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在修建的过程中,詹天佑因地制宜运用“人字形”
线路,减少工程数量,并采用“竖井施工法”开挖隧道,缩短了工期,在中
国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飞行先驱——冯如
                   
    冯如(1883~1912),我国早期杰出的飞机设计师和爱国飞行家,为我
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冯如出生于广东恩平县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里穷,4 个哥哥先后夭折
了。小时候,冯如做过无数个梦:他梦见自己像有钱人家的孩子一样走进学
堂读书,梦见自己像鸟儿一样在蓝天飞翔……。那时候,家里买不起玩具,
小小年纪的他总是自己动手做玩具。用火柴盒做个轮船啦,用硬纸片做个小
飞机啦,用几块铁皮做个工具箱啦。日久天长,他练得心灵手巧,每当有新
的“杰作”,他总会拿给村里的小朋友们观看,那可是他最为得意之时。1895
年只有 12 岁的冯如告别双亲,随表兄赴美国旧金山谋生。在那里,他边做工
边参加教会学校的学习。以后,他又转赴纽约学习机械。这期间,冯如深感
中国科技的落后,以致处处受别国的欺凌。他发誓要为中国人争口气,要用
自己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
    在很短的时间里,冯如先后掌握了 30 多种机器的操作、维修等本领。他
利用在华侨中募集到的捐款,在旧金山租了一间厂房,并请了 3 位华侨青年
作为助手,开始了艰难的飞机设计和研制工作。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没有
气馁。为了试飞,他先后 8 次从飞机上坠地,也没有畏缩,他坚信自己会成
功。
    终于,经过 1000 多个日夜的苦干,这一天,冯如就要驾驶自己设计制造
的飞机进行飞行试验了。许多记者都怀疑:这架飞机能顺利地飞上蓝天吗?
能比美国莱特兄弟的飞机飞得更远吗?然而,令西方世界震惊的是:冯如驾
驶的飞机不仅顺利地飞行了,而且试飞的航程是莱特兄弟首次试飞航程的 3
倍多。在当时的航空史上,开创了一个奇迹。26 岁的冯如用自己的双手揭开
了中国航空史的第一页。
    为了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为了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冯如回到广州,
他要亲自驾机飞行表演以唤起民众的注意,动员社会各界为制造飞机出力。
不幸在一次飞行中,由于飞机突然坠地,冯如身受重伤。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想的依然是祖国、是事业、是飞机、是他飞向蓝天的梦!
                    
       腹内孕乾坤——魏源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清代邵阳(今湖南邵阳)人。是杰出的
爱国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也是最早向西方学习的革新家之一。
    魏源出生于诗书世家,祖父有学问但隐居不仕;父亲也是个读书人。魏
源从小聪慧,但沉默寡言,常常整日独坐。爷爷说:“这孩子性情相貌都不
平常,不要把他当作一般孩子来养育。”
    魏源七八岁时,进入书塾学习。他读书非常用功,对好书爱不释手,常
常伴灯苦读到天明。母亲怕他熬坏了身体,常常催他早点睡觉,有时硬是吹
灭灯逼他去睡。但等到母亲睡后,他又悄悄起来,点上灯,用被子遮住光读
起来。勤奋给他插上了智慧的双翅,9 岁那年他就参加县里的童子试,并且
在考试中一鸣惊人。
    事情是这样的。魏源在去参加童子试前,老师见他年纪尚小,很不放心,
就考他对对子,老师出上联“闲看门中月”,这是拆字联,门中月合起来是

“闲”字。魏源抬头一看墙上正好挂着一幅“春耕图”。他当即对出下联“思
耕心上田。”老师一看魏源应对如此敏捷,激动地说:“好,对得好!”
    考试的日子到了,堂上几十名儿童熙熙攘攘,县令忽然发现群童中有一
个孩子眉清目秀,举止潇洒,十分可爱,于是特地召他上来一试,这个孩子
就是魏源。县令面前放一只茶杯,茶杯上画着太极图,他当即出句说:“杯
中含太极。”魏源临来之前母亲给他烙了两张大饼揣在怀中,此时,他一摸
胸口,有了!从容对答说:“腹内孕乾坤。”众人听后大为惊异,县令也觉
奇怪,忙问“何谓乾坤?”魏源对答如流:“天地谓乾坤,我怀中的两张饼
正像乾坤,我吃了它,就要考虑天地间大事了!”大家听了,一致称赞这小
家伙有奇才。从此,魏源也就扬名乡里了。
    魏源 11 岁时,揭露乡里有个举人抄袭别人的诗文,那举人恼羞成怒,借
题发挥,指着灯笼里的蜡烛出一句上联:“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魏源随口应对:“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弄得举人狼狈不堪,
旁观者都暗暗叫好。
    魏源长大后没有忘记少时誓言,他与龚自珍、林则徐等人结成好友,一
边切磋学问,一边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开风气之先——胡适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出身于官商家庭。1910 年
留学美国,1917 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经担任
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
“开风气之先”的重要地位。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本新诗集;1917 年
1 月他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此文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拉开了序幕。
    胡适的父亲胡传曾经担任清廷的“淞沪厘卡总巡”,后调台湾,1894 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病逝于厦门。胡适自小跟着母亲在绩溪老家,母
亲是一位普通农家的女子,但也略通诗文,她经常教儿子背诵古典诗词,并
且为他请了旧学根底很深的老师。胡适在故乡接受了 9 年的旧式教育,其间
广泛接触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更由于通过阅读大量的明清白话小说,受到
了运用白话文的训练,从而也确立了他的文学兴趣。
    14 岁这一年,胡适曾经随三哥到上海梅溪学堂求学。他不懂上海话,又
未曾开笔写文章,所以就被编到五班,那差不多是最低的一班了。有一次,
国文老师在讲解“传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古文时,随口说这是《左
传》上的话。来上海已经有 6 个星期了,胡适已大略能听懂上海话,他知道
老师讲错了。等到老师讲完后,他轻轻地走到老师的讲桌跟前,低声对他说:
“老师,这个‘传曰’是《易经》里的《系辞传》,不是《左传》。”老学
究感到十分惊讶,他把花镜向上推了推,“对呀,我刚才是信口说错了。”
他把胡适拉到身边又一次上下打量眼前这位一身乡下打扮的学生,心里不由
得暗暗惊叹。他又仔细询问了胡适读过那些书,背了多少东西,胡适都一一
回答了。老师又问了他会不会对对子,会不会写文章,胡适当即写了一篇文
章。文章完成后,老师更是惊呆了。一篇文章洋洋洒洒,满纸文辞锦绣。他
第二大就被升到第二班去了。
    在上海,十几岁的胡适还曾主编了《竟业旬报》(白话报刊),他积极
称赞维新,也有一定反清革命倾向。15 岁这年,他就发表了自己编写的白话

小说《真如岛》。19 岁那年,胡适赴京参加“庚款”留美考试。试题中有一
道“对对子”题目,上联是“孙行者”,这下可难坏了许多考生,一个个抓
耳挠腮答不出,胡适却游刃有余,轻轻松松走出了考场。批卷的时候老师看
到他答的对子是“胡适之”,不禁拍案惊绝。这一次他的语文成绩是第一名,
但是理科成绩却最差,在成绩过关的考生中,他的总分是最后一名。当年 9
月份,他踏上了赴美的旅程。
                    
      一代名人——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后取家乡沫水(大渡河)、
若水(雅河)之名,改为沫若。他出身于四川省乐山县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自幼聪颖,才智过人,4 岁半上私塾,7 岁能背《唐诗三百首》和
《千家诗》等,他写诗、对联非常有功力,很小的时候,便显露出横溢的才
华。
    有一年,私塾周围的桃子熟了。郭沫若和小朋友们一起爬进附近的寺庙
里,专拣熟透的蜜桃摘了吃。不到半天工夫,庙里桃树上的甜桃几乎全部进
了他们的肚里。老和尚大为生气,便跑去找私塾先生告状。先生痛感自己没
有教育好学生,可是追问的结果,无一人承认。先生生气了,上课时口出上
联,挖苦讽刺学生——“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且向学生声明:
“谁要对得好,可以免罚,不打板子。”学生们你瞧瞧我,我瞧瞧你,半天
也没有一个敢回答的。先生明白郭沫若最顽皮,一定有他参加偷桃,所以决
定叫他回答,也好罚他一下,警告他人。郭沫若无可奈何站了起来,只思考
了半分钟,便答出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听了非常高
兴,连声夸奖,心想:对句不凡,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将来必定会出人
头地,干出一番大事业。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又一次,先生讲过岳飞和文天祥的故事后,问道:“国家兴亡,匹夫有
责。你们该怎么办?”又是郭沫若回答得精彩:“要振兴中华多读书,为富
国强兵读好书。”郭沫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后来终于成了一位学
识渊博,卓有成就的一代名人。
                    
      “志在鸿鹄”——茅盾
                   
    茅盾(1896~1981),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文学巨匠,我国现代
著名文学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散文。其中《子夜》《林家铺子》
《白杨礼赞》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他原名沈德鸿,茅盾是发表第一
部小说《幻灭》时使用的笔名。
    童年时代的茅盾,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以及非凡的文学天赋。
在上小学时,茅盾就爱看旧小说。他家屋后有一间堆放破烂的小屋,不知哪
位叔祖在那里放了一板箱杂七杂八的书籍,其中就有《七侠五义》《西游记》
《三国演义》之类的旧小说,茅盾找到了这些书,立即被其中动人情节吸引
住了,他爱不释手,有空就偷偷翻看。过去,这些旧小说被称为闲书,父母
一般是禁止自己的子女看的,认为那些书不是正经的学问,看了无用。茅盾
的父亲主张搞实业,希望儿子将来学理工科,也不主张茅盾看这些闲书。但

他的思想比较开明,当他知道茅盾喜欢看旧小说时,并没有严厉禁止。他认
为小孩子读读这些闲书,虽无大用,也可以弄通文理,所以,他又把一本石
印的《后西游记》拿给茅盾看。
    9 岁的时候,有一次茅盾跟他的母亲一起到舅舅家去度夏。茅盾的舅舅
是个中医,家里也有不少旧小说。茅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