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逃离北上广-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显然,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一直是国家大力调控的主要方向之一。“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国已经有条件可以分散发展了。中国现在到了注重平衡发展的时候了。中西部也要平衡发展,不能追求超大城市。要将资源和发展包括知识和技术,扩展、转移到农村、乡镇和中小城市中去。”留学归国人士张宗奇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风田指出,把物力财力等统统都投向农村,最终还是难以解决农村的散、空、穷问题。庞大的人口如果一直滞留在农村也不是个事,必须要把他们转移出来,减少农村人口,才是最终消除贫困、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途径。单纯地让农民留在农村是永远难以解决城乡统筹问题的。未来的统乡统筹就是要逐步解决农村人口向城里统的问题,而不是目前人口的城镇化,单向地把农村的土地统向了城市,资金统向城市,人也跑向了城市,但人口户籍却还留在农村。

把农村人口转移出来,实际上倡导的正是“鼓励人口流动”的观点。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而这里城市绝不仅仅指“北上广”。因为这种流动也应该包括从拥挤的圆心走向周边。

城市与繁荣并不能划等号。美国曾经的大城市底特律,由于汽车产业的繁荣而迅速繁荣起来,曾经达到二百多万人口。但随着美国汽车业的衰落,底特律又迅速衰落下来,目前被美国人形容成了一座“死城”。所以讲,片面讲发展城镇化也是挺危险的,如果一个城镇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工作机会,大量的人集聚起来,问题会更大。长三角、珠三角的小城镇之所以繁荣起来,都是专业镇的发展所带动的。

二线城市的机遇

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套用这个句式:只有小城市没有小机遇。人才从“北上广”这样的超大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流动,实际上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从均衡地布局人口与产业的区域发展战略角度上来看,年轻人离开一线城市是一个新发展趋向,有利于促进各城市间的人力资源分布的均衡,进而带动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从个人选择来看,大城市拥有大量经济发展机遇和国际化、世界性的文化氛围,很大程度上可以满足年轻人对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但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带来的竞争压力、经济压力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当一线城市无法提供给他们工作的成就感和生活的满足感时,年轻人就会打破对大城市的盲目依赖,回归理性,选择在二线、三线城市寻找对口的就业岗位。”作为一名全球职业规划师,李春雨这样认为,“二线城市的生活节奏相对比较悠闲,但那并不意味着生活平淡,也不等同于缺乏发展机遇,而且现在网络发达,信息不会闭塞。”

北京虽然是机会多多的大都市,但这座城市的“势利”决定了她无法包容所有人才,即便这个人才可能非凡如马云。北京也照样可能将其错过。因为当北京势利地对各路进京人才左挑右捡的时候,人才也同样有权选择北京。这种选择权适用于每个人,你和北京是双向选择的关系,不卑不亢。

所以,马云决定彻底放弃北京,回到杭州从零开始创业,并最终打造出了阿里巴巴集团。杭州,相对于强大的北京而言,只能算是中国的二线城市。

但是,当你在大都市寻找突围的时候,二线城市一点也没闲着,正昂首阔步比照着大都市的规格迈进。192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首超农村人口,2007年世界城市人口首超农村人口,201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将首超农村人口。

《城市竞争力蓝皮书2009》显示:“中等城市和大城市是中国城市的主体力量。中国大城市共有81个,中等城市有113个,两者合计为194个,占据中国294个城市的65。99%。可以看出,两者是中国城市的主体力量。”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司长兹洛特尼克说:中国已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全球超过50万人口的城市中,1/4在中国。中国二线城市的活力,正藏于这194个中国城市中。

因为互联网,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资讯同步;因为城际快线和城铁公交化,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人流物流同步;因为商业连锁,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消费同步;因为都市圈,二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的资源互动互补同步。

每个省都有全国上星电视;28个城市建设地铁规划获批;国际品牌和全国性企业在诸多二线城市找到落点、开枝散叶。二线的兰州、武汉和西安都有全国性媒体;二线的苏州、东莞、宁波、温州的经济实力个个富可敌省;杭州在“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上五年连冠……

不同步的是,二线城市在因一线城市的辐射性和产业关联性而受惠时,自身的独特优势并不会被夺走:名胜古迹,优质水土和空气,港口,城市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传统产业,相对便宜的投资和安居成本,地方创新等。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二线城市近似不设限的城市,户籍相对松动,“钱多,人才少”,对于投资创业者、创意产业族和产业工人有着“很饥饿”的需求。有能力者较容易获得机会和平台,成为“新市民”中的精英,过上好生活。而工作中的上佳表现,仍然有机会进入全国视野,与大都市的精英同享荣耀。

今天的二线城市已非偏僻角落势单力薄的城市孤儿,而统统归属于大都市圈棋盘,在其中扮演着努力成长的角色,机会一线化,压力二线化。

2007年8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实施了一项题为“哪个城市更适合你的工作和生活”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7946名填答者中,52。8%的人认为,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有着更大的发展机会。但与此同时,34。5%的人认为,中等城市的生活质量更高,相比认为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生活质量更高的只有17。8%。

调查中,20。3%的人同意“北京、上海人才太多,竞争太激烈,其他地方发展机会更大”,28。3%的人更认为“其他城市和北京等超大城市之间的差距已经在逐步缩小”。本次调查中,“房价过高(53。5%)”、“生活成本太高(50。6%)”、“交通太拥挤(46。4%)”、“没有归属感(32。8%)”已成为当下人们对大城市诟病的主要原因。

《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年度报告》2006年度调查的20个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排名都相对靠后。研究人员说,大城市虽然发展机会比较多,但是个人居住条件、社区条件、生态环境、公共交通等宜居必备因素相对都比较差。

除非在北京成家,否则,洪刚觉得自己一定会离开,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时刻准备着”。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后,洪刚留在了北京市公路管理处,“说起来好像是北京待遇好,”其实小洪一肚子牢骚,“公务员工资年收入也就在8万至10万元,比老家那个小城高了不少,但是一比较最基本的吃住,北京完全没有优势,四环以内的房子均价已经涨到每平方米3。49万元,老家呢,2500元一平方米。”关键的问题是,“你的学历在中小城市更有竞争力”!而抱持着类似观点的人还不在少数。

职业规划师李春雨说:“我支持年轻人更多地考虑去二线城市发展,这不是盲动,也不是逃避,而是他们的一种理性选择,是符合社会发展大趋势的。选择返乡、移居小城市,是人们多元化生活标准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李达今年29岁,已经在北京一家IT公司工作了三年多,最近刚辞职。他说,“在别人看来软件工程师待遇应该会很好,但我研究生毕业,在公司任劳任怨干了三年多,月薪还不到5000元,到现在连房子首付都没攒出来。”所以,“在北京我们呆不下去了,房价跟疯了似的。”

李达和女朋友老家都在河南农村,“不像很多同龄人,可以用父母的钱付首付甚至买房。我们也不忍心用他们的养老钱买房。”过年期间,看到父母日渐苍老的面庞,李达越发自责。

年后,李达接到了一个在合肥创业的朋友的邀请,希望他能去担任技术主管。他和女友商量再三,决定接受邀请。“那里的房价相对低,我的薪水也不比现在少,而且是我擅长的工作。在北京太累了。”

李达说,他们的决定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他想尽快在合肥安定下来,再把父母接来养老。“那座城市也很适合老年人居住。这些天北京的沙尘暴,让我对这里更不留恋了。”这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这个决定可能将影响一个年轻人的一生,但是李达说时间会帮他证明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2010年7月29日,多家媒体转载了《人民日报》的文章,指出“年轻人正逃离北上广,称外地人在大城市越过越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研究员许召元认为,部分青年“逃离北上广”,其实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由于一线城市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更高的生产效率,人才向一线城市聚积。但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大城市“拥挤”现象越来越严重,生活成本、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这时候企业开始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进行转移,导致经济开始向其他地区扩散,部分人才也因不能负担大城市昂贵的生活成本而向中小城市转移”。

“我觉得很多人在大城市里宁可蜗居也不挪窝,其实主要是为了面子。其实在二三线城市,可以过得很滋润,房子、车子比大城市来得轻松,何必为了虚名折磨自己呢。”北京大学毕业的小徐如今已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找到了人生的落脚点。

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的红叶则回到了老家江西景德镇,在她看来北京的生活只是一种经历而已,“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已经亲近这座城市了,也就满足了。但在就业时更多的是要看现实而不是理想,我选择回到父母身边,感觉心里很踏实。在工作中,他们可以给我指导和帮助,以后他们退休了,我也可以在身边好好照顾他们。在老家,我也没有感到房奴、孩奴之类的压力,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不是每个人都不适合一线城市,正如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二线城市。重拾你的生活,需要的不是逃离北上广的悲情,而是深思熟虑的放弃——一线城市不会因失败者的离开而受损,你终须明白,放弃北上广只是你的个人选择,不仅在选择让生活出现一个拐点,还在选择一个别人看不见的机会、选择一个最适合下一代的城市出身。”

3。弄潮“环渤海”

梦想,是今日中国城市最不缺的东西,你不能拿你的梦想和城市讨价还价。我们需要直面生活,奔赴需要勇气,离开更需要勇气。离开北京,转个身,进入环渤海地区——被经济学家誉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三个“增长极”。

廊坊市委书记赵世洪称廊坊不做北京的“后花园”,不甘于低端发展,而要充分发挥廊坊的区位优势,实现与京津的全面对接。

赵世洪说:“过去廊坊也积极与京津对接,但只是一相情愿,主要是时机不对。现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俱备。省委书记和省长前些日子亲自带队去北京、天津,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廊坊受益最大,北京到廊坊轻轨铁路项目就是这次签定的。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8 7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