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我要做首辅-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瑜皱着眉头翻了翻,什么吉服什么规章制度,拉拉扯扯好几十页,这在他精简奏章,一切以数据说话之后还是第一次接到这般厚的奏折。他看了两页就不看了,礼仪这个东西不能完全摒弃,但是现在这个时候也的确不适合,他就一个夫人,人在北州不说,肚子里还包着一个,让孕妇参与这样繁琐的礼仪这不是折腾人么,实在没必要也不合适。
  倒是其中一个字眼叫他留了意。
  金陵暂时还处在军管之下,他唤来张忠,问道:“这城中的旗人还有多少。”
  张忠不知道他的打算,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道:“还有三千多人,各处都需要人手,就剩下这么些了。”他手里攥着那么些的旗人,倒叫各处发来的要人信件给闹得头疼,因此对着这些数字可谓是相当的印象深刻。
  “从里面挑出官高一些的。”林瑜想了想,道,“十取一,就三百人吧,准备祭祀。”
  祭祀?张忠纳闷,但是服从命令的本职还是让他毫不犹豫地一转身去了。
  的确就是祭祀,林瑜在刚才的那一封厚厚的奏章中得到的灵感。他已经是二下金陵,但是这一次比起之前来更加名正言顺,也已经拿下的江南的土地,也是时候祭祀一下沉睡在地底之下的洪武大帝了。
  又有什么比起驱除鞑虏这样的功绩更适合祭祀一个将蒙元从中华大地上赶了出去的皇帝呢?
  林瑜有命,哪怕他的决定再不符合祖制礼仪,一场规模浩大的祭奠活动依旧飞快地安排酝酿了起来。这一场祭奠不独为祭祀洪武大帝,更是林瑜在陵寝之前称王,宣告北伐的时刻。
  几桩事情被他给揉在了一起,下面的官员跑断腿。不独他们,张忠还特别拨了一支军队守着明孝陵,金陵的气氛也空前热烈和紧张起来。
  百姓们不知道林瑜还要在祭奠之后宣布北伐,但是一想到同样是驱逐鞑掳,一个未来的皇帝在过去的皇帝陵寝之前披上战袍,继承遗志正是称王,这样的消息已经足够叫他们热血沸腾了。
  而那些原本金陵城的官员还有对着林瑜心怀不满的士绅,面对着这样一件意义重大的祭奠,各个窝在家中不敢出门。他们这时候可不敢说什么酸话,‘逆贼’对他们的一举一动本就充满了警惕,为了留下这个有用之身等将来北面的圣明之君重整河山,到时候再出仕报效朝廷,他们也是能够很乖巧地待在家中不出门的。
  说来之前北面朝廷的太上皇几次下江南,几乎次次都来拜谒明孝陵,还被当时的读书人誉为“礼文隆渥,逾于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举”。林瑜知道后差点没叫这些读书人没节操的跪舔行径给闹得犯恶心,一个鞑子皇帝去拜谒一个驱逐鞑虏出身的皇帝,还被称颂为圣明之君,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所以,这一次林瑜杀气腾腾地准备了三百个旗人,准备在祭奠上用他们的鲜血来洗去这百年来华夏民族受到的耻辱。想来,洪武大帝躺在地下也会对这样的祭品感到满意的。
  城中之人对着林瑜抬起的屠刀尚不自知,知道只怕也无所谓,这不是死道友不死贫道么。几乎处处都看得见酒楼中的百姓热烈地谈论着即将到来的祭奠,卓明啃了大半个月的律法书,头晕脑胀地走出客栈,往街上一走,就灌了一耳朵的祭奠、称王之类的话语。
  他随便捡了一个酒楼坐下,他家里颇有余资,否则也不能让他在金陵一住就是大半年。身边带了一个老仆照顾他的起居,不过,这时候他叫老仆歇歇,自己出门转悠转悠,也听听街面上有什么消息。
  在林瑜的治下,报纸当然是不禁止的,甚至酒楼里头还有专门的说书人讲报纸上的内容,百姓们叫上一碟茴香豆烫上一壶浊酒就能有滋有味的消磨上一下午。
  卓明捡了楼上的位置坐了,他穿着细棉布制的长袍,一瞧就和楼下的泥腿子们不大一样,店小二赶忙迎上来,问道:“这位相公要些什么?”
  卓明便问道:“这里可有报纸没有?”
  店小二就笑道:“有,自然有。”他们做迎来送往的生意,这种大家都喜欢的东西怎么能不备下,他伸出一根手指,道,“点满一钱银子就送,不必再另买。点不满也可能免费看,别污了就是。”
  卓明就从小荷包里头挑出一颗银豆子来,道:“来一碟时令小菜,一碟子醋鱼,还有米饭,一壶好茶。”顿了一下,加了一句道,“茶等我用完饭后再上,与报纸一道拿来。”
  店小二忙哎了一声,小心的接了这个银豆子走下去传菜去。这时候银子的购买力惊人,一般的斗升小民一辈子都没见过白|花|花的银子也是有的。像卓明给的这样一颗银豆子大约有两钱样子,他点的那一些菜也不是什么珍馐佳肴,一颗银豆子绰绰有余。这还是林瑜攻打国中以来,物价有所上涨的缘故,要是换了从前,就算是在金陵,这样的菜一钱银子也足够了。
  按照规矩,这些银子多的没有他的份,顶多掌柜的多给他记上一文钱的功。是以,这个做店小二的也乐得给卓明报一些好一点的用料。比如说,时令小菜他报个最新鲜的,醋鱼挑最大个的,茶叶捡最精贵的。如此,二钱银子还有的多。
  卓明一瞧陆陆续续上来的菜,心里就知道了,笑着抓了一把铜钱打赏他,店小二美滋滋地去了。一眼不错地瞅着二楼这边,见卓明放下了饭碗忙上去收拾了,又泡茶与他,还不忘了卓明想要的报纸,端得是殷勤备至。
  这会子已经快下午了,卓明是看书看过头错过了饭店,酒楼里不甚忙碌。他见这个小二有趣又有眼力见,就先放下报纸,一行一行地问他。从这些天都有什么人来,说书的都说一些什么,粮食都是什么价什么都问,店小二也乐于说这个,比起那些他一点都不懂的之乎者也,这什么粮价菜价他可不是门清,一张能利索地报菜名的嘴叭叭地真是又响又快。直到楼下掌柜的高声喊他,这才一缩脖子,脚底抹油的去了。
  卓明从店小二口中听说汉军将那些囤积居奇的粮商一连杀了好几个,方平稳下了这江南的粮价,心里不免叹一声那些商人作死。岂不知当初林大将军初在兴化府之时,为了这样的事就已经杀了个人头滚滚,那时候他还只是一个知府呢。现在人家眼看就要封王了,不出意料,至少这片江南之地北面朝廷是没有办法的。居然还敢太岁头上动土,真是活腻歪了。
  不过,这也是林大将军爱民,从当初在兴化府之上就能看出来。卓明小心地摊开报纸,这已经不是新报了,刚印出来的新报纸油墨未干,一不小心就会沾上,所以讲究一些的人家往往要下仆熨烫一下,墨迹干透不会沾手了递给老爷们。不过卓明手中的却没有这样的麻烦,从北州到金陵,连日期都对不上号了,更何况墨迹,早干得透透的。
  听说北州日报也要来金陵办了,卓明想起自己曾经听到的小道消息,往报纸上上下下一瞧,却没看见相关的消息,不免有些气馁。虽然北州日报被江南的文人斥为将军府喉舌,但是在卓明乃至于大部分的百姓心中,报纸那是不嫌多的。特别是卓明这样的读书人,在了解报纸的时效性之后,就更是期盼着金陵这边也能把报纸办起来。
  报纸上都加上了不一样的句读,现在应该叫做标点符号。之前看着不习惯,但就像是阿拉伯数字一样,看习惯了就觉得方便了许多。
  他翻着报纸,连夹缝中的广告都看过两遍了,这才重新将报纸叠起来。又伸着耳朵听着下面的说书人说了一阵,直到都说完了开始重复,他才站起身,准备回去继续备战科考。
  那一本厚厚的律书可不是什么轻松的活计,听说科考不仅仅只考背,还有实例,想要拿好的考评,却是不简单。
  他走到下面,正好看见一群穿着大红袢袄的军士从外面进来。这些人就是大将军府上军士,平时一贯笑眯眯的,有时候走在街面上,看见什么不方便的,他们向来是能出手就出手。所以,真正朴实的百姓向来不畏惧他们。不过,看见他们现在这样一脸严肃地走进来,只当是有要事,平时敢对着兵士们开看玩笑的大汉们也不由得寂静下来。
  只见他们在原地站定了,从腰间抽出布帛所制的一张黄底黑字的告书在酒楼之前的案板上张贴好,这样的案板原就作张贴官府告示以及通缉令等用途。张贴好了,也不说话一径去了。等他们都走了,人群才渐渐的出声。
  “平时嘻嘻哈哈的不知道,今儿一瞧,怪道是百战百胜之师,脸子一挂,当真有一股唬人的气质。”
  “可不是,当真瞧不出来。”有人迎合道,“平时有啥困难的,叫他们看见了二话不说就上前帮忙,一文大子走不要的。以前不是说什么兵过像篦子么?”
  “那叫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听边上的老童生念叨过几句的忙得意地张口。
  “嗨,就是那个。”之前说话的那个接口道,“听说啊,他们就是抄哪些贪官污吏的家,也不带偷拿一个大子的。”在他们的心中,但凡是那样的人家可不是金成堆银成堆,扣一点就能吃一辈子的。汉军能一点都不拿,那是相当的令人放心了。
  “没见识的,他们可是五两银子一个月的饷银,但凡当上一个小队长,得的银钱更多,谁都像你似的,光看着眼前?”有人嘲笑道,“就像是那故事里说的,不是良家子不能从军的!”他昂着头,就差别人问他一句,你是不是良家子。
  “你是良家子,也没见你敢从军去啊!”结果没招来问,倒招了笑,“有那吹嘘的空,还不如看看这上面写了什么,听说能从军的都得识字呢,你识字不?”
  却是没声了。
  卓明听那几个人你来我往了一会子,却没了下文,便走到案板之前,便知道这是为何了。大将军府上出的告书一向以百姓能看得懂为标准,但是这一次罕见地骈四俪六加了好些修饰之词以示郑重。光识得几个字还真不能看懂。
  边上的百姓见这样一个穿长袍的白面书生过来,忙挤挤挨挨地给他让出一个位置来,着急地还张口问道:“这里头都写了啥?”
  卓明转身,高声道:“下月初一,大将军就要在洪武大帝陵寝之前斩鞑子,祭祀他老人家在天之灵!”


第100章 
  没过几日,就是初一; 卓明站在不远处围观的人群之中; 心中依旧不敢相信自己竟然通过了严格的审查,被选进了旁观这一次前所未有的祭奠的人群中的一员。
  和他一般幸运的有拄着拐杖的耄耋老人; 有同样经过严格筛选的士绅; 有站得笔直的将军府军士; 还有金陵西山书院出身的学子。主祭乃是辛宗平之祖父、西山学院的院长、林大将军的师父、未来的帝师辛慧; 只听他大声念道:
  “……国家外患; 振古未闻。赵宋末造; 代于蒙古,神州陆沈,几及百年。我高皇帝应时崛起; 廓清中土,日月重明; 河山再造,光复大义; 昭示来兹。不幸季世俶扰,国力疲敝; 满靖乘间,入据中夏。嗟我邦人,诸父兄弟; 迭起迭踣……”
  辛先生的声音苍老沉重; 他每念一句,边上就十来个大汉起身复合一句; 直将这样的一篇祭文给远远的传了出去。这篇祭文还是林瑜亲自操刀,北面的人再怎么否认,他依旧是无可争议的六元之才,林瑜自己认不认是另一回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