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时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俘虏的一万多虏贼。这次来到开封的女真人,只怕是损失在六成五成左右。这个数字,对于人口并不算太多的女真人而言,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接下来,完颜吴乞买又会是什么反应?

玉尹深吸一口气,沉吟许久后道:“朝堂上局势如何?”

朱梦说苦笑道:“说来小乙不信,因太子一事,造成李邦彦汪伯彦白时中等人流放岭南,议和派势力大损。原御史大夫秦桧,却做了礼部尚书。门下侍郎,据说此人原本是主战派,却不知为何,而今变成了议和派,在朝堂上屡屡发难种公。”

“哦?”

“种公此战虽大获全胜。却也是元气大伤。”

“此话怎讲?”

朱梦说道:“种公功劳太盛,以至于官家隐隐对他生出忌惮。

秦会之之所以敢在这时候跳出来发难,未尝没有官家的背后支持。否则的话,以他秦会之的名望,焉能做得门下侍郎?好在小乙此前提醒,让我把太子推出来。

我回到开封后。便立刻联络了二十六郎,在陈桥大捷的第二天刊载文章,以‘太子亲征,决战陈桥’为号外,夺了种公不少功劳。幸亏小乙提醒,否则的话种公现在,怕已危险。但依我看,虽说有太子夺了功劳,官家对种公的猜忌却未见减少。”

功高震主!

又是这该死的功高震主……

玉尹也不禁一阵沉默,半晌之后一声长叹,复又躺下来。

费尽心思,舍生忘死,到头来依然是内斗不止。也许是老赵官家太过于讲求文采飞扬,自太宗以来,历代帝王略显柔弱,终究少了几分铁血气质。猜疑来,猜疑去,最终还是一个平衡。

赵桓的心思,玉尹或多或少能猜出一些,可猜出来,却不代表他能够接受这种结局。

沉默良久,玉尹睁开眼睛道:“小哥,安好?”

“小乙放心,太子一切安好。

只是……”

“只是怎地?”

“如今被官家禁了足,估计一时半会儿是无法来探望你。

他拖二十六郎带了一句话与小乙:陈桥所言,未曾忘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玉尹和赵谌的谈话内容,朱梦说并不清楚。

但显然,他对赵谌的这番言语非常赞赏,眼中透出几分欣慰。

在玉尹听来,这也许是他醒来后,听到的最好的消息。脸上闪过一抹淡淡微笑,而后闭上了眼睛。

赵谌未曾忘怀?

也许,便已经足够!

※※※

大战之后的开封,略显萧条。

曾几何时,号称世界最繁华都市的东京,而今确是满目疮痍。

女真人虽然未曾攻入开封,但造成的破坏确非常巨大。城外的田地,几乎彻底毁掉,加上耽搁了农时,也使得开封接下来,将要面临巨大的危机。不过,以大宋的经济基础,想要恢复原貌,并非一桩难事。只是而今,还不能考虑这些事情。女真东路军覆没,但西路军却依旧包围着太原,随时会对大宋造成巨大伤害。

靖康元年二月初一,已经登基月余的赵桓,终于从女真兵临城下的危机中抽身出来,开始着手处理眼前的事务。由于虏贼围城,各地义勇勤王,纷纷云集开封。

在一月末,开封城外已屯扎逾三十万兵马,每日耗费粮饷,无比惊人。

开封的战事已经结束,该如何安排这些兵马呢?同时,从南方赶来的勤王军。还有许多在途中未能抵达,若不尽快解决这个麻烦,势必会给开封城带来新一轮的动荡。

除此之外,虏贼虽退过黄河,却依旧不可小觑。

完颜吴乞买命女真元帅右都监耶律余睹为帅,迅速占领燕山府,并出兵援救完颜赛里。

同时。完颜吴乞买又使萧庆再次出使东京,商议议和之事。

此次议和会是什么结果?

谁也无法猜测,不过在玉尹看来。那结果未必会尽如人意。

二月初三,赵桓除玉尹为兵部郎中,兼太子中舍人。重建太子亲军,并敕令玉尹,可以从开封城外各路兵马中挑选精兵,组建五千人太子亲军,听从东宫调遣。

太子亲军在此次大战中,颇为出彩。

先是朝阳门一战,挡住了虏贼,随后又在陈桥死战,将虏贼归途阻断。

如果说,在此之前。太子亲军尚不为人知的话,那么此战之后,太子亲军足以名扬天下。

身为诸率府率的玉尹,也因此声名鹊起。

在二月的第一期大宋时代周刊中,朱梦说再次执笔。以太子赵谌的语气,陈述陈桥之战的过程。与前几期的文章不同,在这篇文章中,朱梦说以赵谌的角度,多次提到玉尹,并说出了玉尹早先曾说过的那句‘文官不贪财。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的话语。一时间,在市井中广为流传,玉尹则被更多人逐渐知晓。

在坊间的说书先生口中,玉尹俨然成为大宋朝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

据说,他是武曲星下凡,专门来辅佐大宋。

陈桥之战,太子亲自督战,玉尹打得虏贼望风而逃……

诸如此类的段子层出不穷,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若说书先生不说两段太子和玉尹并肩抗敌的故事,便无法在瓦肆中立足。

“种公,我等奋勇杀敌,却平白便宜了玉小乙那厮。”

种府大堂里,种师道正在和李纲等人商议事情。

闻听陈过庭这一句牢骚,种师道一怔,旋即苦笑摇头。

他看了看李纲,见李纲一旁闭口不言,便知道这件事情,恐怕并不似他想像中的简单。

嫉妒!

这朝堂上,而今不晓得有多少人看着玉尹眼红。

种师道知道,便是武将之中,也有很多人对玉尹心怀不满。

虽说玉尹死战陈桥立下了大功,可大家哪个不是奋勇作战?为何独独这玉尹得了好处?

河南府尹翟兴见种师道不出声,忍不住也抱怨起来。

却听李纲咳嗽一声,轻声道:“诸公,此事说起来,却怪不得玉小乙。

真要说较,若非玉小乙这一手文章,只怕种公而今,已深陷重重危机……陈桥大捷,种公运筹帷幄,甚至有些事情还隐瞒了官家。此一战虏贼虽退,可诸公可曾想过,功高震主之危?我朝自立朝以来,为防止藩镇之乱,不得重文抑武。便是种公这等人物,立下这么大的功劳,官家也会心生忌惮。玉小乙这一篇文章,虽分去了种公的功劳,但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保全了种公性命,有得有失。”

在座的,全都是聪明人。

李纲这番话出口,翟兴等人又哪能不明白。

种师道脸上浮现出一抹笑意,看着李纲点头道:“伯纪这话,说得确是在理……其实,开封一战,功劳与谁,老夫并不放在心上。老夫现在担心的,是接下来的事情。”

“接下来的事情?”

种师道沉声道:“开封之围已解,虏贼可谓元气大伤。

依我看,官家接下来,未必会与虏贼再战,说不得要重启议和之事。我这两日便在思考此事,官家会命谁来担当此事?若所托非人,只怕会辜负了而今大好局面。”

目光,便落在了李纲身上。

李纲哪里还能不明白种师道的意思,二话不说便站起身来,“若官家重启议和,李纲愿出使女真。”

第372章 陈桥大捷风云起(三)

议和,已不可避免摆上议题。

自有宋以来,不败而败的事情太多,几乎无法计算清楚。赵桓不想再打下去,而且也认为没必要再打下去。当务之急,是收拾残局,尽快恢复原先局面。而且主战派势大,若继续打下去,说不得会出现不好的局面,这也是赵桓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议和派知道这个结果,便是种师道等人,又何尝不清楚?

这同样是一场博弈,议和派和主战派之间,将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进行一场角力。

种师道很清楚,他已经别无选择!

开封之战结束之后,赵桓只单独召见了种师道两次,而且每一次谈话,也没有什么具体内容。

这不是一个有功之臣应该得到的待遇。

种师道明白,赵桓之所以对他冷淡,一来是功高震主,二来嘛……种师道为打这一仗,数次欺瞒赵桓,甚至故意曲解赵桓的意思,已使得赵桓很不高兴。这种行为说传来,和权臣的行为没什么区别。哪怕种师道是出于好意,赵桓也受不得这种事情。

有哪个帝王,喜欢被臣子牵着鼻子走?

更不要说赵桓才二十六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

说句实在话,赵桓没有秋后算账,没有卸磨杀驴,没有寻种师道麻烦,已经是非常仁义。

在这种情况下,种师道也知道,他能留在位子上的时间越来越少。

趁着还能主持朝堂,种师道自然要做最后一次努力。

他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大宋的江山。所以,在赵桓提出议和要求之后,种师道便为使团的人选不断做出努力。他希望由李纲出使上京因为他知道,以李纲的秉性,绝不可能让朝廷吃亏,甚至很有可能,扭转有宋以来,外交岁币和赔偿的胜利。

而议和派,也不会放弃这次机会。

以张邦昌、秦桧、耿南仲为首议和派非常清楚赵桓的心思。

赵桓不想再打,官家的心思,已经由北面转到了南面金陵的太上道君徽宗皇帝赵佶身上。

赵佶在金陵虽遭受打压,却毕竟有充足人脉,逐渐形成一股力量。

若不能尽快解决太上道君赵佶的事情,赵桓便要面临皇位不稳的局面。所以,他不想打,也不愿意打甚至宁愿赔款岁贡,也要尽快结束这场战事。自汪伯彦被敕令流放雷州之后,这议和派便有些不太稳固。所以,他们要借此机会,重新获得赵桓的信任,在朝堂上站稳脚跟。

大家的心思都在议和上面所以对于赵桓除玉尹兵部郎中之职的任命,无人出面阻拦。

一来是无心,二来也是不想开罪太子赵谌。

要知道,太子赵谌身后,同样站着一批人,便包括了应天府留守朱胜非,开封府府尹朱桂纳等皇亲国戚。这些人同样实力惊人,这时候阻挠玉尹上位,便等于打太子的脸。谁不知道太子而今虽被禁足,可是陈桥一战,却为他攒足声望。

而且太子又是赵桓独子,何必为了一个区区兵部郎中,去得罪玉尹?

靖康元年二月十四日,赵桓敕令,正赶往开封的义勇原路返回,不得继续前进。

十五日,在经过一番激烈争论后,出使上京的使团名单,最终确定。

此次出使上京,为表现大宋朝廷的诚意,以康王赵构为主使,李纲、梅执礼为副使,前往上京议和。

这也是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情况下,最终由赵桓做出的决断。

对于这么一个决定,不管是种师道为首的主战派,还是以耿南仲等人为首的议和派,都没有异议。

但明眼人可以看出,以康王赵构为主使,本身就足以说明一些问题……

要知道,赵构和耿南伸等人的交情,确是极好!

※※※

朝堂上的风起云涌,对玉尹而言,无甚影响。

他犹如一个局外人般,冷眼看着局势的变化,虽有心出力,却不知该如何插手。

在床上躺了整整二十六天,总算是得到安道全的准许,可以下床活动。

只是,他才康复一些,便立刻忙碌起来。

先是有种彦崧兄弟二人自长安赶来,向玉尹报到,全了最初种师道的诺言。

太子亲军要重组,需要许多人才。陈桥一战,玉尹的班底几乎死光死绝,活下来十五人中,也只有毕进和袁朝年两个基层军官。好在,吴玠留在了太子亲军,把董先阵亡的影响,压缩到了最小。

随后,又有姚平伸向玉尹推荐了一人,便是钧容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