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得道-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盘子盖一打开,里面就只有四个荷包蛋,其他的啥都木有,好歹跟四扯上关系了。刘得道懒得问了,两口就吃个干净,大叫道:“瑶瑶,做的四季平安真是太好吃啊。”这话不管是真是假,都让小妮子得意不已。

接下来轮到苏妆献菜。苏妆一向是心地善良的好姑娘,她什么要求也没提,还关心的问候他几句就将一盘精致的菜肴端放上桌面了。

苏妆这一个反常的举动引起姐妹们一阵阵鄙视和暗骂。之前大家都商量好了:对夫君好是应该的,但是最好不要再顺着他,不然他会越发的无法无天,将来就不好收拾了。苏妆明明知道,但她却假装不知,充满呤爱的眼睛怔怔的看着他吃完。刘得道高兴的揽住苏妆小腰,猛亲几口表示感谢。

接下来是曾倩,她身份低微,更不敢提出什么过分的要求。况且前面苏妆先起了个头了,曾倩也没说什么,将亲手做菜肴递送到他面前。刘得道呵呵一笑,不接过盘子,反揽住她的腰身:“倩倩,我手疼啊,你喂我吃嘛。”

“额,好”曾倩面色一红,在一道道火辣辣的目光注视下,一口一口喂他吃完。这时候她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已经是香汗淋漓了。

苏妆和曾倩把原本计划好批判大会搞砸了。还得到夫君的亲密的奖励,刘欣依一向好妒,她心里不爽了。郁闷的撇了撇嘴,什么也不说了,将自己做的菜肴直接端给夫君,也希望得到夫君的关爱。

刘得道来者不惧,将刘欣依温柔的拉入怀里。这次是刘得道亲手喂她吃。她是大老婆,又怀有身孕,气不得的,给他一个更大的奖励安慰让她高兴高兴。

这下瑶池和凌珊后悔了,他们两个打先锋,惹得夫君心里不高兴了。欣园里的女人越来越多了,以后夫君不疼自己怎么办?

连刘欣依都放弃了,苏妙倾和张舞娘也没什么好说了。这次由她们精心计划好的批叛大会也就宣布失败了。

大唐得道三百五七章批判大会

三百五八章 针锋相对

天宝九年,在这一年里发生了许多大事。先是大唐北部一个叫恒罗斯的小国家竟敢冒然进犯,李隆基大怒,便命大唐名将高仙芝率五万军前往征讨紧接着皇帝身边的宠臣,大宦官高力士突然病重,原因是多日不进食导致身体严重虚弱,甚者危及生命。大多数人听到这消息后,无不欢心雀舞,大快人心。但是很少人知道,高阉人之所以患上了厌食症是受了刘帮主所赐。

三月初,丐帮帮主刘得道低调迎娶了大唐国师,前白莲教教主张舞娘为平妻。虽然是低调迎娶,但还是被长安许多官民知晓,最让人感兴趣的是平妻这个身份,很新鲜的词语,这个平常不过的小事却引发了一场大唐帝国的婚姻危机。

在大唐朝婚姻法明明有个规定,上至王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家庭都只能允许迎娶一妻。你有钱迎娶多少个小妾都可以,唯独妻子只能娶一个。要想娶第二个妻子并非不可以。除非原配妻子死了或者休掉了才可能迎娶第二任妻子。

在长安,大多数人都知道,刘帮主早娶有妻子了。他妻子也没休掉,不久前还为刘帮主生下了一个女儿。如今迎娶张国师为平妻,再加上原来的妻子,那么他现在可是有了两个妻子了。

刘帮主这一举可是对大唐婚法的公然挑战了。李隆基知道了会怎么对付他?张舞娘终究是嫁人了,而新郎不是自己,李隆基心里当然不爽了。不过他现在可没有这个心思研究怎么对付胆大妄为的刘得道了。

因为就在这些日子,发生了一件棘手的大事,让他不得不放下刘得道闹腾的小事。

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已经激发到了极点。安禄山多次派使臣到长安面圣,公然指责杨国忠为首的尚省严重克扣截留范阳军的军饷已经达到了半年多。引起边军多次哗变,要不是安某人的调停和安抚,平卢郡,安阳郡,辽北郡等早已发生巨大的叛乱。当然这里面也安禄山能力浅薄,不能好好约束部下,在没有军饷发放的情况下安抚不周。

为了稳定军心,臣安禄山恳请陛下賜罪指前,先行处置杨国忠,及时补发军饷三百万贯钱,已好稳定军心的作用这边,安禄山公然叫嚣处置杨国忠。作为当事人,杨国忠自然也不是省油的灯。最近杨某人可是春风得意了。原本还跟他处处对持的高力士一下子病倒,朝中在也没人跟他抗衡。文臣不敢公然对抗,唯有武将不服气。大将郭子仪看杨某人不顺眼,在朝堂上顶撞他几句。结果,第二天马上就被贬至灵武,在荒凉的大漠守卫边关。有杨氏在朝,一辈子也别想在回到中土了。

杨国忠露出这一手,也极大了震慑了那些帝国的名将们,这次真正做到大权独揽,权倾天下。连太子李亨见了他也得降下身份来巴结几分,祈求他的庇护。

不过,杨国忠高兴没多久。死对头安禄山就跳出来折腾,指责他拖欠克扣边军的军饷,硬是给他身上添堵。杨国忠此能让他这么诬陷下去。他一边向皇帝证明户部是按季度准时发放军饷,自以那些粮饷到没到边关将士们的手中就不关户部的事了。有可能是安禄山是血口喷人,他自己把军饷克扣了。不然,安大胡子每次来京,有那么钱大肆挥霍,一万贯钱买一处女就是很好的例子。

听了杨国忠的辩解,李隆基也觉得有道理。这两人都是大唐的肱骨大臣,处置谁都不好,他一时心里又犯糊涂了,心里只想着拖延下去,然后就不了了之。

事实上,杨某人是克扣军饷了,但是又能怎样呢?他是尚令,户部是他直属,要做什么手脚不难。李隆基查都不查一下,就轻易相信了杨国忠看似有道理的辩解。谁也不处置,听之任之。最后导致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彻底恶化,最后无法挽回,矛盾渐渐激化下爆发了。

天宝九年六月,得不到回应的安禄山耐不住性子,再次发来一道奏折,要求皇帝处置杨国忠,补发军饷,不然后果很严重。此时的杨国忠已经是大权独揽,严格的把制言论,这道奏折自然是很难到李隆基手里。

七月,安禄山接连发来六道通牒,如果朝廷方面再不满足边军的要求,那么他们只能选择极端的行为了。安禄山通牒上说的很耐人寻味,那个极端行动底是什么谁也猜不准,也可以说安禄山要反叛,也可以说不是。

大唐已经安定近百年,根据沉厚,当今也是名将名帅辈出,就凭安禄山一郡之地,要叛变恐怕只有死路一条。大多数人都客观的相信,安禄山现在很生气,但他肯定不敢反叛,才接二连三的派人来警告和谴责。总之,日后见分晓。

不过,此刻在欣园里过着性福生活的刘得道可不这么想。他虽然不在朝为官了,但他还是杨党的核心成员。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越发的激化,安禄山的种种作为可以显示,安胖子要造反了。他连连向朝廷发出通牒,肯定是在舆论上做文章。要反叛,也要反叛的道理。况且现在朝堂已经不是十年前的开元盛世了。如今奸臣当道,国库空虚,民生越发的困难,受苦受难的百姓越来越多。

安某人若是反叛也是逼得已的,让舆论站在安某人那一边,就是所谓的民心所向。

刘得道意识到安禄山可能要叛变了。防患于未然,刘得道刚刚过上幸福生活呢,他可不想那么快就家庭破裂了。他大量的派出人手前往范阳,密切监视安禄山的行动。历史上,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天宝十四年,不过现在安史之乱很可能要提前上演了。

果然,在天宝九年九月初,安禄山突然来一道令人震惊的清君侧檄文。直言皇帝身边奸臣当道,官商导致百姓琉璃失所。安某人做为大唐子民,食君之禄,理当为大唐社稷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安禄山斗胆带兵进京,扫除奸臣,重整朝纲,肃清社稷,再振开元之盛世从这道檄文中,安禄山表面上还不是真正的要反叛。他只是不满朝堂上奸臣祸乱,朝权不举,他是逼不得已,才带边军进京来清除奸臣的。实际上,一个边疆大将擅自带兵进京城已经构成了反叛的动机。

这可是整死安禄山的大好机会,杨国忠这次不截留这个檄文了,他亲自动手修改几个关键的字后反交到李隆基手里。他也不说是安禄山要造反。因为李隆基还没老糊涂呢。

看到这张被杨国忠修改过的檄文,岂能不知道安禄山那是什么意思,擅自离开驻地,带兵马来京清君侧?清朕的人头才是真的吧。李隆基暴怒了,枉费朕如此看重他,他居然敢反叛朕李隆基感到事态严重了,紧急下了一道圣旨,严厉的警告安禄山不要倾举妄动,不然以造反之罪论处。

大唐帝国东北边境——范阳城。

十五万军队从那里挥洒排阵,呼啸来回演练着。在队伍最前面的是铁骑兵。他们的铠甲在寒日中闪耀着冰冷铁色。这是帝国最可怕的部队,一旦发起冲锋,几乎无人可敌。跟在后面是黑压压的步兵,遮盖了整个地平线。

这支部队是一个民族的大杂烩,除了帝国的正规边兵以外,还有同罗、奚、契丹、室韦等蛮族部队。不同的民族、语言,装束,混杂在一起,形成了汹涌潮水。数十万军队在城中宽大的广场内井然竖立。

在校场上,鹤立着十五万大军,在校场前面的高台上,坐着位肥胖的胡人。——他就是平卢节度使安禄山。

今天是他和大唐帝国决裂之日。从今天开始,这十五万大军再也不是大唐帝国的军队了。他们只效忠一个人:安禄山。他要带着他们冲进长安,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可以想见,那将是一个残酷血腥的蛮族帝国。

当安禄山接到李隆基快马给的这道圣旨,笑而不语。要造反杨国忠是罪魁祸首,李隆基不处置他,反来警告老子,速度到时挺快的嘛。还要我倾举妄动?那军饷,粮饷呢,不发钱粮,谁替你李家看北大门?让老子自掏腰包安抚军队,哼,没门“来人啊,命先锋军向平阳进发,等待冬至来临,黄河结成冰便进发长发”安禄山一声令下,校场中,一队威武的骑兵率先离去许多平民看着这支大军,目瞪口呆。有人低声说:“范阳的军队从来都是北上。就算是一百岁的老公公,也没见过范阳军队南下的。”

他们还不知道:这个反向进军将彻底改变所有人的命运,改变大唐百年的命运,应是将他们的生活撕裂为两半恶魔来临这段时间来,可谓天下大势风云突变,注定是不太平了。

大唐得道三百五八章针锋相对

三百五九章 安胖子造反了

安禄山的先锋军队已经在黄河北岸蠢蠢欲动。都到这个时候了,李隆基仍然在犯糊涂,他不太相信安禄山真的敢反叛他,这一定是有原因的。他终于想到补救的办法了。

要战争,大唐帝国兵多将广,李隆基当然不怕一个安禄山会把大唐帝国推翻了。但是一旦真正发生战争了,首先受到损害的是大唐近百年的根基,受苦的也是大唐的子民。

按历史的轨迹表明,一个强大的王朝,它的根基一旦动摇了,国运也会跟着衰弱,最后定到致命的覆灭。在唐朝之前,大秦朝,秦朝后是汉朝,隋朝那个不是显赫一时的王朝,最后都是在战乱灭亡它们可以说都前车之鉴所以,李隆基仍在抱有幻想,想用金钱荣耀来安抚安禄山,平息这个不好的苗头李隆基一边严厉批评杨国忠不作为,一边叮嘱户部紧急拨给平卢郡一笔粮饷,同时还册封安禄山为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