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1630-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候城墙已经被占据了,但是城内还在激战当中,不过这已经无关大局了。李自成放眼望去,看到在城中的一处屋顶上,有个女人,带着一些人拿着弓箭向着在街道上的顺军射击。这几个女人的箭术却还不错,很是射中了几个顺军。
  “那些女人是什么人?”李自成问道。李过顺手抓过来一个俘虏问了两句,然后过来禀告说:“陛下,是周遇吉的妻子和仆人。”
  “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李自成道,“也罢,就成全他们,让他们做一做满门忠烈吧!”
  仅仅用了两天时间,李自成就攻下了宁武关,斩杀了山西总兵周遇吉,消息传开来,整个陕西山西一片震动。
  几天之后,大同总兵姜瓖派人偷偷地向李自成送上了降表。表示只要李自成的大军一抵达自己的防区,自己就立刻帅军向李自成投降。
  李自成将这份降表展示给群臣们看,然后问道:“你们觉得朕应该怎么办?”
  “恭喜陛下!”牛金星首先说道,“陛下两日下太原,两日下宁武,威动天下,各路明军望风而降。我军军威已成,可喜可贺。而且,陛下,姜瓖归降,伪明大势已去。如今从山西一直到京师,几乎已经没有可用的军队。我军乘胜急进,便可直抵北京城下。若是一战而下北京,天下还有谁敢和我军抗衡?如此天下大势就可以确定了。”
  “牛丞相,这好像和我们出征前说的不太一样吧?”刘宗敏皱着眉头问道。
  “的确是不太一样,但是,如今这个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古人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如今机会就在眼前。况且天下的事情原本就没有一定之规,要讲求随机应变。时局既然发生了变化,我们自然也要跟着有所变化。况且,伪明如今虽然虚弱,但要是我们给了他们时间,说不定就会有什么变故也难说。毕竟伪明的东南半壁还基本完好,东南的富裕大家都知道。而且东南不但富裕,更能出强兵,戚继光的浙兵强悍能战,天下知名。如果伪明皇帝放弃北京南下南京,只怕这天下要平定就又多了不少的变数。”牛金星道,“当然,这只是微臣个人的浅见,到底如何决断,还要看陛下圣裁。”
  李自成却不说话,过了一会儿才道:“诸位兄弟,你们有什么看法?”
  “陛下,臣觉得还是持重一点好。”李岩道,“一旦拿下北京,我们就要面对建胬的压力了。臣觉得接受姜瓖投降,收编他的军队,控制宣大地区,但是向北京进军还是早了一点。”
  “我……臣觉得,我们还是先打过去,看看情况,随机应变比较好。”刘宗敏也这样说道。
  “陛下,即使北京空虚,也不宜直接拿下,臣觉得还是控制了宣大就好了。”李岩又道。
  李自成想了想道:“北京的事情还远,先且不说,如今还是先把宣大拿下了再做打算吧。”


第四百零八章 南迁
  姜瓖的投降让整个京师一片惊慌,如今从山西一直到京师,几乎找不到任何像样的军队了,如果李自成的大军东进的话,兵锋绝对可以直抵京师,京师虽有守军,但能不能顶住李自成的攻击,大家心里其实都没个数。
  李自成出兵的时候号称有五十万大军,当时大家并不相信,不过如今李自成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了山西陕西的官军之后,如今大家大多真的相信了李自成是真的有五十万大军了,而且他们又算了算投降李自成的明军之后,赫然发现,李自成麾下已经有了七八十万大军了。所以如今当崇祯皇帝向高起潜问起他的京营能不能守住京城的时候,高起潜一下子就跪倒在地上哭诉道:
  “皇上,京营虽是天下精锐,但是人数实在是和闯贼差得太远。而且近来京师大疫,京营中的士兵也多有犯疫者,死者十之七八。所以军中缺额很大,需要紧急补充人员。而且,新补充的士兵也没法和老兵相比,往往要两三个才能顶的上原来的一个。而要招兵,就又要花钱……要不然,如今京营还能打仗的士兵,实在是太少了。”
  “又要花钱”,这四个字就像一柄大锤子砸在崇祯皇帝的脑袋上,砸得他眼冒金星,身子一晃,差点就要晕倒过去。
  “京营受到疾疫的影响有这么大?城中的百姓也没有损失这么大的比例的呀。”崇祯忍不住问道。
  “陛下,的确如此,奴婢怎敢欺瞒陛下?京营军士们都挤在一起,一发病传染得自然比一般百姓家中厉害呀。”高起潜放声痛哭道。
  近两个月来,北京一带又发生了严重的瘟疫。这次瘟疫是一切瘟疫中最为恐怖的一种——鼠疫。一开始,爆发的是腺鼠疫,腺鼠疫是需要通过跳蚤吸血才能传播的,所以这种病虽然非常凶险,一旦染上,很容易死亡,但是这种病的传染性还不是特别强,因而一开始瘟疫的规模还不算特别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腺鼠疫发展成了更为致命的肺鼠疫。这种鼠疫就像流感一样,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玩过瘟疫公司的童鞋都知道,这是最高效,也最难防御的传播模式,所以瘟疫一下子就失控了,整个京城里,死者枕藉,京营也不可避免的被卷入了其中。
  但要说京营士兵死了百分之七八十,这却是夸张了不少。不过高起潜这样说也是有原因的。京营是当年土木堡之变之后,建立起来的一支用于保卫北京的部队,当年刚刚建立的时候的确是全军的精锐,但是时间长了之后,这支部队就变成官二代们混资历,混好处的地方了。于是京营基本上就成了全大明最烂的一支军队了。这样的一支军队里,大明军队的各种毛病自然是一样都不能少的,其中当然也包括吃空饷了。所以即使没有瘟疫,京营的花名册上的那些士兵,其中也有一半多的都是死魂灵。而作为这一支军队的主管的高起潜对此当然是心知肚明的。然而,在京营吃空饷的,大多都是很有背景的权贵,高起潜自然不愿意为了这么点事情去得罪这些人。所以对此,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甚至于他自己也一样在这里面占了便宜。
  如今,李自成说不定哪一天就要大兵压境了,京营的这个问题,可就要暴露出来了。所以高起潜就干脆把这事情全都推到瘟疫上面去了。
  显然,以京营如今的情况,恐怕是难以抵挡李自成的攻击了,要想让京营恢复战斗力,就必须增加人手,要增加人手,就要花钱。而崇祯皇帝如今是真的拿不出钱来了。自从崇祯上台,我大明的财政就出现了两个现象,一个是支出日益增加,一个是财源日渐枯竭。自从打倒了万恶的魏忠贤阉党之后,崇祯皇帝将代表着魏忠贤的恶政的各地的矿监和税监都撤销掉了,于是中央的各种收入急剧下降,甚至发展到出现了某省一年的盐税不过百来两银子的笑话。而同时,小冰河时期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也日趋严重,北方农业普遍歉收,甚至绝收。
  而在另一方面,对建胬的作战不断失败,每一次失败,都需要明朝政府为之花上一大笔钱,在财源不断缩减的条件下,为了维持开支,我大明只得在大灾之年,不但不减少农业税收,反而有所增加,以填补商业税收减少和军事开支猛增带来的大坑。随着商业税收的日益枯竭,军事支出的不断增加,农业税收的征收量越来越大,甚至到了超过土地的全部出产的地步,大批的农民因此抛弃土地,成为流民或者是流寇。这使得整个农业的产出减少了,而镇压流寇又需要更多的军事开支。更多的开支需要更高的税收,更高的税收迫使更多的农民变成流民或者流寇,从而使得税源进一步枯竭,并让军事开支越发高涨。就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崇祯皇帝苦苦的支撑了十多年,但是如今,大明朝的财政终于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了。
  “朕没有钱了,朕没有钱了!可是,朕要想个办法,一定要想个办法,朕要救大明呀!”崇祯皇帝喃喃的道。
  崇祯皇帝的办法就是向朝中的高官,还有皇亲国戚们借钱,然而,这些人虽然有钱,却一个个都捂紧了自己的钱袋子,一毛不拔。他们不愿意拿出钱来的原因并不一定真是要钱不要命的吝啬,他们并不一定是认为李自成来了,自己还能保住手里的钱,只不过他们都知道这么几点,第一,自己的钱来路不正,见不得光。这时候,要是谁一口气拿出一大笔前来,皇上当然首先会高兴,接着他自然就会想:“这家伙从什么地方弄了这么多的钱?”然后极度缺钱的皇帝就会追查这事情,然后一边打击腐败,一边就可以用没收的赃款来弥补财政的缺口了。第二,在这个时候,谁先拿出钱来,谁就是在逼迫其他人出钱,就是大家的敌人,所以,如果将来皇帝要和他算算贪污的账目,大家肯定会落井下石的。因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主动拿出钱来,几乎就等于是自杀。
  于是满朝文武再一次一起集体哭起了穷,最后,在皇帝强行摊派的前提下,算是好歹弄到了十来万两银子,这些钱在崇祯皇帝的手里打了个转,就作为京营招募士兵的开支花了出去,而这点钱,根本就不够用,因为京营不仅仅缺乏人员,其实它的武器装备什么的,很多也是只在账目上存在的死魂灵。
  所以,因为反正这点钱也不够用,认真用了,也没啥用,所以,顺乎情理的,这笔钱除了用来招募了一些流浪汉之外,就又一次的帮助我大明,招募了一批死魂灵。
  “宣大都已经失守了,陛下,北京城守不住的。陛下最好还是南迁。这样才是万全之策。”驸马都尉巩永固这样对崇祯说。巩永固是崇祯的妹夫,在如今的危局中,不久前崇祯在德政殿召集勋臣们说:“按照祖制,勋臣的儿子,还有驸马等人都必须到最高学府国子监进修,既学习诗词文章,也要看兵书,练骑射。各位家里有适龄的子弟吗?”那些公爵、侯爵、伯爵都低了头默不作声——因为这个时候送子弟去接受紧急军事培训,是很有可能真的要立刻领兵作战,上城头献身去的。皇帝问了好几遍,没人回应,只好点名了:“成国公,定国公,你家的子弟是不是该送来进修?”但这两位王公却推辞说:“我们的儿子年龄还太小!”其他的驸马们也全都以身体不好、资质驽钝等理由推辞,只有驸马巩永固愿意到国子监接受紧急培训。此时,也只有他第一个提出了这个在政治上不正确的主张。在原本的历史上,李自成破城后,这位驸马全家自焚而死。
  “爱卿说的有道理。”崇祯叹了口气道,“只是这事情最好还是要由朝臣们提出来比较好。”
  巩永固下拜道:“左中允李明睿,都察御使李邦华都是忠良,如果陛下允许我去和他们谈谈,他们应该会上书请求陛下南迁。不过……”巩永固顿了顿又道,“关键时刻,陛下还是要乾纲独断!”
  “嗯,”崇祯皇帝点了点头道,“朕知道了,你去办事吧。”
  巩永固又拜了一拜,退了下去。
  “王伴伴,你怎么看?”等巩永固退下去了,崇祯又转头向王承恩这样问道。
  “奴婢也觉得陛下应该早做决断。”王承恩也这样回答道。
  第二天,崇祯皇帝果然收到了左中允李明睿的奏章,在奏章中,李明睿明确提出,京城已不可守,皇帝应该马上幸南京。
  “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