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诸天仗剑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吉与张角份属同门,如今张角身死,他却急吼吼地来抢夺张角遗物,人品委实差了一些。他也早知此番动手难免,当即挥了挥手令身后的众人退远一些免受池鱼之殃,随后从摘下斜挂在身后的重剑“不工”竖于身前,双手按着剑柄的末端摇头叹道:“在这大争之世,终究还是拳头大些的便有道理。既然如此,贫道便也用这般手段与道友辩一辩是非曲直!”
    “小子安敢妄言!”于吉被那首诗说中痛处,蓦地变色怒喝一声,将手中藜杖举起来向着禹天来一指,登时便有一道白森森的光华从杖端飞出,疾如闪电破空而飞,射向禹天来的面门。
    “东华门中却无这等御剑之术,这老道如何学得这般手段?”禹天来心中一惊,手上却没有丝毫凝滞。双手拄着的重剑“不工”蓦地弹起竖身前,拦住那道白光的去路。
    “轰!”白光不偏不倚地撞在厚重的剑身之上,竟发出一声霹雳般的巨响,又有一圈圈无形的气浪向四周扩散,足见其中蕴含的力量是何等可怕。
    但禹天来只是双臂微微一震,身形却是不动如山,反是那一道白光被震得倒飞出去,而且在空中现出本体,却是一柄长约尺八、宽仅二指的古朴短剑。
    “好剑!”禹天来看到手中重剑的剑身上现出一个米粒大小的凹陷,当即脱口赞叹一声。不工剑以天外玄铁铸造而成,那柄短剑能在上面留下痕迹,却是当真不凡。
    于吉面沉似水,方才试探性的一击,他已经知道面前这青年道人的实力委实可怕,而对方只称赞剑好,却似有鄙薄自己剑术之意。含怒举起藜杖望空一指,那柄短剑登时再次化为白光,在空中施展出一路夭矫如龙的剑术,向着禹天来击刺斩杀。
    经过方才交手的一合,禹天来也试出对方这柄短剑固始锋锐无匹,剑中蕴含的力量更是极为可怕,自己如今虽有外景之境的实力,却也难当此剑一击,当下不敢怠慢轻忽。他又是首次遇上这等御剑遥击之术,便先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将不工剑施展开演化一路“四相剑诀”中的“地”字诀剑势,厚重大剑化作铜墙铁壁风雨难入。那短剑所化白光连番攻击,却都被无懈可击的守势迫退。
    双方一攻一守激斗半晌,禹天来看到那道由短剑所化的白光在空中越拉越长,到后来已经变成一条长达三丈的银白光龙,剑上的力量亦相应不住增长,自己承受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他深知久守必失之理,此刻也大致了解了对方的手段,也该是反击决胜之时。
    一念及此,禹天来手中不工剑的剑势先是向内一敛,而后便有黄、黑、赤、青四道光华冲天而起,与空中那条剑光所化光龙纠缠在一起。

第二百零四章 剑与气,法与武
    那四道光华是从禹天来手中不工剑的剑锋中飞出,在空中幻化成了四柄尺寸形制与不工剑一模一样、只是色泽不同的光剑,却是他以“四相剑诀”的剑意分别与本身罡气融合而形成的剑罡。
    前世禹天来在内景之境时也能施展剑罡手段,但那动辄数丈长短的巨大剑罡威力固然浩大,控制和运用却稍显单一。如今他晋升外景之境,不仅可以将剑罡压缩凝练至近乎真剑,更可以凭借外放的精神力与剑罡的剑意勾连,如臂使指运转自如。
    此刻他凭借强大的精神力一心四用,御使四道剑罡分别用出地、水、火、风四相剑诀,彼此相辅相成俨然已经形成一座剑阵,竟然渐渐地将于吉那道剑光困在当中。
    于吉面色严峻冷沉,一面竭力运转御剑之术,控制空中剑光变化,在对方那座隐成四相之势的剑阵之中上下四方冲突不休,一面却又再次举起手中藜杖朝向禹天来脚下的地面一指。
    霎时间,一条巨大的裂缝凭空出现在禹天来的脚下,宛如一张恐怖的大嘴要将他吞噬。
    禹天来身形倏地升空后凭虚而立,双目却注视着地上那黑幽幽深不见底的裂缝,猜测对方的手段绝不只此。
    果然,伴随着一连串的轰然巨响,数十根足有碗口粗细的石笋从裂缝中飞出,宛如一根根巨大的弩矢般向禹天来攒射。这些石笋的尖锐的顶端闪烁着神秘的土黄色光华,显然其杀伤力绝不止于本身的重量与尖锐,更厉害的是附着在其上的厚土之力。
    禹天来右手持剑,左手化为掌势向下一按,将“截道八击”中的“龙飞”“蛇蟠”二式融为一式“龙蛇合击”,登时便有一片白蒙蒙的罡气自掌心发出,在空中化作数十条手臂粗细的龙蛇,数十条形神毕肖、鳞爪飞扬龙蛇罡气震荡空气,发出摄人心魄的龙吟蛇嘶,龙罡霸道,蛇罡阴柔,在虚空之中来回穿梭,截击由下方飞来的石笋。
    空中轰然爆响之声不绝于耳,那些石笋没有一根漏网,尽都被或刚或柔的龙蛇罡气炸得粉碎。
    轰碎石笋之后,龙蛇罡气却并未消失,依旧发出漫天嘶吼向着地面的于吉铺天盖地地落下。
    于吉脸色一变,身形化作一阵轻烟消散,几乎在同时又出现在禹天来攻击范围之外的另一位置,并将手中的藜杖狠狠地在地面上一顿,口中喝道:“地火炎龙,出!”
    一阵沉闷的吼声从那条仍未合拢的巨大裂缝中传出,空气霎时间变得无比干燥炽热,随即便有一条足有水桶粗细十余丈长短、通体尽是由暗红色火焰形成的火龙飞腾而出,向着仍然凝立在虚空的禹天来扑去。
    这条火龙是于吉以从地底引发的地肺毒火幻化而成,其威力足以销铁熔金,绝非任何血肉之躯可以承受,是他压箱底的手段之一。
    禹天来脸色凝重,反手将不工剑挂在背后,右掌微屈如穹庐,掌心罡气流转演化星辰运转之理,缓缓向下按落;左掌平伸如大地,掌势厚重如负载万里山河,缓缓向上托举。
    随着他双手合拢之势,空中蓦地现出一上一下两团庞大的罡气虚影,上方的一团青冥如苍天,其中隐隐现出日月星辰,下面的一团暗黄如大地,其中隐隐现出山川地理。两团罡气便如两片巨大的磨盘一般向中间一合,恰好将于吉召唤出的那条地火炎龙夹在当中。
    “天地盘磨,转!”禹天来将合拢的双掌逆向转动,空中的合拢如磨盘的罡气亦随之旋转起来,其中隐隐闪现的星辰山川尽都轰隆隆崩碎瓦解,而那条地火炎龙更是发出一声哀鸣而后便烟消云散。地火炎龙本是火焰组成并无生命,这一声哀鸣却是来自于吉由神魂分化而出寄托在火龙中的一道神念。
    于吉神念随火龙消亡在禹天来融合了“截道八击”中“天覆”“地载”两式的杀招“天地盘磨”之下,神魂本体亦登时受创不浅,身形一下扭曲之后变得稍稍有些轻飘模糊,不复先前恍若生人之状。
    禹天来战斗经验何其丰富,既然占到上风,自然要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在他精神力的驱使驾驭下,仍空中与于吉剑光缠斗的四道剑罡分别用出将四相剑诀的四路剑法返璞归真后还原为一式的剑式,四式合一便又成了禹天来剑法的终极杀招“万相俱灭”。
    在四式剑法完成的瞬间,那四道剑罡同时崩溃分解,还原为蕴含着四相属性与剑意的能量彼此融合,与玄妙复杂至难以言说的生克变化中迸发出一团拥有可怕无比的湮灭之力的灰蒙蒙光华,吞噬了那条由剑光幻化而成的光龙。
    灰色光华倏现即敛,那条光龙亦发出一声哀鸣,光芒瞬间消散变回那柄尺八短剑,而后尺余长的剑身上现出细密的蛛网般裂纹。等那柄短剑颓然摔落在地上时,剑身登时片片碎裂只剩下一个剑柄尚保存完好。
    禹天来从空中缓缓落下,环顾已经被方才短暂却激烈无比的一场大战破坏的一片狼藉的景象,摇头轻叹不语。他自知道术修行到了于吉这等境界,除非是经过精心设计再加数位同等级数的高手合作,否则基本没有可能会被人杀死。当初的张角若非生出殉道之心且不愿意抛下广宗城中对其虔敬爱戴的数万部众,全身而退并非太过困难。此次他虽然击败于吉,却也彻底结下因果,日后的麻烦绝不会少。
    稍稍调息片刻,将连施杀招而消耗急剧的功力恢复了一些后,禹天来举手一招,于吉留在地上的剑柄自动飞起落入掌中。在他“万相俱灭”的湮灭之力下,这剑柄竟然能够保持完好,应该颇有些古怪之处。
    在手中仔细观摩的一会儿,禹天来的脸上登时露出惊喜之色,暗叹于吉此番当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而自己和他干这一仗却也值足了票价。
    这剑柄非金非玉却又隐隐呈现金玉之质,看它表面的天然纹理,则可以确定其质地当是某种奇异的木材,在这剑柄的表面,密密麻麻地阴刻了许多微若虫蚁文字,仔细辨认后认出是一篇名为《藏锋追电录》的剑修法诀,其中关于炼剑、养剑、御剑等诸般剑修法门无一不备,竟是一门完整无缺的传承。
    剑修之道法武双修,于吉这修道者可以修习运用,禹天来这武者同样可以,近来他剑道修行已至瓶颈,若能将这剑修之道融入自身所学,或许便能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二百零四章 南疆立道名“太玄”
    在张角因伤病而逝于广宗之后,在天下燃起遍地烽烟、摇撼得大汉江山不稳的黄巾军亦渐次覆灭,虽然仍有数支残余势力勉力支撑,却都再难有作为。
    只是由黄巾军掀起的这场大乱并未因其消亡而结束,反而酝酿着更大的乱局。当初朝廷下诏准许地方豪强招募乡勇平乱,这边埋下了群雄并起、割据争雄局面的祸根。如今这祸根正在暗中酝酿萌生,终有一日会破土而出,将这天下陷入任何人再也无法控制的乱世之中。
    一场乱事之后,有人遭殃也有人获利,朝廷之内免不得又要开始新一轮的权力分配与争夺。便在这一番动荡尚未平息之际,忽地有一封来自荆州的军情急报送来朝中,报称曾在广宗之战中现身、却又在朝廷天兵破城之前遁走无踪的“太玄真人”禹天来再次做出事来。他凭借黄巾贼首张角同门师弟的身份招揽了大批在荆襄一带亡命流窜的黄巾贼兵,在月余之间竟裹挟了数万乱匪。随后这禹天来却并未侵扰荆襄九郡,而是一路南下进入交州境内。
    交州地广人稀,虽归属大汉疆域,但境内大多区域仍处于蛮荒状态,朝廷的力量本就有限得紧。那禹天来率数万乱匪到了交州,轻而易举地便将朝廷的势力尽都驱逐,如今交州为数不多的几座城郡已尽数为其占据。
    此事令满朝上下大为震惊,不得不暂时搁置彼此的利益冲突,共同商议应对之策。因为对刚刚那场几乎动摇大汉国本的黄巾之乱极度警惕与惊恐,许多人主张立即征调大军讨伐交州,将这一支黄巾余孽斩草除根。
    偏偏十常侍之中的韩悝、宋典二人却在此时提出另一番见解。他们认为朝廷为平复黄巾之乱已经靡费国帑无数,实不宜再为了区区一支黄巾余孽而劳师远征。再者交州蛮荒之地,那些黄巾余孽在彼处与流放无异,本身已是极重的惩罚。为今之计,莫若一面令荆州方面严整兵马,对交州形成威凌压迫之势,严防其北山生乱;另一面则遣使招抚那禹天来,令他率领那数万乱匪驻守交州,为大汉守卫南疆以恕前罪。
    这一提议虽然大为荒悖,众朝臣也大都猜测韩、宋二人之所以如此卖力地为那支黄巾余孽分说,多半是从中谋取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