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孙子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85章 讨吴叛臣 断楚翅翼(1)() 
第十八章讨吴叛臣断楚翅翼

    却说公元前513年,阖闾二年岁末,吴王纳伍子胥之谏,视察城镇、乡村和部队,见民富兵强,踌躇满志,归来跃跃欲试,再次询问孙子何时兴师伐楚,孙子依然摇头。

    孙子摇头的原因有三,一是练兵过程中暴露了部将们的许多弱点,需对他们集中进行训练,方能委以重任,正式指挥战斗;二是间谍们的情报尚未完全到手,对楚国各方面的情况尚未达到了如指掌的程度;三是余孽未除,先王心腹之臣掩余和烛庸,分别在徐国和钟吾窥视吴国的政权,而自古以来,欲兴师他伐,必先清除内部忧患,方无后顾之忧。申明了这三个原因之后,孙子说:“非过于自卑,胆小如鼠,战争乃国之大事,它关系到民之生死,国之存亡,需考虑周全,深思省察,再予决断。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试想,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焉能复存?死者岂能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乃安国全军之道也。”

    这三个原因,是阖闾所不曾想到的,但他毕竟是学过兵法十三篇的人,经孙子这样一提,便心有灵犀一点通了。的确,战争胜败非由感情左右,而是要凭实力决定,故宜少安毋躁,以待时机成熟。

    孙子说,优秀工匠在雕木石之前,心中和眼里已见雕像鲜明之图案,只需凿去多余部分,便是一杰作,即画家之所谓“成竹在胸”。战争需有胜算才可开战,一到战时,非为得胜而战,是要确认已胜的战争。若本身并无胜算,敌方亦无败北之要素,则当养精蓄锐以待战机,才是上策。

    孙子就何方国君贤明(主孰有道)、何方将帅有才能(将孰有能)、何国占有有利的天时地利条件(天地孰得)、何方军令得以彻底贯彻执行(法令孰行)、何方军事实力强盛(兵众孰强)、何方士卒训练有素(士卒孰练)、何方赏罚严明(赏罚孰明)等七个方面,对比分析了吴楚两国的具体情况。吴国的情况,阖闾较为熟悉,但有一点是他所不曾料到的,这便是伍子胥和伯嚭,他们都是楚国亡臣,一旦伐楚战起,百姓定会误解战争并非吴王本意,而是伍子胥和伯嚭为报个人私仇说服吴王出战。倘战争对吴有利,这事便不会表面化;若战争对吴不利,吴王定会招致民怨。楚国当费无极专权时,政治腐败,群臣离心,那时伐楚较为容易。而今费无极已除,国家以昭王为中心,全国团结一致,且左令尹子西,右令尹囊瓦,均智勇双全,伐楚绝非易事。况且楚为华夏东南之一颗明珠,它地大物博,兵强马壮,历与齐晋抗衡,即使在政治腐败的费无极当权时期,亦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轻视不得。

    公元前512年,仲春一日,孙子偕阖闾视察各军事基地练兵情况。江南的春天美丽如画,山清水秀,柳暗花明,茫茫太湖,水天一色,空气中弥漫着温湿甜蜜的气息。孙子与吴王安步当车,徜徉于太湖岸边的红花绿柳之中。抬头望去,空中正有一只苍鹰在翱翔,它一会拍打着双翅,盘旋往来;一会平伸两翼,在高空伫停良久,钉住了一般;一会俯冲而下,其疾若箭。孙子被这苍鹰吸引住了,驻足仰观,许久不动,看得吴王颇有些莫名其妙。他有感而发地问道:“大王请看,这高空中的雄鹰,何以会健飞善翔呢?”

    阖闾很觉孙子问得幼稚可笑,信口答道:“自然因其有强健的翅翼。”

    “倘断其翅翼呢?”孙子追问。

    阖闾答道:“断其翅翼,则不若一只笨鸭,焉能再遨游晴空呢?”

    “倘于飞翔中断其翅翼呢?”孙子又问。

    阖闾毫不含糊地答道:“必坠地摔死!”

    “妙呀!”孙子兴奋得跳了起来,在绿草地上手舞足蹈,“大王回答得妙哉极也!”

    阖闾虽然回答得很准确,令孙子兴奋失态,但却不明白孙子为何竟如此发问,这司空见惯的事,何以会使孙子兴奋得似痴若狂,懵懂之后虚心求教。孙子分析说,楚犹似一只雄鹰,鹰固然异于麻雀,然而它所以善飞,能够捕捉鸽兔,靠的是强健的翅翼,这翅翼并非别的,便是它那诸多附庸与属国,诸如徐、钟吾、胡、沈、陈、许、蔡、顿之类,倘先断其翅翼,楚岂不就要坠地而死吗?阖闾听了,茅塞顿开,自叹弗如,坚决执行孙子的决策,讨吴之叛臣,断楚之翅翼。

    讨伐掩余、烛庸二叛臣,消灭徐与钟吾二国,虽然并非难事,但这是孙子出任元帅后的首次起兵,他不肯掉以轻心,战前集众将于一堂,就练兵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进行了专门训练。训练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先由孙子上课,讲解兵法常识,着重讲为将者的责任、条件和如何指挥战斗,然后在这理论指导下再次进行演习。

    将帅的指挥,是战争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主要因素。作战双方的政治状况、经济基础、军事实力、外交、地理、天时等,在战争的实际进程中,都属于客观存在的现实条件。要使这些现实条件转化为活的战争因素,关键就在将帅的计划与指挥。“将”是他提出的“五事”(指从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分析研究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中的主要内容,是辅佐国君以定安危的关键人物。孙子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他认为,一个善于知兵用兵的将帅,主宰着百姓的命运,是国家安危的柱石。

    孙子指出,一个好的将帅必须具备智、信、仁、勇、严这五种品格。智,智谋,指谋划战争、指挥战争的能力;信,信实,言必有信,说话算数,赏罚兑现;仁,仁爱,爱护部下,体恤百姓;勇,勇敢果决,即当机立断,无所畏惧;严,严格要求,严肃军纪。仁、信可使士卒亲附,奋死以效命;智、勇足以谋划战争,率部应敌;严则生威,可使军令如山,步调一致,使军队成为一个坚强的集体,这五种品格,既是当将帅的条件,也是对将帅的要求。

第86章 讨吴叛臣 断楚翅翼(2)() 
孙子还要求将领们显贵而不骄傲,委以重任而不独断专行,危而不惧,每一个行动都像璧玉那样不可污。孙子指出,为将帅者有五种致命的弱点:有勇无谋,只知死拼,就可能被敌诱杀;临阵畏怯,贪生怕死,就可能被敌俘虏;急躁易怒,一触即发,就可能因被敌凌辱而妄动;洁身好名,过于自尊,就可能因被敌侮辱而失去理智;只知“爱民”,就可能被敌烦扰而陷于被动。这几点是将帅易犯的过失,是用兵的灾害。军队的覆灭,将帅的被杀,都是由于这五种致命弱点造成的,这是为将帅者不得不慎重考虑的。

    为将帅者,必须正确处理与国君的关系。孙子指出,将帅指挥作战,受命于君,将帅征战的目的,在于安国辅君,因此,对君主负责,是将帅的职责。

    将帅受命之后,不能时时拘谨地机械固守君命,应该根据战争实际进程有所权变。要通晓九变的好处,有的道路不要通过,有的敌人不要攻击,有的城邑不要占领,有的地方不要争夺,有的君命可以不执行。

    在给将领讲课的同时,孙子还直言不讳地告诫阖闾,国君可能贻害军队的有三种情况:不知军队之不可前进而命其前进,不知军队之不可后退而命其后退,是谓束缚军队;不知军队内部之事务而干涉其行政者,则军士迷惑;不知用兵之权谋而干涉及指挥,将士必生疑虑。三军既惑且疑,诸侯必乘隙攻击,灾难至矣,是谓扰乱我军而导致敌军胜利。

    如何对待部下,如何对待士兵,是为将者要处理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孙子强调了两点,一是“爱兵”,二是“愚兵”。

    孙子说,将帅对待士卒能像母亲对待婴儿一样亲爱,士卒就能跟随将帅赴汤蹈火;将帅对待士卒能像父亲对待爱子一样关怀体贴,士卒就可以与将帅同生死,共患难。即使对愚鲁和桀骜不驯的士卒,也要给予温情,以爱心待之,决不能嫌弃和鄙视,也不可以刚御实,正如兵法所言:“柔以克刚,弱以制强。柔乃德也。”爱兵包括着严格要求和正当使用,如果对士卒过分厚养和一味溺爱,而不能令使,违犯纪律也不能严肃处理,这样的军队就会变成“骄子”,难以冲锋陷阵。

    “愚兵”是使士卒绝对服从,盲目服从。孙子说,统率军队要沉着冷静,幽深莫测,严肃认真而有条不紊。蒙蔽士卒之耳目,使其对军事计划毫无所知;改变任务,变更计谋,令人不能识破;常变驻地,行军迂回环绕,令人无法推测我行军意图。将帅赋予军队的任务,如登高而去其梯,令其有进无回。率部深入诸侯之地,要像击发弩机,使箭一往无前;破釜沉舟,以示必死之决心;若驱群羊,驱之往,驱之来,令其莫知所之。

    经过理论学习和再次军事实习,吴军中的各级指挥员,业已用孙子兵法武装了头脑,提高了军事素质,增长了指挥才干,孙子见了,暗自欣喜。有道是耕耕耧耧下地看,好马需到疆场上遛遛,孙子决定立即兴师,铲除掩余、烛庸二余孽,消灭钟吾(今江苏省宿迁县北)与徐国(今安徽省苻离集),以试士卒的战斗力和将领们的指挥水平。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提起铲除二余孽,讨伐钟吾与徐国,不消说吴之举国上下,全军内外,无不欢欣鼓舞,拍手称快,但在兵力部署上却产生了分歧。孙子提议,封伍子胥为大将,伯嚭辅之,以三分之一的兵力,北上伐徐与钟吾。伍子胥说:“徐与钟吾,不堪一击,杀鸡焉用牛刀!”

    伯嚭说:“除掩余与烛庸,若瓮中捉鳖,元帅何须如此兴师动众!”

    夫概说:“徐与钟吾皆小国,遣使往索逋(bu)臣,彼不敢不从,何须劳师袭远!”

    徐与钟吾乃楚之属国,在今江苏、安徽交界处,洪泽湖北面一带,与吴接壤,它们均为小国,民穷兵少,与别国交战,十有九败,对此孙子了如指掌。此番兴师,看来矛头指向徐与钟吾,旨在讨伐逋臣,铲除余孽,断楚之翅翼,实则与楚交战。孙子料到,吴师的声势如此浩大,掩余与烛庸决不敢迎敌,必逃亡楚国。楚将怎样对待吴之叛臣,是收留还是驱逐呢?会不会派精兵强将助掩余、烛庸迎击吴师,以报鸡父之仇呢?再说,楚见吴灭其二属国,能坐视不问,袖手旁观吗?须知楚国地方数千里,周围附庸十余国,人民富庶,国力雄厚,战备充足,子西、囊瓦、沈尹戌、武城黑、子必等皆有万夫不挡之勇,且智将若天上繁星,岂可盲目乐观,掉以轻心!孙子正想借此机会,探水之深浅,以便将来伐楚不致被淹。孙子将自己的这些想法与用意言于吴王及众文武,自然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于是择吉日挥师北上。

    果不出孙子所料,掩余、烛庸获悉吴以兵法大家孙武为元帅,伍子胥、伯嚭正统帅水陆大军向徐与钟吾进发,吓得魂飞魄散,匆匆相约降楚。他们恐楚不受,重金贿赂楚之右尹囊瓦。楚昭王读了掩余与烛庸的降书,似手捧刺猬,十分为难,忙与囊瓦商议如何对待吴之降将。囊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