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香-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色惯了,还没开口,已经知道让做什么。看起来有些木讷,是变故给吓的,生性里还是有一股小聪敏劲。刚到彭府时,多少吃的用的,从来不曾见过,却也没有打碎过东西,或者伤了手脚。再从彭府到申府,又是多少不相同,也没有搅混过。走了这两家,都是沪上数得着的大户,到底长见识,遇事更加不惮畏,木讷里倒有几分从容了。小心眼里,会将这两家作比较。彭家有排场,规矩也大;申家不拘礼,却糜费些。做仆佣,照理是乐意不拘束的主子,可是在俭省人家出身的戥子,申家的随心所欲却让她不忍,以为造孽!今天的百宝千珍,明天就弃之如敝屣。彭家也豪奢,却还有长性,看起来也像是底子厚一些,就沉着,反不那么张扬,像是过日子之道,底下人也觉牢靠安心似的。不过,待人自然也严苛了,不像申家,尊卑上下不怎么分明,就有自由,人性呢,也风趣许多,却难免有朝不保夕之虞。说是听使唤的奴婢,也多少将主子的家当家,总是盼望长久安稳。所以,戥子评不出谁家更好,或者是两家都好。反正,她总是让做什么做什么。就知道,凭着一双手,就有她的衣食。

自从每日到蕙兰屋里做半天针线,戥子却渐渐喜欢上张家,因为有些像自己原先的没溃散掉的家。虽然自家的院子没这家的大,也没那么多棵树,只有一棵枣树。到挂果的时候,就结满一树的枣,两个弟弟用竹竿打落一地,那个灯奴就像自己小些的弟弟。戥子记着的弟弟,就是灯奴这样的大小,现在一定改了模样,可是再没见过。夫人和自己母亲年纪差不多,自然是尊贵威严许多。老爷从来没出过房,就也是尊贵和威严的。可是,还有李大和范小呢!总是忙碌着,进进出出,柴火炊烟。有一回,戥子看见范小在院子里晒腌菜,和自己家一样的东西和气味:苤蓝、蒜苔、豆角、青菜梗、萝卜条,就知道这家的日子怎么样,平常的,却是从长计议。要是父亲不死,她们家就会这样一日一日往下过。姑娘,因戥子算是她娘家的人,就这么称蕙兰,姑娘像谁?像大姐。大姐嫁在三林塘镇,姐夫在盐场记账,写一手好字,已经有一儿一女。大姐的针线也很好,当然不能和姑娘比,做的是粗活,可也是一样的安静,娟秀。戥子觉着高兴的是,大姐教给的那一点女红,姑娘并没有挑剔出什么,这更说明了,姑娘是像大姐的。

戥子不止是喜欢张家,她其实还喜欢针线。在彭府时,就知道申家的天香园绣,可是姑娘的母亲,她服侍的大奶奶却是不怎么会绣的。虽是申家有规矩,丫头们一律不让习绣,但别人家房里的,好歹还能打个络子,做个滚条,或则像她如今这样缲边,在大奶奶这里,却连这点活都沾不上手。所以,挨了天香园绣,离针线反倒远了。那天阿暆爷给奶奶带来姑娘的话,叫她去帮忙,奶奶找出姑娘在家时用的针线匣交给她,戥子将针线匣里的东西翻着看着,一晚上舍不得放手。各等样的针,长长短短插在针插上;线轴上齐齐绕着棉线,一轴黑线,一轴白线,一轴蓝线,一轴青线;一把尖头弯弯翘起着的小剪子,专门剪线头;一个银顶针,戥子试了试,在指头上打着转,等她再长几岁,就正好;几块碎绫子,几粒镏金纽扣,一些珠子,一朵翠花,一条貂毛,镶领子或是做抹额用的……摸着这些零碎物件,就好像摸着一双手,姑娘的手。之前,戥子见过姑娘的面,如今,又看见姑娘的手,温润的,灵巧的,而且有恒心。

第二天,戥子捧着针线匣去往张家。她自小长在市井街面,从不惧车马行人,也很识路,过桥穿巷,一径到了地方。她按嘱咐,走的是后门,那一条巷子,院门紧闭,肃然得很。一直走到巷底,横头半扇门,叩两下,就开了,扑面而来一股药味,就知这家有病人。往里走,离灶房远了,药味渐渐散了,就有花香,还有太阳晒在树叶上的青涩气。再接着,猫和鸡的腥臊也来了,再有灯奴身上,小孩子的油汗乳味,热腾腾地逼近过来。可是,立刻,被拦在姑娘的房门外。

姑娘房里熏了不知哪一种花和草,嗅不见香,却好像将什么都洗一遍,角角落落的积垢都扫除了,地方就变得空廓和轩敞。姑娘的屋子让一幅幔子隔成里和外,里间屋的窗下,架了花绷。姑娘对了窗迎亮绣活,戥子呢,坐在侧边,借一角窗,做她的活。窗外是木槿树,有朵朵白色紫色的花,经范小修剪,叶和花都让过窗户,不至于挡了屋里的亮,还给这亮镶上影的边。“咕咕”的鸡叫传进来,猫被灯奴掐得咋呼一下,灯奴随着也是一声嚷,然后就有李大的走路声,大脚板 “啪啪”地拍着石板地,亮开了大嗓门。还听见夫人的声音,不知说什么,总是吩咐办事,但话音里有一股忧愁,戥子认得出来。是愁家中的病人,还是衣食紧凑,总归是过日子的难处。戥子心里特别的静,就好像回到从前,家道并不十分和美,却也轮不着她耽虑。姑娘难得说话,她觉得是不让她难堪,因为说话多了,她不知道该答什么。所以,这不说话里,就有一点知己的意思。日头斜过窗户,接着,余光收敛起来,香也燃尽了,有一些杂七杂八的气味从地上,天棚下,墙角里渐渐起来,也不难闻,而是显得暖和与热闹。姑娘起身,将绣活覆上一面绢,戥子就知道她该走了。收拾起针线匣,向姑娘鞠一躬,出门,穿过院子,循原路回去。

这家里,头一个与戥子相熟的人是灯奴。立夏那一日,戥子下午来,送给灯奴一个大鸭蛋,套着五色丝线网,底下垂一束缨子,挂在脖颈上,沉甸甸的。端午,又缝一串香包,每个颜色款式都不重样,是用针线匣里的碎绫子缝的,鸡心形、粽子形、锁形、锥形,又用雄黄替灯奴画了脸,门神秦叔宝的样子。天长了,向晚的时分也是明亮的,临到走时,灯奴坠着戥子的手,要跟她一同去。戥子便牵着他,在街上转一遭,再送回来。九间楼边上在起庙,西洋庙,小主仆二人多是从那里经过。九间楼的管账老赵是认识的,因为常往天香园的九亩地看甘薯去,还到申府上送东西。有时也会遇见洋和尚仰凰先生,灯奴已经不记得,小时曾经逗过他玩,却也不怕他,冲他一声声喊:老毛猴!俗话说:家贫养娇子,这孩子多少是缺管教,性子有些野。戥子喝止不住他,撒开手就走。灯奴这才怕了,扑上来死命拽住,于是,两人又和好了。

灯奴最喜欢看船,有载货的,有载人的,有迎亲的,有送葬的,响器顺着水流,喧腾起来又沉寂下去,船老大摇着橹,吱嘎吱嘎响。尤其在暮色里,老远的都听得见。有一回,船上人还扔给他们一条活鱼,戥子拾了根草绳穿过鳃系着,由灯奴提回家去。起初家里不让走远,后来见戥子很可靠,就略放手些,由他们去。这一日,两人出门,过桥,穿弄,到县署前街,有一个耍猴的北方人正拉场子,灯奴自然不肯走,那小猴穿一件红坎肩,打钹铙,吹喇叭,拿大顶,翻跟斗,又去箱子里摸出顶官帽戴上,两臂背在身后头走官步。因是在县署门前,就分外的好笑。趁着热闹,小猴环场一周,趴地磕头,拱手作揖,意思是要钱,到底有几个扔了铜子,灯奴没有钱,扔了一个土坷垃,再要扔,被戥子的眼神制止了。

耍猴人收了场子,兀自背起箱子向西去,小猴也不系链子,跟着一并走,真像爷孙俩。灯奴扯着戥子的手尾随走过几条街,戥子不让跟了,再是昼长,也已经垂暮,天色沉下来,就要回家。走了几步,忽然站住,戥子木呆片刻,陡地一返身,拉了灯奴的手跑起来。转过街角,经过一座石板桥,沿河跑一段,进一条窄巷,巷里有一口井,井边有一扇柴门,虚掩着。戥子松开灯奴的手,扑开门,门里是小得不能再小的院子,院里有一棵树,树下满地的枣,灯奴俯下身就拾起来。戥子站在院子当地,迎面两间屋窗破门毁,一间披屋,原先大约是灶间,如今灶已坍成一堆土。戥子一动不动地站着,灯奴拾够了落枣,起身看她,又动手拉她。一弯腰,抱住灯奴哭了。灯奴搂住戥子的颈,并不知道怎么一回事,只是骇怕和难过,咧嘴嚎起来,嘴里满是嚼碎的枣。两人抱着哭着,好一会儿,天东边出来一弯淡淡的上弦月,戥子擦擦灯奴的眼泪,灯奴也擦擦戥子的,手牵手走出院子。那边的家真着急了,从来没出去过这么久的。李大专跑去九间楼工地,砌庙的劳力都收工了,洋庙已经上梁,立在薄暗中。待李大走人巷子,戥子已经将灯奴送回来,两人正在门口分手。刚要开口骂戥子,却见戥子脸上似乎有泪痕,神情与往日不同。灯奴也像是哭过了,周身上下查一遍,没什么不对,只是兜里装满了枣子,大而且红,却有些瘦干了。

蕙兰看戥子手巧,有意教她辟丝。先让她立一边看,看过几日再上手试。因是单色,必要细分,才可从一种黑里化出许多层,不至于呆板枯索。所以,一根丝非辟成十六,甚至三十二,犹如蛛丝。头一辟,就要辟得极匀,如此,再二辟四,四辟八,略有一毫厘的偏倚,便无法辟下去。这里边的道理,蕙兰不说,戥子也不问,只是一个做,一个看。眼见得一缕丝披成一披,雾似的,呵一口气就要散得无影无踪。戥子闭住气地看,晚上睡觉前,自己取一根棉线学着辟。辟过棉线,再取一段丝线辟。半月后,姑娘让她上手时,就已经有几分样子了。又练了半月,蕙兰便将辟丝的活交给戥子,自己全心在绣。如此紧赶慢赶,到年根才赶得成那八张蒲团。蒲团上的罗汉有和凤凰说话,有临渊观鱼,有受童子莲花,有乘法轮云游。每一种都各配石、松、竹、篱、芭蕉、松鸡、灵芝、祥云、流水,无色而缤纷。夫人看了,笑道:恨不得就要念佛吃斋了。李大说:虽不是吃斋人,也算是积功德,老爷怎么会不好起来?夫人脸上不由开朗几分。

老天帮忙,这一年恰逢干黄梅,只下二三场雨,立刻收燥了。否则,濡湿的天气里万不可动绣活的。一是丝色要变;二是缎面会伸缩;三是手上的汗气难免玷污,还会有气味。往年,一旦人梅,申府的女眷一律放下活计,无论绣到如何紧要关头,再也不碰,直到出梅入伏。一年中,亦只有这十数日可歇得针。今年却不必,收进去的活又摆出来,一刻也不误。至于作田的人耽虑,干黄梅多是预兆有灾变,此时也顾不得了。蕙兰这边,一日接一日,不间断地赶绣件,几乎足不出户。九间楼下的洋庙建成了,取名“敬一堂”。每七天一回,仰凰先生开堂讲经,叫作“礼拜”。李大、戥子、灯奴,都去看过,说是堂里供的女菩萨,怀里坐一个小孩,是母子。母亲叫马利亚,小孩叫耶稣。夫人问为什么不是父亲与儿子,不是更名正言顺吗?回答是那小孩名义上的父亲是个木匠,其实呢,是上帝,在天上,并没有人形,就好比盘古氏。人们撺掇蕙兰也去看一眼,蕙兰笑说:哪有这个闲工夫和闲心呢?只有一件事让她停下针,抬起头怔了一时,就是李大说,老赵向她打听阿骑暆叔叔,说久不见阿暆,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又忙着些什么。蕙兰想到,自从浴佛节前,叔叔阿暆收去蒲团,又过来交付银子,至今有半年过去,没再见过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