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医入门你问我答-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及时引进当代科技成果的缘故。

那么,如何现代化?

(1)是通过现代医学(即西医学)的途径进行现代化。这个路子看起来似乎应是首选的,而且正在进行之中。但是,如前一再所说的,这个路子要十分警惕完全用现有西医学的标准为取舍的影响,否则反易滑入“好心否定中医”的歧途,以致事与愿违。而且那种以西医实验科学为基础,用“还原论”的思维方法(即将机体从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原子……由大及小,将机体层层“还原”成最细小的单位的一种思维研究方法)去研究中医学的路子似乎并不适合中医学的特点。这个路子用来证明“中医学是可以用西医学的概念方法解释的”这样的结论是很有力的,但它不能沿着中医学的优势特色发展,所以又似乎不是一条最理想的路子。

(2)是通过多学科的途径直接研究发展中医学,如利用声、光、电、磁、控制论、信息论等等。这是一条很受重视而且很有苗头的道路,这是一条最能体现中医学特色而可扬长避短的捷径。比如利用其中的控制论就很有前景,尤其是其中的“黑箱论”。如问中医学的长处是什么?高度概括起来是:整体观念,动态平衡观念,整体功能调整的方法。这三者最后就集中落实在“辨证论治”上,中医的长处就在这里。那么“短”在哪里?它就短在从来没有或很少打开过人体这个“黑箱”。历来中医生看病,就是围绕着这个“黑箱”不断进行调整,最后使机体功能达到平衡而病愈的。因此,如果从“生物控制论”的角度看,几千年来,中医代代名医辈出,典籍浩如烟海,洋洋洒洒,总括起来,只是一句话:都是在应用着调整“黑箱”的艺术,而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了。例如前举蒲老治疗那位“胸痹(心绞痛)”的例子,蒲老就是调整能手,他用了他的学识经验,在不打开这个“黑箱”的条件下,把这个该是当时最难修理的“烂黑箱”给调整好了。这就是中医的特色、精华,是“宝库”中的“宝”!

基于以上思路,追本溯源;中医的成功在“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核心在重视机体、疾病的“动态变化”。疾病、机体是不断变化的,医生的水平又是各人不同的。而同是一个医生,水平也会随着不同时期而不同。因此打个比喻:看病,严格地说,就如同空战,即迅速运动中的飞机射击迅速运动中的飞机。飞机上有自动跟踪瞄准设备,飞行员可以借助自动仪器进行调整,然后跟踪、套准目标,电钮一按,敌机击落。那么看病应该也可这样,可以设想:将疾病各种因素换成各种数据,比如中医“证”的各种数据;医疗条件也变成各种数据,用数据“调整”或“击中”数据,这样一来,看病就可百发百中了。当然,机体、疾病远比飞机复杂,说到底它不是人类自己制造的,更没有“说明书”和“仿单”,未知数还很多,但这应该是一种思路和方向,如果因此有所成就的话,那起码是医学上的一个飞跃。

【问】说了半天,中医学的精华到底在哪里?有哪些?

【答】这个问题的范围可就大了,以笔者的水平是答不出来的。但因“宣传中医,匹夫有责”,所以也谈谈个人的看法。

中医学的精华,从大的总的说,至少有两大方面;

(1)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祖先积累下来的经验,它多得的确浩如烟海。它包括中医学的各种独特的疗法以及丰富多样的中药,只要认真鉴别研究,都是宝库中的宝。据知目前真正发掘研究的还占极少数,但已大显功效初见光芒了。就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边就有几千种中药,但真正用在临床上的还不是太多,所以说这里边的潜力就大得很!它们都是中医精华的一部分。

(2)是中医学的思路,即常说的思维方法。这是更大更深的精华所在。经过最近几十年的对比、结合与启发,人们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的确是我们祖先从另一角度走出来的科学发展的道路。这条路从宏观的、动态的,从另一方面指出了医学的秘密与道理。现在看来,它的优越之处,不仅仅是补足了西医学的一些缺陷,更重要的是它从总的方面提供了很深远的哲理思考。

比如说中医的“辨证论治”,它就给人很多宏观的、整体的思考。为什么中药要在“辨证”之下使用了疗效才全面?这个“证”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笔者说它在“功能调整”这个层次上,当然远不止此,那么到底在哪个层次上?

上面这些,如果正确地发扬出来,那就是更大的精华所在。

十、对培养中医从业人员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培养中医人员,是一个长远的、复杂的问题,又是一个能否振兴中医、弘扬祖国医学的问题。十分重要,个人看法如下:

(1)大力培养中医的研究人员。鉴于中医学的研究工作内容广而杂,将牵涉到各学科领域,有的要深入到哲学的领域和层次。其实,每个科学学科的学理,到头来也都要上升到哲理范畴的。中医学因为历史久远、范围大,有的古今概念方法相去甚远,更是如此。

所以中医的研究人员除须精通中、西医学之外,还要兼通其他各学科的知识,要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甚至九流三教都懂,知识面越广越好。这样才能从更高更广的视野理解中医学。

但医学又是实用科学,不能只顾纸上谈兵,既要做理论,又要深入临床实践,因此培养临床的辩证思维能力又很重要。所以学制还须长,长的部分或者可放在研究生阶段。因为现在已可看到,只有这种“全才”,才能胜任今后艰巨的中医研究工作。这样虽然费时费力,但这是科学的千秋大业,更是我们祖国特有的大业,国家要不惜重本。其实这个工作迟早是要做的,时代已“逼”着急需做了。

个人看法,这类研究人员,数量不必太多,但求高质量,更要选那些基础扎实、有兴趣、有锲《〃文〃》而不舍的《〃人〃》精神、敢于《〃书〃》为科学而奉献《〃屋〃》的人来培养。因为他们是中医振兴的骨干力量,很不容易。当年毛泽东同志在谈到西医学习中医问题时曾说希望能出几个出色的理论家,指的就是这类人员。现在老一辈虽然已在为这事业而奋斗,但未来主要还是看新一代理论家的努力。

(2)大量培养以临床治疗为主的人员。这类人员学的内容和研究人员相比可相对少些,学制当然也可短些。这类人员数量要多,所以专科、中专等都可,也包括带学徒的方式。他们工作后,以临床看病为主。当然各人禀赋努力不同,有条件的也可升入研究人员的培养。其实从这类人员中挑选吸收研究培养人员,可能更有优势,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一个人的兴趣、志向、毅力与才能等等。

但是,应该十分值得重视的是,不管是哪一类人员,在入学之初,首先一定要切切实实地(决不是泛泛地、口号式地)告以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去看待祖国医学的精华与糟粕,去看待中、西医学的异同与实质,一定要讲深讲透,要使他们真正懂得祖国医学的真正价值!以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医生乃至中西结合的名家,否则,如果观点不明确,以后要么滑入民族虚无主义,信心不足,自己否定自己;要么滑入神秘主义,盲目自信,夸夸其谈,浮而不实。这样对专业、对学术都不利。总之,一句话:先要扎扎实实地上好医学哲学一类的基础课,才能获得打开宝库的“总钥匙”!

(4)在中医院校教学内容上,当然是应该兼学西医的,但那种中、西医学内容同时交叉上或同时上的办法似不适宜,这样更易引起他们认识观念上的混乱。应该先后分开来学,哪个先学?我看干脆先学西医内容,以便与中小学时学的生理卫生知识配套联结,而且同样要学好。学完之后,再重点抽个阶段先学医学哲学的基础课。学好了,明白了,再进入中医专业的学习。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十一、什么是“整体功能调整医学”?

“整体功能调整医学”,这个名词是笔者杜撰的,是笔者对整个中医学方法论上的观点。就是说,中医学是通过调整整个机体的功能活动而达到治病目的的。比如说,治现代医学所说的高血压,它不着眼于专门去降血压,而是用调整病人整个机体功能的方法,达到全面康复,包括降血压,所以疗效更全面,副作用小。(当然在中药里后来也知道有降压作用的药物,但以前的中医是不知道这点的,所以它的理论也不专门着眼在这一点上。)

明确这个观点,(1)有助于对中医理论体系的理解,因为它是中、西医学两大体系所以不同的根源之一;(2)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来扬长避短,早日实现中医学的现代化。现分点论述如下。

“整体功能调整”的理由:

(1)中医疗效的取得,如前所述不是一方一药的作用,是“辨证论治”的作用。纵使有各种的奇方验方,也要“辨证”使用,才能取得全面的高效。那么“证”是什么?前已说了,是得病后“整体功能反应”的“综合表现”。因此说,中医的高疗效是在整体的作用下取得的。

(2)也如前所述,中医连个完整实用的解剖学都没有,中药的复方成分也不清楚,中医针灸疗法更连什么药什么物质都未用(进入病人体内),但病治好了。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机体的功能得到了调整,功能平衡了,病才好的。

(3)中医的“脏象学说”,是中医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的重要基础,但其中所说的五脏六腑、精神气血等等的实质是什么,在古中医书里都是未说明确或知而不确的。但用这个学说理论却治好了病,而且成了一门医科学,道理何在?道理就在它是用了这些“脏腑”的功能效应,而不是它们的实质、实物!所以说它们的确只是“功能单位”而不是“解剖单位”。

(4)经络系统,更是功能效应的典型例子,它既是中医生理病理学中的重要系统,更是针灸疗法的“灵魂”。可是它的实质是什么?直到今天也还在深入探讨之中,但尽管如此,它却卓有成效地指导着针灸疗法的临床实践。什么原因?原因也在针灸医生只用了这个系统的功能效应罢了。

(5)“脉”、脉象,也是中医学里独特内容之一,如果从解剖学角度看,那么可以说它是血管,也可以说是血液的一部分。可是两者都未说全面,笔者认为,确切地说,中医学里的“脉”,实质上指的是血液在血管(具体说是桡动脉)内流动时一种动能(功能)的表现。中医书里大多描述和应用的是机体活着时这种功能的性状和变化,而且还和它的诊断治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专有的所谓“脉学”。但是当机体生命停止而失去这种功能时,再如何去探讨这个“脉”的实质,就很少提到了。因此,中医学里也只叫“脉象”,而不叫“脉搏”,正是此意,因为“象”才是外在功能的现象。

(6)上面几点,说它是“功能效应”的应用,容易领会,但笔者认为,就是中医的药物治疗,煎大包大包的药,熬成汤汁或制成丸、散、膏、丹等等,总是实质性的,有物质进入人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