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执宰大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黎利见柳升来势汹汹,自知不可力敌,故而向柳升上书,请求立原安南国国王陈氏的后代为国王,他愿意罢兵而归。

柳升并没有启封黎利的文书,而是随即将之上报了朝廷,继续率军南下赶往交州城,准备前去救援王通。

叛军沿途据险设立关卡,明军接连将其击破,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就抵达镇夷关。

见叛军屡被击败,简直不堪一击,因此柳升不由得对叛军颇为轻视,认为其不过尔尔。

由于路途奔波,平叛大军中的两个重要人物,参赞军务的军阁次辅李庆和左副总兵、保定伯梁铭不幸染病,而且病情不断加重。

随军的礼部郎中史安看出了叛军接连战败好似在诱敌,而柳升在击败了沿途的叛军后言行举止中对叛军甚为不屑。

很显然,骄满是兵家的大忌,故而史安提醒李庆,认为叛军可能是故意示弱来引诱明军前行,应警示柳升,防范叛军在路上设伏。

李庆觉得事关重大,因此拖着病体前去告诫柳升,要柳升小心叛军有诈。

柳升虽然表面上答应,可私下里却毫不在意,认为叛军不过是一些尚未开化的蛮夷而已,翻不起什么风浪来。

为了抢在从云南进入交趾的太傅、征南将军、黔国公沐晟之前抵达交州城救出被困的王通,他竟然率领着前锋部队离开了明军主力部队先行。

当柳升领着前锋部队行至昌江,在一处名叫“倒马坡”的地方过桥时,柳升一马当先,与百余名亲兵骑马先飞驰过桥,拉开了与后方部队的距离。

就在柳升过桥后不久,叛军埋伏在两侧山地的伏兵群起而攻之,柳升见状大吃了一惊,想要调转马头逃回明军大队,可惜后路被截,无奈下唯有率军继续向前狂奔,最后马匹陷在了一处泥潭中,被追来的叛军乱箭射死。

明军的先锋部队在倒马坡遇到了叛军的强力阻击,双方爆发了一场激战,就在这一天晚上,与明军主力一同行进的左副总兵、保定伯梁铭病死。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就在梁铭病死的次日,李庆也跟着病亡。

由此一来,明军的主将就成为了右参将崔聚,崔聚派人将梁铭和李庆的尸体运回了宣化府安置,率领紧急赶往倒马坡,前去解救被叛军围困的先锋部队,于第二天终于率军赶到。

叛军的援兵也已赶到,增援的兵力超过了十万,并且调动了象兵作战,这给予了明军致命一击。

明军中的绝大部分人还是第一次见到大象这种体型庞大的怪物,见其长鼻獠牙,力大无穷,顿时就乱了阵脚,慌乱不堪。

叛军趁此大举进攻,明军抵挡不住全线溃败,伤亡无数,随军将领和官员大部被杀,少数逃回宣化府。

与此同时,从云南进入交趾的太傅、征南将军、黔国公沐晟被叛军阻挡在了归化州水尾县,无法前往交州城。

交州城里的王通得知柳升战死、沐晟被阻后大惊失色,认为明军在交趾大势已去,为了避免叛军攻交州城,于是私下以重金利诱黎利求和,并表示愿意为黎利向宣德帝上呈谢罪表。

其实,这并不是王通第一次找黎利议和,当他被叛军围在交州城后,曾经暗中派人找黎利,许诺为黎利乞求封号,并承诺可将清化府以南之地割给黎利,希望黎利退兵。

黎利见到王通的使者后大喜过望,于是致书给王通,表示愿意罢兵,但要清化府以南的州府,双方以后井水不犯河水,化干戈为玉帛。

王通接到书信后召集交州城交趾三司官员讨论,言明叛军势大,而柳升的援兵未到,万一交州城被攻破那么明军在交趾将失去根基,因此不如与叛军议和,先保住清化府以北的州府,等柳升率军来后再平定叛军。

得知了王通的意图后,现场的官员大部分陷入了沉默,只有少部分人同意:明军在清化府以南还控制着一些地方,如此一来岂不是要白白便宜了叛军。

尤为重要的是,清化府的治所清化城依旧在明军的手中,清化城是交趾的军事重镇,叛军几次攻击都铩羽而归,要是按照黎利的议和要求,明军就要白白放弃清化城。

不过,面对着兵临城下的叛军,再加上王通态度鲜明,故而只有交趾按察使杨时习表示了异议,认为此举有辱大明声威,而且不经朝廷就与叛军议和是大罪。

可惜杨时习孤掌难鸣,遭到了王通的厉声喝叱,认为他在扰乱军心,使得众位官员皆不敢言。

然而令王通没有想到的是,清化府知府罗通在接到他的命令后不肯弃城,与清化卫指挥使打忠坚守,使得叛军望城兴叹。

黎利并不想与明庭为敌,如今他接连获胜打得交趾的明军畏战,故而接受了王通的条件,决定与明廷议和。

为此,黎利向宣德帝上了请降表,希望宣德帝能立安南国国王陈氏后裔陈暠为交趾王。

王通于是派人送黎利的使节入京向宣德帝献请降表,并进献礼物,交趾的战事走到了一个是战还是和的十字路口。!^!

第388章摊丁入亩

当平叛交趾的十二万明军被叛军击败,死伤惨重的消息传回京城时后,朝野震动,整个京城一片哗然,谁也没有想到兵强马壮的明军竟然这么快就败了,而且还败得如此凄惨,一时间众说纷纭,议论纷纷,视交趾叛军如洪水猛兽。

太子太傅、征虏副将军、交趾总兵、安远候柳升战死,太子少保、军阁次辅李庆和保定伯梁铭病死,再加上少保、军阁次辅陈洽自刎而亡,大明这两次平叛交趾可谓失败至极,一下子就失去了四位勋贵重臣,简直就是不可思议之事。

李云天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在讲武堂处理军户的事宜,讲武堂下属的山东军户此时已堂,其中司堂一人,典堂两人。

六大厅的主官叫司厅,副主管叫典厅,其中司厅一人,典厅两人。

各个厅下设若干名办事人员,也就是吏员,其中吏员之首叫司吏,其余的人员叫典吏。

与各地方衙门不同,讲武堂的吏员也都有官身,被授予相应的武官官衔,并享有相应的月俸,并且干得好的话可以得到逐级提升。

而且,讲武堂的最高主官司堂的职责不再是审案,而是协调下辖的六厅发展民生,促建经济,日常案件的审理将交由刑厅来负责。

为了对讲武堂的各部门进行制约,李云天特意设立了督察部,督察部的官员将负责对骁武军和政务堂的事务进行监督。

讲武堂督察部和骁武军、讲武堂政务堂、讲武堂司科院、讲武堂司务厅一样,都直属李云天。

由于讲武堂的飞速发展,使得李云天手中可用的官吏稀缺,他自然不能随便调用人员来充任讲武堂的事官,至少也是那些受过教育,能读书识字之人。

不过这难不倒李云天,李云天再度发出了告示,招募南直隶和北直隶中那些通过初试的武举考生,从中选拔讲武堂的各级官吏,使得那些武举考生大为振奋,也令那些未能参加讲武堂首次武举考试的士子们是扼腕叹息。

那些武举考生想要进入讲武堂也不是那么容易,首先他们要过一道难关,那就是要通过讲武堂的培训考核。

李云天既然在政务堂设立了农厅、户厅、礼厅、军厅、工厅和刑厅六大部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官吏们的办事效率,故而在那些武举考生入职前,首先要经过专业培训。

为此,李云天特意在讲武堂的左右两侧建立了与六厅相对应的兴农院、兴户院、兴礼院、兴军院、兴工院和律刑院,以此用来进行专业化的培养。

兴农院、兴户院、兴礼院、兴军院、兴工院和律刑院的建立,表明大明已经拉开了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序幕,对科举考试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虽然李云天建立兴农院等六所专业学院的事情引起了京城朝野的关注,使得那些以科举为正统的文人和士大夫颇有微词,认为李云天此举已经偏离了孔孟之道,纯粹属于无事生非、不务正业。

不过,那些文人和士大夫也就只有私下里发发牢骚,这并不是他们害怕李云天现在的权势,自古以来就不缺那些以死谏君王博取清名的文人,更何况面对李云天?

主要是李云天耍了一个心机,使得那些文人们虽心有异议但无法拿到明面上来说。

原因很简单,李云天是打着武举的招牌建立了那六所学院,所录用的人员也都是参加武举的考生,与文举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文人们历来轻视武举,而武举与文举取士的方向也不同,故而他们没有介入的借口,这使得李云天得以在讲武堂大展拳脚。

否则的话,要是李云天想要撇开武举来建那六所学院,而且使得那六所学院的考生也能步入仕途,那么绝对会被京城里的文人和士大夫们群起而攻之,以捍卫文人们为之尊崇的孔孟之道。

李云天自身就是两榜出身,而且还进入了翰林院成为了翰林侍读,可谓大明士大夫阶层的代表,故而深知他所面对的文人集团有多强大,不得已采取这种曲线措施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按照李云天的规划,考生们在地方上完成基础教育,然后到专业学院深造,以学习专业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大明社会的发展。

至于六所学院的老师,主要来自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以原京城国子监监生陈清为首的在明新馆跟随明新居士学习的人员,一部分是李云天从北直隶各州府抽掉了一些基层吏员以及农户和匠户等等。

陈清等人教授基础的新式学科,包括算学、物理和化学等等,而从北直隶各州府调来的人员教授专业知识,使得学生们勤四体、辨五谷。

那些从各州府中被抽调的吏员、农户和匠户等人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他们有朝一日也能教授武举举人老爷们,心中既感到惊慌,同时又非常兴奋。

虽然新式武举中并没有“武举人”这一说法,但是在百姓们看来,由于通过新式武举复试的考生都在讲武堂和骁武军中当了官,故而被人们视为武进士,而通过初试的考生自然就是武举人了。

很显然,李云天在政务堂设立与地方府县衙门相对应的农厅、户厅、礼厅、军厅、工厅和刑厅,并且建立相应的兴农院、兴户院、兴礼院、兴军院、兴工院和律刑院,是为了完善他的这套行政体系,然后向各地府县衙门推广。!^!

第389章针锋相对

宣德帝在接到柳升兵败的消息后大为震惊,为了彻底平定交趾的叛乱,柳升这次带去的部队都是明军的主力,没想到进入交趾还不到一个月就被叛军击溃,死伤过半。

由于柳升已死,宣德帝连惩处他的机会都没有了,恼怒之下召集了文武重臣进宫议事,商讨交趾事宜。

虽然李云天是宣德帝的近臣,并且得以晋升为伯爵,但他的官位和资历还是低了些,无法与那些文武重臣一样参加此次议事,故而也就没有被宣德帝召进宫里。

李云天也并不想出席这次议事,宣德帝现在正在气头上,朝中的文武百官也都显得有些手足无措,这次议事除了让宣德帝发泄怒火外并不会产生什么有价值的结果。

况且,待议事结束后宣德帝肯定会召他进宫,询问他对此事的看法。

果然,李云天下午在讲武堂京郊大营里处理公务的时候,宫里的一名内侍前来传宣德帝的口谕,让他进宫候旨。

李云天不敢怠慢,将手头的事务交待了一番后就跟着那名内侍进了京城,不过他并没有直接去宫城,而是先回了一趟家,从家里出来的时候手上多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