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新楚风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宇这番话正是明朝张居正一条鞭法的核心思想,将所有的人头税,土地税统统折合到土地上去,以银子的方式上交国库。

    徐直清是当朝丞相,自然对大楚的税赋的弊病非常清楚,这些秦宇所说的各地贪赃枉法的事是屡见不鲜了,但是却是苦无良策。

    现在听秦宇这一说,仿佛茅塞顿开,在脑中飞快的衡量这事情的利弊,这么多年的经验告诉他,这绝对是一个可以试一试的好方法,但是其中却还是有些疑问。

    徐直清皱眉道:“秦侍郎,老夫却有一个疑问,如果将所有赋税和徭役合二为一的话,那徭役却由谁来做呢。”

    秦宇笑道:“徐丞相,赋税和徭役合二为一正是这其中的关键,这样才可以杜绝各个州府乱摊乱派的现状,只要根据丁壮和田地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税赋,以银子的形式交由朝廷,如果朝廷要兴建什么,需要徭役,则只要用银子雇人就可以了,不需要丁壮去承担徭役,他原本已经将徭役折成了银子交给了朝廷,此刻朝廷再花钱雇他,对朝廷而言是一样的,即使朝廷不这么做,那些地主富绅早就这么做了,他们的徭役都是花银子雇人的,与其这样,还不如朝廷统一收了银子,再来雇这些人。”

    秦宇顿了一顿道:“而且朝廷花银子雇人和让人来做徭役虽然都是做事,但是其结果却是有云泥之别啊,这定是朝廷花银子雇人干的效率更高一些。”

    徐直清听了不停的点头,他经营朝政这么多年,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自然是比谁都清楚,一听秦宇讲完前半句,马上就想到了下半句,秦宇一讲完,徐直清不禁大叹三声:“妙,妙,妙啊,秦侍郎见解独特,见解独特啊,老夫实在是佩服。”

    徐直清这几句话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他原本以为这秦侍郎不知道有何背景,竟然让皇上都关注,但是此刻听秦宇这么一番聊,心中对秦宇可以说是有了十分的佩服。

    秦宇并没打算收口,要来就来一个猛的,一定要把徐直清直接震住。

    秦宇接着道:“不过这收银两却还是有一个问题。”

    徐直清不由自主的问道:“什么问题?”

    秦宇道:“就是各地收的都是一些散碎银子,必须要在当地熔铸形成银锭,制成官银,这其中必然有损耗,而这损耗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徐直清一听秦宇这么一说,先前自己还真没想到,此时他已经对秦宇非常有信心,连忙问道:“那这样应该如何呢?”

    秦宇道:“各地在熔铸的火耗难于逐一统计,这就给了当地官员钻空子的机会,所以朝廷一定要将这火耗定一个最高的限额,各地不得高于此比率,为了鼓励各地降低火耗,朝廷将这些银子收回来后,根据各地火耗的情况再适当补贴给当地,同时当地官员的考成必须和税赋勾连起来,这样有奖有罚,方可以让各地不要将心思放在这火耗上面。”

    徐直清听着眼睛都直了,这哪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啊,简直是一个老奸巨滑的官场老手嘛,还真是算无遗策,他自然不知道,秦宇这些都是建立在雍正皇帝的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等两项有名的改革政策之上的,这两项政策可是雍正在位十几年对朝廷最大的功劳,也是能够将国库扭亏为盈的关键所在。

    徐直清脸色变得异常兴奋,仿佛多日困扰的难题迎刃而解,他实在没想到,本来只是想找这秦宇来聊聊备战中心的事,却有如此大的收获,徐直清心中打定主意这个秦宇一定要尽力拉拢,他日,这秦宇一定能够成为太子最好的辅佐之臣。

    想到这里徐直清连声叹道:“看来老夫真的是老了,今日听秦侍郎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

    秦宇装出诚惶诚恐的表情道:“徐丞相言重了,下官也是一时兴起,到了户部的这些日子,下官一直就在想这些问题,今日的想法也是多日积累的结果。”

    徐直清道:“老夫做了几十年的官,秦侍郎说的这些情况老夫都是了解的,只是苦无良策,今日和秦侍郎一席话,让老夫茅塞顿开啊,秦侍郎就不必谦虚了,将想说的全部说出来吧。”

    秦宇点了点头道:“这税赋的改革不能仅仅是税赋的改革,必须和官员的考成勾连,而且朝廷要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监督下面的执行,如果没有其他几部的配合,这税赋的政策是很难实行的,尤其这税赋将徭役和丁税全部摊入田地,这大地主和富绅必然开始是反对的,所以还需要朝中的大臣、王爷等有地之人率先实行,以为表率,放可得上行下效。”

    徐直清点了点头道:“这个自然,此法定会受到一些阻扰,我等不可因为些许阻扰而因噎废食啊。”

    秦宇道:“此上为开源之策。”

    徐直清这才意识到,这秦宇仅仅是讲了开源而已,还有节流没讲呢,不过这开源已经够徐直清去慢慢琢磨的了,徐直清缓缓道:“秦侍郎,你实在是让老夫吃惊啊,不知道在节流之策上,秦侍郎有什么好的方法。”

    秦宇道:“节流其实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必须从点滴入手,从皇上的日常饮食起居着手,这其实也是最难的,正是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相信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皇上要亲力亲为。”秦宇在想到这个的时候,想起前世看过的日本人在打仗的时候,为了节约,连天皇都一天吃一顿饭,虽然可能说起来有些夸张,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确实是由上之下。

    徐直清若有所思道:“秦侍郎所言老夫了解,不过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不可操之过急。”

    秦宇心中叹了一口气,终究这徐直清也不能免俗,涉及到皇权和皇上,终究还是不敢轻举妄动。

    秦宇点了点头道:“其实能够节流之处远远不止这一处,于各官员日常公务当中亦有许多可以节省之处,只要持之以恒,终究会有效果的。”

    徐直清笑道:“秦侍郎所言极是,不过节流之策是在长远之计,急不得的。”

    秦宇道:“这是自然。”

    徐直清看这秦宇道:“秦侍郎有经世济民之才,看来这区区侍郎之职实在是委屈了秦侍郎了。”

    秦宇知道徐直清在试探自己,心中狂喜,脸上没有露出分毫,恭敬的道:“和徐丞相相比,下官实在是差之甚远,还有许多要和尚书大人及丞相大人学的。”

    徐直清点了点头道:“有才之人,朝廷一定不会埋没他的,他日老夫定要向皇上举荐。”

    秦宇躬身道:“那就多谢徐大人了。”

    秦宇忽然问道:“还有就一事我不知道当不当讲?”

    徐直清道:“但说无妨。”

    秦宇犹豫了一下,终于道:“这行军打仗,我是不是很懂的,但是我知道辽人善于骑射,如果他日我朝真的要进军辽国,无论是马匹,还是平日训练须得以辽人为演练对象方可。”

    临时要出个短差,提前上传,咱还在新人榜呢,有票的书友请多多投票支持,谢了)

第37章 意料之外() 
徐直清点了点头道:“我们和辽人在背面和西面打过数仗,但是败多胜少,这辽国的骑兵凶猛就是一个主因,相信这个余尚书应该省得的。”

    秦宇小心道:“如此就好。”

    徐直清微笑道:“没想到,你对用兵一事也颇有研究。”

    秦宇道:“只是平日里和人聊的时候,自己瞎想的。”

    徐直清叹道:“与辽人一战,关系到我大楚的百年基业,不能有任何闪失啊,多考虑总比少考虑好。”

    徐直清接着道:“我今日会去向皇上禀明,秦侍郎,你年纪尚轻,他日前途不可限量,老夫为官多年,有几个字想送给秦侍郎。”

    秦宇心中一动道:“请丞相赐教。”

    徐直清捻须笑道:“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秦宇躬身道:“多谢徐丞相指点,下官一定铭记在心。”

    暖春阁,皇上一边批阅奏折,一边在听徐直清的讲述。

    徐直清讲秦宇的朝廷向地主官绅借钱的想法一一讲给李玉基听,李玉基听到后来,放下了手中的奏折,开始仔细的听徐直清,一直讲到后面的赋税改革,当然,秦宇所说的节流一事,徐直清并未提及。

    李玉基脸上露出诧异的神情道:“你说的这些都是秦宇所说的?”

    徐直清点头道:“正是,老臣也是有些不信,他如此年轻,却有如此见识,实在是出乎老臣的预料。”

    李玉基沉思片刻道:“徐爱卿,你觉得他的建议是否可行。”

    徐直清肯定道:“秦侍郎所言,老臣也是相当赞同,只是如何实施,还需要和各部详细商讨方可,赋税改革此事关系长远,须得从长计议,但是这筹款一事,怕是耽搁不得啊。”

    李玉基点头道:“那爱卿觉得,催款一事该如何开始。”

    徐直清道:“此事第一不可大举声张,而且筹款必须要去各地和当地富绅地主商议,争取主要的富绅地主都同意才行,江浙一带富甲天下,朝廷只需要派得力之人先去江浙一带先筹集,如果江浙筹款之事可成,则全国可成也。”

    李玉基咳嗽了两声道:“徐爱卿所言甚是,那徐爱卿觉得派谁去更好。”

    徐直清道:“老臣以为既然是秦侍郎提出这个建议,想必更有理由说服当地富绅地主,所以老臣建议派秦侍郎去。”

    李玉基闭上眼睛,想了一会道:“这样安排也好,你拟一道圣旨,让秦宇以钦差的身份去一趟江浙。”

    徐直清连忙应是。

    第二日早朝,李玉基当庭宣旨派户部侍郎秦宇为朝廷钦差大臣,奉命去江浙办差,至于办什么差,别人都不知道,只是圣旨中赐予了秦宇尚方宝剑,有先斩后奏之权。

    一时朝野议论纷纷,谁都不知道这从哪里冒出一个小子叫秦宇的,居然不声不响的当起了钦差大臣,还有尚方宝剑在手。

    秦宇当时听到这个消息也是一震,他将想了一晚的想法全盘托给徐直清听,主要是要在朝中有一个自己主动的靠山,从而借助徐直清之力一步一步向皇上靠拢,他原本以为自己这番想法,徐直清会以他自己的名义告诉皇上,但是没想到徐直清一点没有抢功的意思,全盘告诉了皇上,现在皇上虽然圣旨中语焉不详,但是秦宇心知肚明,此去江浙就是一个任务-讨钱。

    秦宇早朝后居然被叫去了暖春阁,能去暖春阁的官员除了徐直清和三公之外,只有几位王爷和尚书大人了。

    秦宇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和皇上接触,掌心全部是汗。

    李玉基仿佛看出了秦宇比较紧张,微笑道:“此处只有我和徐丞相两人,你不必拘谨。”

    秦宇低头道:“谢皇上。”

    李玉基道:“听说这个向富绅地主借钱的法子是你想出来的?”

    秦宇没有客气道:“是,皇上。”

    李玉基点了点头道:“很好,朕这次派你去江浙,事关重大,江浙如果能成,则成功了一大半,你肩上的担子不轻啊。”

    秦宇道:“臣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玉基从旁边拿出一张盖了玉玺的信笺道:“你此去江浙,如需协助,拿这个去各州府,自当全力协助你。”

    秦宇恭敬的接过来道:“多谢皇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