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不少天文、地
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有名气
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诗名,这次来
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拜访了。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的柳树荫下,只见一
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
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欢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
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可以
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参加
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就一辈子只当
一个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会“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士不
遇》。
    说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观中去寻访一位道士。时值初春季节,桃
花正带露开放,飞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确实美不胜收。然而道士却
始终没有回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见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归了。回到
家后愈想愈觉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诗兴。
于是展纸挥笔——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常常自称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
湖北)。他是唐朝著名大诗人,他的诗作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
有“诗圣”之称。
    杜甫的家庭是书香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晋代著名学者、军事家,祖父
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在这样的家庭中,杜甫自幼受到良好的教
育早在咿呀学语时,母亲就教他背诵古代诗歌,从《诗经》到《楚辞》再到
汉代乐府。他记忆力特别强,一天能背几首诗。不几年,胸中已装了几百篇
诗文。
    7 岁那年的一天,父亲教他背诵古代的赋,其中有“凤凰”之名。杜甫
早就听说过有凤凰鸟,但就是没见过,于是抬起头来问父亲:“凤凰鸟是什
么样的?”父亲告诉他:“这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为凤,雌为凰。它
头像鸡,颈如蛇,领似燕,背如龟,尾如鱼。这种鸟不与其它凡鸟为群,是
高洁的象征。”杜甫听了深深地印在脑中,过了一会儿他对父亲说:“有志
的人也应该像凤凰,对不对。”父亲高兴地抚摸着他的头说:“对,对。”
“那我就作一首凤凰诗吧。”杜甫说。父亲惊喜地睁大眼睛:“好,念出来
我听听。”于是杜甫吟诵起来。诗中把他理想中的凤凰尽情讴歌了一番,最
后抒发怀抱: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父亲听了非常高兴,从此以
后就更加用心培养他了。
    到了 9 岁,杜甫已经能写一般常用的字,他常常把自己的得意诗作写给

大人们看。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当地诗人聚会的时候就一定要有他在场,
有时人们还是把他从树上叫下来的呢!当时在长安有一个名人汇聚的中心,
那就是歧王的家里,诗人、学者、艺术家常常是济济一堂。最使杜甫难忘的
是,他承先辈们的介绍,到过歧王的王宫,在那里结识了许多名流,有幸欣
赏了名噪一时的歌唱家李龟年的演出。
    杜甫 20 岁离家漫游,他游吴越、登泰山、访燕赵,增长了很多见识。他
33 岁这一年,在洛阳与另一个诗歌巨子相遇了,那就是李白。他 40 多岁时
国家发生动乱,自己也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生活无着,却用血泪写出千古
传诵的诗篇。
                      
       年少诗精——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郢(今
陕西渭南县东北),他是唐代大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唐代另一大
诗人元稹齐名,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五卷。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时期,倍尝离乡背井之苦。他的祖父和父
亲做过县令一类的地方官,祖母和母亲都能诗善文。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文
化熏陶,五六岁时开始学写诗,八九岁时已通晓声韵。他学习非常刻苦,读
书、作文、学习写诗,一日也不间断。因为经常朗读和写字,他的口舌生了
疮,手肘磨出了老茧。
    贞元三年(公元 787 年),16 岁的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稿,去京城长安,
行进在咸阳古道上。此时正值早春,冰消雪融,刚刚生出的嫩芽,沐浴着春
风在枯蒿腐草间探出头来,他喃喃自语道:“果真是‘春风吹又生’了。”
原来他触景生情,想起他写的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来了。
    白居易来到长安,拜见了担任著作郎、掌管编纂国史和起草重要文件的
大诗人顾况。白居易恭恭敬敬地从书囊里拿出自己的诗稿,恳请顾况指教。
老人将诗稿漫不经心地打开,低声吟读起来。读着读着,他忽然被那首题为
《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吸引住了。他反复吟咏品味着: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妙绝!妙绝!”老人读完这首送别诗,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他喜欢
这首诗真挚充沛的情感和朴实无华的风格,尤其欣赏前四行耐人寻味的独特
意境。作为人,不同样应该像那莽原上的野草一样,在逆境中顽强地斗争、
倔强地生活吗?“恩师过奖了,晚生无地自容。”白居易红着脸,喃喃地说

    老人从白居易口里知道白居易家世,知道他从 11 岁起就远离故乡亲人,
在浙江一带过着萍踪浪迹的生活;知道他今天来长安是希望在这人才荟萃的
国都,得到诗人的推荐和延聘,找到一个理想的出路,施展自己的抱负。老
人越发怜爱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诗人了。顾况开始看到诗稿上写“白居易”
三个大字时,还打趣说:“长安物价猛涨,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后来紧
紧拉住白居易的手说:“年轻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句,不要说住在长安,就
是走遍天下也不困难了!老夫刚才开了个玩笑,可不要见怪噢。”

    由于得到顾况的夸赞,白居易很快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他考中进
士。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又提拔他做了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右拾遗。
    白居易并不是一个追名逐利、阿谀奉承的官僚。他创作了大量乐府诗,
有不少是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对官僚统治集团鱼肉人民的罪行进行
无情的抨击,对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表示无限的同情。他又敢于向皇上犯言
直谏,大胆发表意见,所以皇帝反感,同僚妒恨,他一生政治上很不得志,
后来降为江州司马。以后虽然又几次回到京城,做了几任大官,但因为朝政
混乱,像白居易这样的人不可能有所作为。他把主要精力用于诗歌创作,共
写下二千八百多首诗,这些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灿烂的明珠。
                     
        少年及第——元稹
                    
    元稹,字微之,唐代河南河内(今河南洛阳)人,是与白居易齐名的大
诗人,当世就有“元白”之称。元稹先后担任过校书郎、左拾遗、监察御史
等官职,也曾经担任过短时间的宰相,后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有《元氏
长庆集》60 卷传世。
    元稹的家庭世代读书为官。他的祖父元悱曾经担任过南顿丞,父亲元宽
也曾经担任过兵部郎中。元稹长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宠爱他。从三四岁
起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背诵古诗。母亲更是他的启蒙老师,经常给他讲屈
原、李白、杜甫,讲司马迁、班固,还教他背诵美妙的古诗。小元稹的记性
可好啦,屈原的一首《离骚》,他两天就会背诵了,而且一字不错。
    然而,好景不长,元稹 8 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前母所生的几个哥哥,
不愿供养后母和弟妹们。年轻的母亲郑氏只好带着子女离开洛阳到凤翔去投
依娘家,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坚强贤淑的母亲没让生活的重担压倒,她一方
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逆境是人才成长的硎石。聪明颖悟的元稹深知求学不易,他学习更加刻
苦勤奋了。没有书读,他就到处去借,借来之后就不分昼夜地读,遇到精彩
的地方还要抄下来。
    元稹的刻苦自砺精神,赢得了很多人的赞赏。大家又见他十多岁年纪就
能吟诗作文,其诗文又往往思路广阔,描写细腻,流露出对自然、对人的无
限热爱之情。因此,都称他叫“元才子”。
    有一个秋天的晚上,天高气爽,星辰灿烂,银河皎洁,萤火虫(丹鸟)
挑着小灯笼到处照着,纺织娘(莎鸡)从野外转移到人们的温暖居室中,甚
至是在床下大声的鸣叫着。眼前的一切使感情细腻的他,心潮激荡,诗兴冲
动。他沉吟着、思考着,等酝酿成熟了,一口气跑回屋内,挥笔疾书,只见
他写道:
    旦夕天气爽,风飘叶渐轻。
    星繁河汉白,露逼衾枕清。
    丹鸟月中灭,莎鸡床下鸣。
    悠悠此怀抱,况复多远情。
    最后一句,语言虽少,但含义深远,有着丰富的内涵。
    元稹刚刚 15 岁,就明经擢第,成了年轻的进士,后来他又参加了拔萃科
和制举考试,也都一举成功。
                     

       七岁咏鹅——骆宾王
                   
    骆宾王(约 640~684)婺州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唐代文学家。他与
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他曾经担任临海县丞,
后随徐敬业起兵反对武则天,兵败后下落不明,或说是被乱军所杀,或说是
遁入了空门。有《骆宾王文集》遗世。
    骆宾王年少才高,很小就喜爱文学。他善于从一个天真活泼孩子的角度
去观察事物,抓住特征去描绘。他童年时的诗歌,天真率直,很富灵性,素
来脍炙人口。
    一天,骆宾王来到家门前的小河边玩耍,他又看到了那一群司空见惯的
鹅。它们像几位绅士在河面上悠游自在地游着。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
青枝绿叶般的水,红红的鹅掌,慢慢地拨动着清亮的水波。突然,一只鹅伸
长脖子,脆亮的叫一声“鹅”,紧接着其他的鹅也都对天歌唱起来,骆宾王
看到这情景,内心怦然一动,他凝神地注视着鹅群,信口吟出了一首四句诗: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反复吟诵这首诗,不仅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