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逃离北上广-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也从2005年的371名上升到2009年109位。

从深圳出发,富士康的版图已经遍布全世界。在国内:2001年,北京科技园开幕;2003年,上海松江科技园、山西太原科技园、杭州钱塘科技园开幕;2004年,山东烟台科技园、深圳观澜科技园、上海富士康厂开幕;2005年,深圳松岗厂开幕;2006年,天津科技园开幕;2007年……至此,全国四个直辖市、十余个省市都遍布着郭台铭的生产基地。在全球布局,日本、美国、英国、芬兰、捷克、巴西、越南、俄罗斯等国家建立了生产和研发基地。

2007年9月,郭台铭在第四次中国网商大会上演讲,这也是第一次在大陆企业界公开亮相演讲。讲到富士康的成功之道,他说,富士康赢在策略。策略是什么?策略就是方向、时机、程度。南辕北辙就是方向不对,车再好马再壮车夫再强,但永远不能达到目标,成吉思汗会赢,是赢在方向,赢在策略。

投资大陆、成立鸿海全球基地的“黄埔军校”——深圳龙华工业园,无疑都成了他称霸世界的舞台。

郭台铭曾说:“富士康是一个饥饿的巨人,永远不会撑得打饱嗝。”然而,就在一路顺风顺水之时,新秀的崛起、经济环境的转变、福地生祸端却为这位巨人带上了“镣铐”,丛林不再是鸿海一家独大,掠食者虎视眈眈。

“大佬”恩仇

深圳,一直以来都被奉为竞争最惨烈的商业战场,有时半路杀出的一匹黑马也会让老将失算。更何况,还是代工这片血腥之海,几乎是大逃杀一样的生存准则。然而,初生牛犊总有着一种不管天高地厚的豪气,不按常理出牌反使老将难以招架。

2002年,郭台铭邀请王传福(比亚迪创始人)和孙一藻等人参观富士康台湾总部,本意是对王传福示好,希望拿下比亚迪电池塑胶盒的代工业务,谁料,这一举动反成了“引狼入室”。

当时,比亚迪只是做手机电池的小企业,而且,处于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暴利时代的末期,生产手机电池的利润也深受威胁,据相关数据显示,自2003年以来,充电电池的价格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下滑。同时,随着日本厂商对中国的技术开放,锂电池生产门槛大幅降低,很多厂商蜂拥进入这个行业,分享利润。

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及产品盈利空间的一降再降,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也受到了很大挑战。王传福也说:“电池这个行业,再过两三年,我们恐怕就要捅破天花板了。我们需要找一个有更大发展空间的行业去做,但是我们又希望那是一个与电池相关的行业。”

这句话其实已经为后来的转型埋下了伏笔,只是,郭台铭并未料到这艘小舟竟敢打它这个手握几十亿美元订单的世界级代工航母的主意。

没人知道,当郭台铭领着王传福在车间参观时,王传福脑里在勾勒着怎样的蓝图。但是,从王传福踏出鸿海的门后,宣告王、郭交火不可避免的展开。

最先,凭借着之前比亚迪为手机巨头们长期生产电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2002年,比亚迪正式进入手机代工领域,主要从事手机模块及组件制造,包括手机外壳、液晶面板、摄像头、柔性电路板、手机模具等业务。

而后,王传福用了短短几年“克隆”出了与富士康近乎相同的手机代工产业链,从2003年起,比亚迪从富士康挖走400多名员工。同时,也从富士康那里“抢”来很多订单。

郭台铭一直喜欢讲一个故事:一个聪明的乞丐在恩客给的50元和100元钞票之间应该选择50元的,只有不贪心,才能细水长流。所谓的“不贪心”在他的经营哲学里就是“为了客户,死扣成本,压低价格,别一口吃个胖子噎死。”因此,他的报价总能比对手低出20%,甚至更多,为的是让利给客户,以求细水长流,基业长青。因此,郭台铭在业界也留下了“CostDownTerry”的绰号。然而,一山更比一山高,据说,同一个手机方案,比亚迪的成本要比鸿海低20%。

短短几年,比亚迪在手机代工领域就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4年,比亚迪手机业务实现营收9。93亿元,占比亚迪总体收入的14。7%。2005年年收入达到了19。06亿元,占比亚迪总体收入的29。3%,比2004年增长了103%。在比亚迪电子上市之前的2006年,比亚迪手机代工收入增长高达169。3%,达到了51。35亿元,占比亚迪总体收入的39。67%。同样是在2006年,比亚迪的手机代工部门已经得到诺基亚“手机机械部件解决方案”15%的业务,摩托罗拉3%的业务。金融危机开始后,比亚迪股份的财报却很乐观,2008年较2007年还增长了26%,实现了净利润10。21亿元,其中,手机业务收入为119。33亿元,同比增长30%。

与比亚迪的一路长红相比,富士康显得有些战战兢兢。《IT时代周刊》中曾经采访过富士康的员工刘根(化名),他说,“富士康的光景大不如从前,比亚迪抢走了我们太多生意。特别是去年(2008年)下半年,公司又遭遇金融风暴,订单大幅萎缩。”从2008年富士康公布的财报看来,较2007年,营收减少了14。61亿美元,降幅13。61%;净利润1。21亿美元,较2007年的7。25亿美元狂跌83。22%。尽管,金融危机成为不太乐观的财报的托词,但是,投资者还是很清楚,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事实上,正是比亚迪正在将富士康拉下高速增长的神坛。

睥睨天下、脾气火爆的郭台铭还是被激怒了,商业纠葛升级为一波三折的战争。

其实,让郭台铭最不爽的就是比亚迪的“商业剽窃”,而他也一直讥讽比亚迪是“山寨”不如、靠盗窃技术起家的企业。因为,比亚迪在手机代工上走的路径与富士康有着惊人的相似处,而且从富士康跳槽的400多名员工都是从事手机设计、制造等业务,更包括富士康花费几十万元派送欧洲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其中还包括日本的研发高级核心主管,并连带了一项冶金提炼合成技术。

脾气火爆的郭台铭不仅连续两年在股东大会上炮轰对手,强烈谴责对方窃取富士康1万多份机密文件;最后,干脆将比亚迪告上了法庭。

2006年5月4日,富士康的网检系统检测到王伟等富士康员工向比亚迪发送了大量的系统文件,公司当即报警。富士康随后请求深圳中级人民法院采取证据保全措施,法院在比亚迪的办公地点查扣复制了该公司员工柳相军和司少青的计算机硬盘内容。证据显示,该硬盘中有富士康文件头字样的Word文件,以及富士康相关主管人的签字。2006年6月,富士康向香港高等法院、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诉讼,控告柳相军、司少青两人在跳槽比亚迪后,泄露富士康的商业机密,向两人索赔500万元,并要求法院判令比亚迪立即停止侵害富士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一个月后,第一批鉴定报告出炉:移动硬盘中有116份富士康文件,其中68份是非公知信息。但比亚迪方面却坚持认为,鉴定报告及相关附录的大部分系富士康单方面呈交的,公司对此毫不知情。

2007年6月,富士康再次以盗取商业机密为由,向香港高等法院提起诉讼,并索赔51。3亿元。一个月后,正值比亚迪原计划将手机业务在香港分拆上市的日子,由于诉讼,比亚迪上市的第一次申请过期了,…》小说下栽+wRshU。CoM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8 7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