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辨别真伪善恶最好的方法就是倾听,但不是倾听一人之言,而是来自各方的声音,尤其是逆耳的声音!

32。旷世之爱!

唐玄宗五十三岁那年,他心爱的武惠妃过世,玄宗哀痛逾恒,心里常忽忽不乐。三年后,他无意间见到了爱子寿王之妃─杨玉环,那时,玉环才二十二岁,“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每倩盼承迎”。玄宗一见钟情,就将她霸占了过来,封为贵妃。

唐玄宗对于杨贵妃的宠爱几已到了“老番颠”的地步。每年冬天,玄宗便带杨贵妃到骊山的华清宫渡假,短则四个月,长则半年。玄宗自己有个浴池叫“九龙汤”,浴池中立着一对会喷水的白玉莲花,喷泉落在池面上有如碎琼乱玉,故又名“莲花汤”。杨贵妃的温泉池叫“华清池”,那是太宗时代请建筑名家建造的,玄宗将它扩建,经常和贵妃在此“共汤”。还成立了一座“贵妃院”,里头单是为贵妃制作衣料的丝匠和花匠就有七百人之多。为了让贵妃吃得高兴,玄宗又成立了“检校进食使”负责打点山珍海味。杨贵妃喜欢吃岭南的荔枝,玄宗遍设驿站、快马传递,从岭南到长安的荔枝到了贵妃手上,还是鲜红欲滴……

“三千宠爱在一身”不是诗人笔下的夸饰,是真有其事的。

唐朝诗人杜牧游华清池曾有感而作绝句三首,其中《过华清宫》诗中有两句最脍炙后世:“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全诗讽刺唐明皇为了讨杨贵妃高兴,不惜派人专程到岭南张罗新鲜的荔枝,运送荔枝的官差常在路上累死,接手的人便又骑着快马,踢卷着滚滚黄沙,奔过远方一道道打开的城门而来。一般老百姓都以为是传送紧急公文,只有宫里的杨贵妃高兴的笑了。

对照于白居易《长恨歌》所写的“渔阳钟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真是令人惊心!诗中描述安禄山叛变,潼关失守,长安危在旦夕。玄宗带杨贵妃和一批皇子皇孙,准备逃往四川。第三天走到了马嵬坡附近,随行将士又饿又累,一股怨气全都发作到贵妃身上,兵士们先杀了贵妃的兄弟宰相杨国忠,又逼玄宗赐死杨玉环,玄宗不得已,只好令人用带子将她勒死。

《长恨歌》诗末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此中的“恨”字,说的是唐明皇追念杨贵妃无法再相见之恨,果真如此,则唐玄宗真是“至死无悔”也“至死不悟”了。

智慧悟语:先知季伯仑曾说:“当你悲伤时,再深察你的内心吧;你将明白,事实上你正为曾使你快乐地事物地哭泣。”

快乐与悲伤一如季节的轮替,不必伤春悲秋,只须记得春与秋在天秤的两端是同等比重的。

33。大唐名将郭子仪

郭子仪是唐代中叶著名的将领,曾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大功。唐代宗永泰元年,他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时逢吐蕃联合回纥几十万大军作乱,→文¤人·¤·书·¤·屋←长安北边的泾阳被团团围住,朝廷再度请出郭子仪想办法退敌。

当时郭子仪手下只有一万多军队,知道敌众我寡,不能硬拼。便决计要单骑进入回纥阵营,劝回纥将领药葛罗退兵。

部将们都反对如此冒险,建议他带五百骑随身护卫。郭子仪回说:“我此去回纥是要表现我的诚意,分析利害得失,带兵前往反而坏了本意,还是单骑前去才好。”

药葛罗看到郭子仪只身前来,大吃一惊。因为早先两人有些交情,此时又见到郭子仪一身是胆的名将风范,不禁心中折服、跪地相迎。郭下马将药扶了起来,亲切地说:“回纥为唐朝立过大功,两国素有邦谊,何必听信吐蕃的离间之计,而侵犯唐朝呢?你们要不就悬崖勒马,要不就一刀将我杀了,再和我的部将拼个输赢。”

药葛罗又愧又悔,命部下取出酒来,并且洒酒为誓说:“只要郭公在朝一天,我们便为唐朝出力到底。”于是两军结盟,打败了吐蕃军。

郭子仪屡为唐朝立下不世之功,唐代宗为了表彰他,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他的儿子郭暧。这小俩口,一个是金枝玉叶,一个是将门虎子,经常在嘴上逞强争胜。有一天,两人又因小事争吵。郭暧对着升平公主吼道:“别以为你有个当皇上的老子就了不起,我父亲如果想要那个位子,还不轻而易举?”

升平公主可气炸了,便进宫照本宣科向皇上禀报。代宗却笑着安慰她:“郭家功在唐朝,就是当了皇帝也不为过,我们要知道感恩的。”

另一边,郭子仪可也吓坏了,便押着郭暧去向代宗请罪。代宗拉着他的手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小俩口拌嘴,亲翁何必当真呢?”郭子仪这才放下心头忐忑,但回家还是将郭暧痛揍了一顿,事情才平息过去。

郭子仪功在邦国,又身为皇亲,但待人接物,丝毫不居功自傲。八十五岁过世时,德宗特敕令加高郭子仪的坟墓,并和代宗之灵共同祭祀。

“智勇双全,谦冲自牧。”正是名将郭子仪生前死后无限荣崇的原因。

智慧悟语:基佐夫人曾说:“要常想着自己是不欠别人,不要常想向别人求取什么,那样就可以免除许多误解和苦痛。”

有功而不求报偿,有时反而会带给你更大的收获。

34。颜筋柳骨与颠张狂素

隋唐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峰。唐朝中后期的大书法家以颜真卿和柳公权最负盛名。颜字笔力雄健、敦厚浑圆、力贯纸背。柳字骨力挺秀、结构紧凑,后世称誉两人的书法为“颜筋柳骨”。

少为人知的是,两人的书法风格其实和他们的处世人格有极对应的关系。

唐朝安史之乱后,藩镇李希烈叛变,一路打到了东京洛阳附近。唐德宗派时年七十四岁的颜真卿前往劝导,李希烈听说颜真卿是个德高望重的大臣,便想趁机拉拢,好为自己效力。当颜真卿来到李的大厅之上,李安排了部将兵丁千余人,亮出明晃晃的尖刀佯装要杀掉颜,但见颜神态自若、冷笑以对。李某威吓不成,便改为利诱,答应给颜宰相之位。颜厉声回说:“何必耍这些花招,把我一刀砍了还来得痛快些!”后来,李又以火烧威胁,颜一见到熊熊烈火,竟自动扑上前去,李才知道颜的坚毅不拔,赶紧将他拉住。过了两年,李希烈兵败,就派人勒死了颜真卿。

“筋”韧而不易断,颜真卿真是字如其人。

如果说,文章与书法都是人们内在意志的反射,似乎是有几分道理的。

柳公权是唐文宗时期的翰林学士。有一年夏天,文宗在偏殿与大臣闲谈。文宗为了显示自己的俭仆,就故意抬起衣袖说道:“这件衣服已洗了三次,袖口都有些褪色了。”大臣们都随着附和,推崇皇上的美德。唯独柳公权却肃然回说:“真正明君,应该用心于家国大事之上,起用贤才、赏罚分明、广听言路才能使社会乐利祥和。岂能以穿件洗过的衣服而沾沾自喜,陛下实在不能沉溺在这些细微末节了。”唐文宗果真受教,还任命柳公权为谏议大夫一职。由此可见柳公权的硬挺骨气和为人的正直。

回看唐初的“草圣”张旭和怀素和尚,两人都是崇尚自由、不拘小节之人,每每于醉后落笔疾书,笔势灵动放纵,时人称为“颠张狂素”,尤其怀素一字值千金,被称“千金帖”。是又一例。

智慧悟语:每个人都有一张他应得的脸。

一个拥有成功或失败、优雅或粗鄙的不同性格的人,他也会在日常行为和事物中展现出来,如果仔细观察,一切都将无所遁形。

35。诗人止步!

唐代是中国诗人最多的一个朝代,其中又以李白、杜甫和白居易最为后人所称誉。三位诗人的一生都有个共通点,就是写诗之外还希望能登上政治舞台,做一番扶国济民的大事业来。

最天真的是李白,好不容易挨到了四十一岁,才因贺知章的推荐进了翰林院做供奉。玄宗很欣赏李白的才情,曾经为他“御床赐宴”、“御手调羹”,可李白就是不领情,还写了些“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大话。

有一回,李白又在宫中喝得大醉,玄宗叫人用冷水将他浇醒。半醉半醒的李白觉得脚上的靴子很束缚,就双腿一伸对着一旁的宦官头子高力士说:“脱靴!”高力士不好在玄宗面前生气,只好照做。但从此怀恨在心,经常在杨贵妃面前中伤李白,逼得他只好辞官归去。

杜甫与白居易也和李白一般样,好不容易捞了个“左拾遗”的小官,却因为好批评朝政,一个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一个流落到江州当司马。

诗人大多是政治低能儿,走进不属于自己的舞台,结果总是颠沛流离过一生。

宋朝的苏东坡也因爱说话而三次被贬,他第三次被贬到海南岛一带,再有第四次,恐怕就贬到台湾来了。苏氏写过一首《洗儿诗》:“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害到公卿。”不知是感叹还是觉醒?

晋朝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也写了一首《责子诗》:“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天运茍为此,且进杯中物。”不知道是无奈还是知命?

李白也有四个儿子,长子呆、次子傻、三子痴、四子愚。不知是否因此而“无灾无害”?

诗人们一生同情民众又无力改变现实,一旦怀着天真浪漫的想法走进政治丛林,能在老泪纵横中了结余生的,还算是一种福份,否则溅血五步、身家不保的事是屡屡发生的。所以说,政治舞台请诗人们止步!

智慧悟语:艾略特在他的长篇史诗《荒原》中曾提出一个概念:当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别人告诉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却没有勇气过自己要过的生活,那就是荒原!

你是站在生命的舞台上?还是走在荒原中?要问问你是否遵循内心直觉的喜悦!

一个以文治国,武勇男儿成了悲剧化身的朝代。在千古浩叹中,我们如何从中看到英雄人物在无奈中寻求的浩然正气?成就个人百世传颂的功业?

36。“陈桥兵变”的功过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又进入分裂割据的局面,史称“五代十国”。

赵匡胤时任“后周”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公元九六0年,契丹进犯,边境告急。后周世宗派赵匡胤率大军出征,不久周世宗病死,由七岁的恭帝继位。

当大军行至离京城十公里的陈桥驿时,赵匡胤和亲信赵普策动兵变,便在军中散布流言:“现在皇上年纪太小,不知道我们冒死打仗的辛苦和功劳,倒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征不迟。”

军中众将士衡量局势,当然举双手赞成。于是,隔天一早,赵普便率军士将私下制好的黄袍,群情激动的拥赵入大帐,把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向他跪拜,高呼万岁。

赵匡胤起先佯装推辞,并说了些伦理道德之言,但最后还是拗不过众人的请命,半推半就登上王座。然后整军回师京城,兵不血刃地拉下恭帝,做了宋太祖。史称“陈桥兵变”。

史家论“陈桥兵变”,大多抱持较宽容的态度。主要是认为当时周帝才七岁,而四邻又是满怀野心的军阀,如果趁后周“主少国疑”进犯,天下势必烽烟四起,分裂之局又不知要延续多少年。赵匡胤不流血取得政权,使天下迅速趋于安定,似乎也是功劳一件。

但历史似乎并不是这样演绎的。

赵匡胤立国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