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要做皇帝-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仿佛那位驾崩数十年的刘氏先祖的灵魂,正从九泉归来,冥冥垂视着自己的子孙后代。
  庙堂内外,数十位手持长戟和斧钺的甲士,如临大敌一般,将武器对准了庙堂正中的元王子嗣们。
  这些都是保卫太庙的武士。
  基本都是贵族士大夫的后代。
  汉家制度,封君以上及两千石,都需要奉献子侄给祖宗的宗庙值守一到两年,以此完成自己的人臣义务。
  而他们今夜无疑已经失职了。
  按照制度,只砍他们的脑袋,已经是皇恩浩荡!
  几个庙祝官和庙祀官,脸色苍白,浑身发软的看着这一切。
  尽管他们恨不得马上下令,命令庙堂卫士,将这些贼子杀光。
  但他们不能。
  祖宗宗庙,神圣而严肃。
  别说是血渐庙堂,便是入庙之前,没有沐浴斋戒,宁心静神,祛除内外污秽。
  也是对祖宗神明的大不敬。
  庙堂溅血,更是对列祖列宗的亵渎。
  会让祖先的灵魂发怒,并拒绝接受血食和香火。
  特别是在汉室,这样的情况一旦发生,所有在场或者不在场的太庙工作人员和其家族,全部都要掉脑袋。
  ……
  “刘道!”
  “刘登!”
  “刘固!”
  刘彻走下撵车后,就对着太庙内喊话:“朕已至此!”
  “尔等若还有半分人臣之心,孝子之意,还念半分元王之德……”刘彻正义凛然地说道:“就立刻给朕滚出太庙,休要惊扰太上皇!”
  “太庙一草一木,若有半分损伤,尔等都是获罪于天,将使元王、夷王之德,一朝丧尽!”
  刘彻的话,清清楚楚的传到了太庙之内。
  片刻后,就有三位身着素服,全身带孝的贵族男子,一步一跪,来到太庙门口。
  数千把武器,立刻对准了这三人。
  明晃晃的刀枪剑戟,将他们包围。
  只要稍有异动,立刻就能将他们砍成肉泥。
  当然,这样的情况,基本不会发生。
  太庙前后,都是不能见血的。
  见血则等于亵渎祖宗神灵!
  哪怕是当年诸侯大臣共诛吕氏,面对一些逃进高庙和惠帝的诸吕党羽,也是无可奈何,只能通过围困和心理攻势,劝说和威逼他们出降。
  没有人,甚至连皇帝也承担不起宗庙溅血的后果。
  当然,这只限于稳操胜券的情况下。
  在乱战之时,就没有这些顾忌。
  譬如同样在诛除诸吕时,当南北两军各为其主乱战之际,高庙和惠庙前,流血三尺,非常常见。
  “孽臣不孝子道、登、固,顿首百拜,请见天子!”三人都镇定的拜道。
  事到如今,对他们来说,没有其他好想的了,只有一条路——见到天子,陈述自己的冤屈和委屈。
  这样,天子但凡要脸面,就不会下死手,甚至为了脸面,还要安抚他们。
  “将这些孽子给朕带过来……”刘彻挥手下令,但视线却已经移向了东方的长乐宫方向。
  这出戏,唱到这里,已经快到收尾了。
  但还缺最后一个程序——既让元王的子孙来喊冤。
  他们喊冤,刘彻当然不会听,也不会同意。
  但是,这却能施加强大的压力给与东宫。
  如此,就可以确保,无论如何,无论东宫愿意或者不愿意,从此以后,不再干政!
  东宫不再干政后,馆陶就成为了无根之水。
  刘彻虽然依旧不敢对丈母娘怎么怎么样。
  但是,却可以削其威权,收其特权,箍其双足。
  这是刘彻必然要做的事情。
  不然,他这边励精图治,馆陶和诸窦外戚,拼命挖墙脚,损国家以肥自己。
  这让刘彻怎么刷新吏治?
  怎么告诉文武百官,大家都要奉公守法,廉洁利民?
  这不是搞笑吗?
  在实质上来说,刘彻所针对的,其实就是以馆陶为首的宫廷外戚贵族游说集团。
  这些家伙,十几年来作恶多端,屡屡插手和干涉国家大政和官员任免。
  刘彻忍他们忍到现在,已然是忍无可忍!
  片刻后,刘道、刘登和刘固三兄弟就被带到了刘彻面前。
  这三兄弟,刘彻都认识。
  刘道是刘礼的长子,刘登是刘富的世子,刘固则是仲子。
  从前与刘彻关系还行,曾经随行游猎上林苑。
  但此刻,这三位过去的宗室手足,如同狗彘一般,无力的匍匐在刘彻面前。
  “陛下……”刘道三兄弟一见到刘彻,立刻就跪下来,顿首在地上:“孽臣不孝子道等罪孽深重,无颜再见陛下,只是事关祖宗香火承祀,罪臣等不得已,唯有出此下策?”
  “祖宗宗庙,天下之重,社稷之要,尔等无论是何缘由,擅闯宗庙,惊扰神明,都是不容于天下……”刘彻淡淡地说道:“尔等知道了吗?”
  “臣等知之……”刘道脱下冠帽,匍匐而拜:“惊扰太上皇之灵,臣等罪在不赦,不死不足以谢天下!”
  在决定来之前,他们就已经知道了,自己会是个什么下场。
  毋庸置疑,不会有人能容忍惊扰祖宗神灵的人。
  祖宗神明受惊,天子也要脱帽谢罪,还要具太牢,以告罪于列祖列宗。
  主辱臣死,令天子陷入此种境地的人,无论是谁,无论地位高低,都是死字。
  但在汉室,在如今。
  对很多士大夫贵族而言,个人生死,不足一提。
  家族和宗族的香火传续,才是最重要的。
  它重于生命和荣辱。
  倘若家族香火宗庙在某一代人手里断绝。
  那此人与他的子孙死后,都要以发覆面,以示不敢见列祖列宗于九泉之意。
  甚至,还不能立陵墓墓碑,不能入祀宗庙,与先祖们一起接受子孙供奉。
  于此时的士大夫贵族来说,这是比死亡更残酷,比荣辱更重要的事情。
  当年,留候张不疑与其门大夫合谋杀害楚国内史,论法当死,最终被太宗皇帝批准赎死,但剥夺一切爵位,废为城旦,留候侯国就此断绝。
  这是太宗皇帝仁慈吗?
  恰恰相反,这是最大的羞辱和最严苛的刑罚。
  张不疑死后,其尸首以竹席一卷,随便挖了个坑就埋了。
  其冢上无封土,其陵墓无陪葬,其发须覆面。
  这样的人,哪怕死后到了九泉之下,也将是孤魂野鬼。
  没有人知道他,不会有人祭祀他。
  他的祖先和他的后代,将他抛弃。
  在宗祀的神主牌上,永远不会看到他的名字。
  比起这样的下场,死亡,真的一点都不可怕,甚至相当仁慈。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瓒候萧何家族。
  当初,萧何的孙子萧同坐法废国。
  但是,因为太宗皇帝准许从萧何的诸子中选择一人继嗣,改封为筑阳候。
  所以,萧同的神主牌,得以被引入萧家宗庙,甚至,最终还捞到了一个谥号。
  等到了萧何的第四代时,又出了问题。
  那一代的筑阳候萧则,作死的去侵占民田,还与让人通奸,结果被廷尉逮个正着。
  于是,筑阳候一系绝嗣。
  但不要紧,先帝在吴楚之乱前,又从老萧家中选了一个子嗣,承袭香火。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萧何子嗣支脉之间击鼓传花,相互比赛作死的事情,估计还要发生无数次。
  但,只要皇位上坐的还是刘邦的子嗣,天子还姓刘。
  他们家的富贵,就可以保证。
  然而,这个世界终归只有一个萧何,能被高皇帝赞誉为“功劳第一”的兴汉名臣。
  显然,他们这些元王支脉的地位,拍马也不及萧何。
  对刘道等人来说,想要死后不落到张不疑那样的悲惨下场,以至于连宗祀都不能入祀。
  那就只能用他们的血来给子孙后代,铺平道路了。
  甚至,他们觉得,自己的死是值得的。
  而假如有人连死都不怕了,那这个世界大抵也就没有什么能让他们恐惧的事情了。
  “伏唯陛下圣裁:罪臣等皆元王子嗣,先帝在日,曾亲口御封,吾等之父入祀楚国,以奉元王宗庙!”刘道恭身一拜说道:“奈何先帝早崩,陛下承天应命,即位大宝,以楚赵之事尽委于东宫……然东宫老朽,不能视事,犹豫不决,今日属臣父,明日爱红候……”
  “住嘴!”刘彻冷然打断他们的诉说:“太皇太后,也是你们能议论的吗?”
  “太皇太后,躬太宗之德,佐先帝之命,用之于朕,母仪天下,威容昭曜,天下皆感其德而服其义,昔者夏开之莘后,文王之姜后,不过如此!”
  “尔等居然胆敢妄议太皇太后?”刘彻一脸悲愤地说道:“朕能饶你们,天下也不能饶你们!”
  这是必然要做的脸面功夫和表面之事。
  从古至今,刘彻从来没有看到过,有那个明智的统治者,会将自己内部的矛盾和利害,公开的宣扬给天下看。
  只有那些傻逼和笨蛋蠢货,才会以为公开了矛盾,自己就能占据主动。
  殊不知,矛盾的公开,必然导致激烈的权力斗争。
  任何东西,在没公开前,哪怕彼此已经疏通水火,有我无他了,但也还可以遮掩,可以隐藏,可以缓冲。
  一旦公开,就等于告诉自己和对手:来吧,我们决一死战吧,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这岂非是傻逼?
  尤其是东宫和未央宫之间的关系,敏感而脆弱。
  这就是刘彻为什么一直要忍着窦氏和馆陶挖墙脚,而装作大度的模样。
  实在是他知道。
  对皇帝而言,不能只顾一时爽。
  爽完之后,还要考虑怎么收拾烂摊子。
  东宫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窦氏外戚和馆陶的问题,却是可以通过其他手段禁绝的。
  公开矛盾无助于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更糟糕。
  史书之上,可不乏有着流血漂橹,陈尸宫廷的悲剧。
  “朕命令尔等,以及诸元王子嗣,即刻肉袒出太庙,谢罪于朕前!”刘彻厉声说道:“如此,念在元王夷王之德,朕或许还会从轻发落,不然,获罪于天,无可祷也!”


第925章 从此朕既国家(二)
  元王子嗣们,当然没有任何其他道路可走。
  当然了,他们的目的也达到了。
  哭庙于太上皇之前。
  无论如何,天子事后都要具太牢以告列祖列宗。
  包括,但不限于太庙、高庙和太宗庙以及仁宗庙,甚至于惠庙那边也走一个过场。
  这样一来,祖宗的灵魂将从九泉归来,他们的意志将通过龟甲具现。
  虽然大家都知道,结果必然是当今天子完美的得到了“先帝们”的宽恕。
  然而,压力却已经转给了皇室。
  刘氏天子,向来最要脸皮,最讲颜面。
  当年太宗时,民间有民谣歌曰:一尺布,尚能缝,兄弟两人,不相容。
  太宗皇帝闻之,立刻封淮南厉王三子为王。
  以此证明,他完全绝对没有故意害自己的亲弟弟。
  更不是要贪图淮南国的土地!
  而今上,自证受命于天,又在宣室殿上方,悬牌匾曰:四海穷困,天禄永终。
  他自然是一个比太宗还要要面子的人。
  只要要面子,事情就好办了。
  多则三五年,少则一年半载。
  他们之中,必然会诞生至少一位诸侯王,甚至还可能出现两三个!
  这是刘氏的惯性。
  不会因为时间和世界的变化而改变。
  当然了,他们也深知,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