯和杨嗣昌都认定了自己的缓兵之计的有效,也让明朝军队变得疲惫不堪。
  果然到了八月份,满清军队突然再次大举进攻,一举攻破蓟门关,进逼京畿,而此时,刚刚经历了来回奔波的明朝军队已经没有了再次迅速回援京师的能力。
  崇祯皇帝到了这个时候自然也知道自己骗人不成,反而被人家到傻瓜骗了。不过事到如今,崇祯皇帝也只能硬撑着了。为了保住前段时间的“胜利果实”,崇祯皇帝只是命令京城戒严,并没有大规模的调动原本用于对付李自成的大军,只是就近调动了一些边军用于加强京畿的防御。
  这又是在黄台吉预料中的一个赌局,崇祯调动的这点军队根本不足以抵挡满清军队,相反,小股部队的不断投入反而给了满清各个击破的机会。
  也就在这个时候,静海附近的郑家军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八旗兵。
  第一批八旗兵是在八月底出现在静海附近的。这是一小队的骑兵,人数不多,大概也就三四十人,估计应该是是满清的侦查尖兵之类的。他们先是牵着马登上一个小山岗,眺望了一下,海港边上那个小型的多角形的低矮的土制堡垒,以及飘扬在堡垒上的明军的红旗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旗帜,然后又细细的观察了一下在堡垒外围的那两道壕沟,以及壕沟外面的那一圈的木桩和拒马。然后又上了马,以松散的队形向着壕沟,以及壕沟旁边的木桩和拒马靠近。
  在满清突破边墙之后,静海附近的福建兵就开始在壕沟外面大概五十来步的地方布置拒马。这些拒马是用来模拟后世的铁丝网的。在当时,郑森的炼铁系统,尤其是可以用来制造铁丝的的熟铁的生产,主要要依靠炒钢的方式生产,产量还相当有限。至少在目前,郑森的手里还没有那么多宝贵的熟铁可以用来制造铁丝。所以就只能暂时用拒马来替代了。当然,对付拒马比对付铁丝网容易多了,轻装的步兵能够轻松地翻越拒马,就算身披重甲的白甲兵,他们翻越拒马也不算太难。所以还需要在拒马外面埋下大量的木桩子来作为辅助。这些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木桩,它们所要起到的主要作用就是减缓满清军队逼近拒马的速度,并且阻止满清常用的盾车的靠近。
  那些满清骑兵很快就靠近了那些木桩和拒马,因为距离更近了,所以他们如今能更清楚的看清这些东西的细节了。守军看起来是很花了点时间的,木桩埋的很多,最外面的木桩到拒马,足足有二十多丈。不过这种做法却让带队的达哈舒非常的鄙视。
  “不知这样的防御的肯定是那些不会打仗的傻瓜。”达哈舒想,“拒马距离壕沟足足有五十步,这些木桩距离拒马又有好几十步。而且从拒马到壕沟之间也埋满了木桩,他们自己也很难靠近拒马,只能用弓箭远远的射。从这样远的距离上射箭,又能射得动谁?不过是白白的耗费自己的力气罢了。”
  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当达哈舒在观察郑家军队的防御工事的时候,郑家的那些士兵们也在自己的工事中观察这些满清骑兵。
  “不要理会他们,这些人也就是些侦察兵而已。他们没有披挂重甲,也没有携带任何攻城器具,还只有这么几十个人,根本不可能攻击我们。”护厂队的中队教导官法国人吕西安从望远镜里看了看那些骑着低矮的蒙古马的满清骑兵这样说。
  “他们已经在我们的射程内了,我们要不要开一炮?”郭怀一问道。郭怀一是郑芝龙的老部将了,和郑家的大多数将领一样,他们对于海上的买卖。比陆地上的事情熟悉得多。再加上这边的陆地上的防御,基本上依靠的是护厂队的人马,所以郭怀一首先向吕西安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吕西安是奥地利人,当过一段时间的炮兵,据他自己的说法,他参与过和波西米亚人的战争,跟随过伟大的统帅华伦斯坦,指挥过一个炮兵群。但是郑森根据和他的一些交谈推断,这家伙的这些话有真有假,从他对炮兵的熟练程度来看,这家伙当过炮兵,至少指挥过一个炮组这是毫无问题的,但是指挥过炮群那就是纯吹牛了。郑森认为,这家伙最多也就当过一个炮组的指挥。
  不过这人的脑袋还算灵光,胆子也大,平时做事情也算认真,倒也有一些培养前途。所以这一次,他就被派到静海,担任护厂队的指挥官。
  “不用,这个时候,我们不应该暴露出我们的火炮的杀伤距离。”吕西安摇摇头说。
  那些木桩正在六磅炮的霰弹杀伤距离内,郑森这次一口气将护厂队几乎所有的六磅炮全都集中到这里来了,火炮的数量达到了三十门之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数字还越来越多。
  那些满清侦骑围着木桩阵绕了一圈,并没有做出更多的动作,就拨转马头,很快就消失了。


第一百三十六章 试探性的攻击
  满清侦骑离去后,护厂队将满清破关后的橙色警戒水平提升到了红色。依照郑森的分析,静海的贸易点绝对会是满清的打击目标。别的不说,就凭着郑家以及荷兰东印度公司对于满清表现出来的不友好的态度,满清就没有放过这个据点的道理。
  满清侦骑的出现也引起了王知县的注意,直到一个月前,静海县的最后的那段残破的城墙才算是被重新修了起来,(其实只是用土勉强的堆了个样子,坚固程度根本就没有保证)但是王知县知道,靠这个挡住满清的攻击,几乎就是笑话。所以满清的侦骑刚一离开,他就急匆匆的带着家眷和一帮子其他人跑到郑家的营垒附近,要求进入营地,和郭参将讨论一下如何加强静海的防御的问题。
  而有了王知县带的这个头,静海城里的居民自然也有样学样。原本静海县里面本来倒也没多少的人口,只是自从商路开通之后,城里的人口倒是多了不少,尤其是一些商人,为了便于和郑家以及荷兰人做买卖,在静海城中都建立了商铺。虽然在十几天之前,当满清军队破关而入的消息传来之后,郑家和真的以及假的荷兰人就立刻停止了一切的交易活动,并向那些和他们交易的商户提出了关于此地很快会沦为战地的警告。但是这些商人也并没有完全撤走。因为时间太紧迫,无法及时运走他们带来的用于交易的货物,还有不少的客商还滞留在静海。而当王知县都直接跑进郑家的据点里去了之后,这些人也立刻就慌了神,纷纷抛下货物,跑到郑家的据点旁边,请求郑家收留。
  郑家在静海海边的那个据点其实很小,根本就不可能容纳那么多的人。而且那里马上就是战地,也不可能让那么多的乱七八糟的人进去,否则,万一里面混进了建胬的探子,说不得就会出问题。
  所以这些人都被挡在了据点外面。郑家的士兵们高声喊着要求他们立刻自行南下避难,并警告他们,如果有过激行动,就会遭到打击。但是人群依旧不肯离开。
  “郭参将,你看能不能……”王知县似乎有点不忍心。
  “大人。”郭怀一回答说,“末将听说建胬最擅长在难民中夹杂奸细,有不少的城池就是因此而失陷的。末将也不敢不防呀!万一……”
  王知县听了,想了想又说:“我看这码头上还有些小船,再加上你们的大船,应该也能装得下这些人。何不将这些人都临时装到船上去?这样就是这些人里面有建胬的奸细,他们也不能直接进这里来,只是上船而已,这些建胬,到了船上,还能翻得起什么浪花来吗?”
  为了协助防御,“荷兰人”将一条巡航舰派到附近,那上面的18磅炮可以用来掩护阵地的侧翼方向。除了那条巡防舰,还有好几条郑家的老式战船也都停靠在这里。郑森打算在阵地难以坚守的情况下,用这些船尽可能的撤走自己的部队。除了这些大船,还有一些工作用的小船。毕竟,这是第一次和满清遭遇,对于自己和满清的战斗力的对比,郑森并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了解。除了这几条船,如今王知县说到的就是这些船。
  郭怀一知道他并没有时间多犹豫,他略想了想,考虑到这些人中的很多人都和郑家有生意上的关系,如果让这些人损失了,对于郑家也是种损失。再考虑到如果挤一挤,再加上荷兰人的巡航舰,也能临时装上一批士兵,于是他就回答道:“荷兰人的那条船我管不了,怕是动不了。至于我手里的船,要留下一条大的,其他的倒是可以借给大人用用。”
  于是就有人指挥着这些商人们到海边上船。因为登船的行动是在滩涂上进行的,缺乏港口设施,所以只能使用小船转运,这当然就带来了登船速度缓慢的问题,虽然避难的人数只有一千多,但是花了很多的时间,但是还是有不少人没来得及登上船。
  这时候,远处的天空中出现了高高扬起的黄尘,这正是大军迫近的预兆。剩下的人顿时乱成一团。一些人也顾不得秩序就往小船上乱挤,还有人干脆跳进海里向着大船的方向游了过去。
  满清的队伍距离这里其实还很有一些距离,足足过了三刻钟,清军的先头部队才出现在了大家的视野里。
  这个时候,海滩上的那些人勉强倒是都上了船,只是大船上都已经装满了人,最后的一些人都只能挤在那些小舢板上面了。好在海上没什么风,要不然怕是不少人都要掉到海里淹死。
  满清派来的军队人数其实并不算多,大概也就一千多人。但是怎个队伍的人数却不少,除了士兵,还有数千名被裹挟的平民,裹挟逼迫平民攻城正是满清常用的手段。
  对于满清裹挟平民攻击,在护厂队集体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也有过考虑,并制定了相关的计划。不过这计划到底能不能成功,能有什么样的效果,大家却都没有多少把握。
  满清军队在距离第一道壕沟大约一千步左右的地方停了下来,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一批的平民开始在满清军队的逼迫下向着壕沟靠近。他们首先进入了木桩区域,并在那里停了下来,开始拔除那些木桩。
  为了防备可能的反抗,清军并没有给那些平民任何工具,他们必须用双手将这些木桩拔出来,而那些清军则呆在距离他们大概二十步左右的地方监视他们的行动。在这个距离上,一般来说,壕沟附近发射的箭矢或是火枪都不足以威胁他们。当然,那些平民们拔除木桩的速度很慢,但清军并不在乎,反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