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香-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信!等夫人再回厅堂,阿暆便起身说去看看侄女和侄孙,然后在案上放下一个银包,先抢了话说:夫人不必推让。本当带些补物,可不知当补什么,不当补什么,索性送几两裸银子,不嫌俗气就好!夫人笑道:实话说,当今已推让不动,一个好汉还要三人帮呢,亲家叔叔好比雪中送炭!阿暆情不自禁拱手作一个揖,说道:夫人真称得上巾帼中的豪杰,气度不让须眉,敬佩!夫人摇手道:亲家叔叔很会说话,倘要是个巾帼英雄,早就去出征打仗,辅佐朝廷,就像乐府中的花木兰。阿暆道:花木兰不过是鲁勇,夫人则以治国之才治家!两人就都笑起来。

阿暆从李大手中接过灯奴,举起来,跨骑在脖颈上,就这么进了蕙兰的屋。蕙兰正在绣活,已落成“昼锦堂”三字,米白缎上靛蓝的绣迹,精致华丽,又不失大方,十分的堂皇。阿暆说:这不又是一个沈希昭吗?蕙兰红着脸说:叔叔是在嘲笑我。然后正色道:叔叔来得好,正有事相求。阿暆问什么事?蕙兰就说:知道家中的绣品在市上沽售,不知能不能也派给几件活计?实话告诉,如今家中男人,故的故,病的病,灯奴又不知几时长大,凭着接济过一日算一日,不是长法。阿暆说:既是这般拮据,何不带灯奴回家度日,这边也好少两张吃口!蕙兰凄然一笑:大哥大嫂已经走了,我们再走,家中只剩孤老,张陛地下有知,不晓得多少心痛!再说了,你们那个家又如何呢?并不是不知道。阿暆听她说“你们”两个字,就知道已经是人家的人了,笑笑说:这有什么难的?沪上尽是些有钱财又好风雅的人,就喜欢出自娟阁的漂亮东西,有什么拿来我替你换银子!蕙兰说:倘要不是漂亮东西呢?阿暆刚要问为什么不能是“漂亮东西”,一眼看见面前一身缟素的人,雪洞似的屋子,一色白的床帐,桌围,花绷上的绫子,便噤了声。停一时,说道:明白了。双手举着脖颈上灯奴的胳膊,走了出去。

阿暆不是认识一个香火?那香火本是在陆家浜一座小庙,后来被人荐去龙华寺。龙华寺的排场要大许多,香火经管的杂务也繁冗许多,权柄自然就大了。这香火长得深目隆鼻,像西番,可自称是道地的汉人,因此就得了个诨号,叫作“畏兀儿”。人很能干,所以就能从无名小庙做到龙华名寺,又从普通香火升到总管。像他这么个机灵人,从戎可做军师,买卖可发大财,就地发愿,都做得大和尚,可他却甘愿做个香火,实在是屈才,于是就有传闻,说是避祸来到上海。传闻归传闻,畏兀儿已经做了有十数年的香火,在这一行里称得上大老。他与阿暆结识是在松江府的驿馆,阿暆去看马,正遇畏兀儿。这畏兀儿原来有一个癖好,就是相马。他蹲在马厩前的院子地上,看马吃草,有新跑到的马,就起身帮着卸鞍。鞍子下面的马背轻轻打着颤,皮毛被汗水漉湿,油亮亮的,好似一匹缎。畏兀儿抚着马背,脸上流露出爱怜的神情。马呢,也与他不见外,马头在他顶上绕来绕去,喷着鼻息。闹一阵子,再吃草饮水。阿暆也学着与马亲近,畏兀儿叫出一声:可不敢! 已经来不及,马蹄子朝阿暆尥了过去。阿暆从地上爬起来,掸着身上的土问:为什么你敢我不敢?畏兀儿说:认人呢!阿暆再问:为什么认你不认我?畏兀儿就说了:你别当它是畜牲就不懂人事,凡活物都通性情,晓得是道中人或不是道中人,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畜牲也是同情同理。阿璇十分好奇:难道师父你就与它们同道同类?畏兀儿哈哈大笑。阿暆上前在他身上头上嗅一遍,只嗅出一些儿干草气味,并不觉得异常。畏兀儿却笑得眼泪都淌出来了,阿暆心里已经喜欢上他。等笑够了,阿暆也讨足了他的好,方才慢慢地告诉道:马这样畜类,最是性灵,你要对它敬,它便与你近,你与它狎昵,反近不得了;这敬又是从知里得来,所以,要想与它亲,必得知它!当日的傍晚,两人一同往上海城里回时,就交上了朋友。阿暆才知道那人并不是驿馆里养马的,而是庙里的香火。

从张家出来的下一日,阿暆便往龙华寺找畏兀儿去了。平常日子,寺里比较清寂,只是早晚两场课,其余,僧人们各在禅房中打坐的打坐,念经的念经,畏兀儿自在库房里擦拭几具银烛台。库房在寺内最底处,僧寮的侧边,后窗外是一片松林。阿暆从正门入,经龙华宝塔,过观音殿,韦陀殿,大雄宝殿,天王殿,轮藏殿……只觉无数匾额从头上过去,又有无数青石板从脚下过去,无数的白果树、青松、飞檐、檐上的铜铃,再有鸽子成群地飞翔,松针落雨一样洒下,日光则像金针一样洒下。陡一进库房,景物全退到身后,眼前却还有千万道光线交互纵横,一时上竟然什么都看不见,只嗅得一股香烛的烟蜡气。渐渐地,才显出一个人形,着一身黑布衫,戴网巾,挽着袖口,朝他笑,这就是畏兀儿。两人并不寒暄,开门就问来意,于是,直接说事。阿暆想从畏兀儿这里领一些绣活给蕙兰,因寺庙里的用物多是清朴的,寡居人不避讳。畏兀儿说正好寺里要做几对蒲团,都是素色,或是让他侄女儿绣些花样,即便用素色线,也多少热闹些,不至于太枯索。阿暆一听就说很好,又问绣什么图式?畏兀儿说你家天香园绣天下第一,绣什么不能?阿暆说庙里有庙的规矩,大概不能随心所欲!畏兀儿笑道:那是俗世中人的约束,一旦进到阿弥陀佛净土,便自由自在,无拘泥的。阿暆说:不拘泥是不拘泥,总还要切题吧!,畏兀儿就说:倘要切题,就绣十六罗汉。阿暆说很好,可不知罗汉是何种形状。畏兀儿说:那罗汉领了佛的命,下凡间来救世人,所谓真人不露相,依我说不必刻意去求,就是路边常人即可。阿暆觉得很对,又由畏兀儿带着去另一间库房,向那一间库房的管事领了做蒲团的绸缎,和几丈滚条,再一路匾额、青石板、白果树、青松、飞檐、鸽子、松针地出来。到山门时,钟楼上敲钟了,都走出有半里地,依旧余音缭绕,久久不散去。

阿暆当天就将领来的活计交到蕙兰手上,蕙兰望了这几匹素缎子,沉吟半日。第二天一早,她将灯奴托给李大照管,向夫人说回娘家找几件东西,顺带看看爹娘,至多不超过三夜便回来了。夫人自然是放行,自古“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何况是婆媳。但灯奴留下了,不谓不是半颗定心丸。蕙兰晓得婆婆的心思,胸中自有成竹,所以并不辩解。简单收拾几件衣物,范小雇的轿子已停在巷里后门外。因怕灯奴吵了要跟去,就没让李大送出来,自己上轿走了。轿子向北又向西,过几座桥,就到方浜那边。隔了方浜,经由天香园,只见园墙坍了有一半。望得到甘薯垄,垄间有农人刨地,大约是收甘薯,空气中有黏稠的浆甜味。轿子向南一转,停在申府门前。楠木楼上已有人看见蕙兰下轿,不待敲门,门已经开了。门上剥落的漆没顾上补,原来密集齐整的竹签子也疏落断离,蕙兰心中感慨,大家子败落也是大败落,非市井小户可比,竟加倍触目惊心。开门的丫头蕙兰不认识,是新来的,梳两个抓鬏,还没成年。她也没见过蕙兰,满脸狐疑。此时,蕙兰的母亲迎出来了,将女儿接进去,一边吩咐丫头,让灶上给姑娘打两个水潽蛋。蕙兰说:家里不景气,还添使唤丫头。母亲回答道:再不景气,也不差一口两口,是你外婆跟前的人,还是硬讨来的,我喜欢她那名字,叫戥子!说着就笑起来。母亲从来不知人事不知愁,至今也脾性不改,倒应了一句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就是与申家人很合。在母亲的东楠木楼上坐一时,吃了戥子端上来的糖水蛋,蕙兰就去了西楠木楼,这才是她回娘家用意所在。

登上楠木楼,便轻香扑面,蕙兰就知道婶婶希昭在做绣活。果然,帘幕半垂,案上香炉里燃着一炷绿香,窗前迎亮安一张大花绷,含胸低头坐一个人。花绷上是《东山图卷》,山水马匹人物皆成,只剩零碎器物,石凳石桌、棋盘棋子、马鞍马缨,针线正在两个美人依凭的红栏杆处。蕙兰大气不敢出,也不敢太靠近,生怕惊了婶婶,错了针法,就只依在帘子上,越过婶婶的肩背看绣活。一枚针引了一缕丝,上下传递,不知觉中,一截栏杆便横在美人膝前。栏杆内那对弈的人,神情闲定,全神贯注于棋上,与桥那边送信人的火急万分正成对照。之间山石嶙峋,水流曲折,天地悸动中,惟有这一处静谧从容。蕙兰敛声屏息,不料帘勾脱落,半卷纱幕忽地撒下来,着着实实地一惊!其实希昭早知道蕙兰进来,此时正停针换线,回头看了蕙兰,说:做贼似的,一点动静都没有!蕙兰说:可不是做贼,偷艺呢!希昭说:有什么可偷的,你叔叔恨不能天下人人皆知,又写赋,又刻书,惟恐埋没了。蕙兰说:知道也是白知道,婶婶是天工,学不去的。希昭叹气道:哪有什么天工?哪一针哪一线不是出自人手。蕙兰说:手和手却不可比,我要是有婶婶这一双手,什么样的难处都不怕了!希昭看她一眼,知道有事,便道:有话不妨直说!

蕙兰也就不迟疑,将家中窘况说了一遍,坦言道出想用针黹接济日用,又告诉阿暆叔从龙华寺接来一批绣活,绣样定的是罗汉。说是罗汉化身世间人,然而总归要有个图式,不知从哪里可索得样本,就算不直接是罗汉,移过来也行。希昭听了不禁默然,勉强笑道:天香园绣最终竟是养活生计了!蕙兰亦觉得凄楚,说:出阁时向伯祖母要“天香园绣”铭记充妆奁,本是赌一口气,也是争脸面,谁曾想这回真用上了。希昭说:不过,自家绣着玩不当紧,一旦流传到市面,这绣号可不能玷辱了,否则,咱家两代人的功夫不就白费了!蕙兰急着说:就是因为这,从来也不动念沽市,怕毁了声誉,如今不是万不得已吗?希昭说:你急什么,脸都白了,说不让你绣了吗?说罢,撂下针线,站起身,推蕙兰到帘外边,让坐下。自己取钥匙开了橱柜的锁,捧出一个册子,打开来,正是罗汉图。

希昭一页一页翻给蕙兰看,告诉给她罗汉的来历。佛陀临涅槃时,派遣十六大阿罗汉,往人世间去,普济众生。那大阿罗汉皆化身为凡人,然后受戒、修行,所以,图上人皆为比丘形状,着僧衣草履,因每一位阿罗汉各有名号与事迹,姿态举止与佩戴就有不同,但也不过都是世间物,不难认得的。蕙兰问:婶婶怎会有罗汉图?并不见吃素念佛。希昭说:我当然是个俗人无疑,但在杭城家,巷口有一座庵子,名“无极宫”,小时候常去玩,认识些师姑;其中一名出身好人家,学过书画,很投缘,出阁前夕,送一本册子来,就是这本罗汉图;据蒙师吴先生说,像是从唐卢棱伽《罗汉图》摹来,却又有宋李公麟笔法,扫去粉黛,以白描见长,或可临作绣本。

至此,蕙兰已望而生畏,畏的不止是针线,还是此后所要担生计,就从这里开始了。希昭说:我也帮不了你,你没看见?这一家上下,凡姑娘媳妇,都在赶着绣活,衣食住行全凭借它。蕙兰抬起头,望着婶婶,脸上无一丝笑,认真道:放心,既开弓,便无回头箭,决不辜负婶婶。希昭倒笑了:怎么像发愿?蕙兰自幼心灵手巧,有样学样,如今又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