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远东王-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见于《李秀成自述》、《金陵癸甲纪事略》、《金陵省难纪略》。《李秀成自述》中说:杨秀清“过度要逼天王,封其万岁。那时权柄皆在东王一人手上,不得不封。逼天王亲到东王府,封其万岁。”杨秀清逼封万岁,把洪秀全逼到了一无退步,忍无可忍的地步。石头城上,顿时乌云滚翻,一场天京变乱的悲剧不可避免了!

1856年9月2日,韦昌辉从江西前线赶回天京,杀死杨秀清,一场天京变乱开始了!接着,石达开也从武昌前线遄返天京。

史学界争论的焦点是:韦杀杨是否奉有天王密诏?对此,罗尔纲同志旁证博引,写了一篇《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讧考》,肯定韦杀杨奉有天王密诏。有的同志反对此说,直到目前为止,还没一篇论文能够举出确切可靠的资料推翻罗尔纲同志的考证。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军将领对洪、杨矛盾与逼封的看法何如。

北王韦昌辉是杀死杨秀清的当事人。燕王秦日纲是韦杀杨的支持人。石达开赞成杀杨,但反对扩大屠杀东王部属。杨秀清上逼、下压,逼封万岁,为太平天国高级将领所反对,当洪、杨矛盾激化到不能调和时,他们都站到了洪秀全的一边。

太平天国的中级将领对逼封万岁的看法何如?李秀成是杨秀清提拔出来的,天京变乱,他当时在丹阳前线作战,担任指挥的职务,是一个中级将领。在太平天国后期,他是太平军的统帅,对天京变乱的内情,应该了解得比较清楚。在谈到洪、杨矛盾与杨秀清被杀事,他说:“东王令严,军民畏”,军政事务“严严整整,民心佩服”,“上下战功利”。但是,“东王自己威风张扬,不知自忌,一朝之大,是首一人”。“因东王天王实信,权托太重,过度要逼天王,封其万岁。……北、翼二王不服,君臣不别,东欲专尊……”在这段话里,李秀成既肯定了杨秀清的才干和为太平天国立下的卓越功勋,也气愤地指出杨秀清一贯“要逼天王”,“威风张扬”,“封其万岁”,“君臣不别”,“东欲专尊”,是他被杀的的根本原因。“封其万岁,”东欲专尊”,不就是取代天王,图谋篡位的同义词吗?这反映了太平天国中级将领对逼封万岁,“东欲专尊”的不满与愤怒。

《如何评价杨秀清?》一文中说:杨秀清死后,天王“不仅缅怀他,而且颁予殊典”,对他的死“无限悼念”。意思是说既然韦杀杨奉有密诏,为什么杨死后,天王又“无限悼念”他呢?

在太平天国后期,天王的确是褒奖了杨秀清的,如太平天国发布文告,仍由东王会衔;在《朝天朝主图》中有杨的位次;又定天历七月二十七日为东王升天节。这是多么矛盾的现象啊!一切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问题在于如何正确处理与理解矛盾。

其实,1856年后,天王既有褒奖杨的一面,也有斥责、缩小杨的影响的一面。只看到一面,不看到另一面,就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在太平天国后期,从策略上说,为了维护拜上帝教教义,天王有不得不褒奖杨的苦衷。

根据拜上帝教教义,耶稣、天王、东王等都是天父的儿子,在旨准颁行的太平天国官文书里,一再强调了洪、杨的兄弟关系。如果削杨的爵,否定东王,为天国军民所熟知的拜上帝教教义,势必化为子虚乌有,天王将如何取信于天国军民?

在《天情道理书》、《天父下凡诏书》等官书中,杨秀清基本上贯彻了劝谕官兵遵守教义尽忠天王的精神。这些书籍是天王旨准颁行的,褒奖杨秀清,将继续起着团结官兵尽忠天王的作用。1861年春,天王发出的诏旨说:“爷降东王,哥降西王,乃龛世人食天禄。东、西既升,时常带兵,任妖飞变总落狱。”(《天父诗》二百六十六、四百三十九、四百四十一。见《印书》第十四册。)这个诏旨反映了天王不得不遵守教义,发展教义,弥合洪、杨矛盾,以团结革命官兵的苦衷。

褒奖杨秀清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事物的另一个方面是天王对杨秀清“要逼天王”、逼封万岁犹有余怒,采取了一些措施,避免扩大杨秀清在群众中的影响。尽管反映这方面的资料很少,但仍可依稀窥见麟爪、斑纹。

1857年太平天国刊刻的《天父诗》,基本上是洪秀全亲自撰写的一部政治诗,其中有一部分是他总结天京变乱的经验教训,用以教育革命官兵的。诗中有一节说:“这个又冲,那个又冲,尔主那得安乐在宫中?这个不然,那个不然,尔主那得安乐在高天?这个又赦,那个又赦,尔主那得安乐管天下?这个又饶,那个又饶,尔主那得安乐坐天朝?”(《天父诗》二百六十六、四百三十九、四百四十一。见《印书》第十四册。)表明洪秀全对杨秀清一再假天父下凡干涉他处理军国事务和宫内事务,以至要杖责他的余怒未息。“冲”了天王怎么办?他说:“一个冲亮有死罪”,“有心逆旨要斩头。”(《天父诗》二百六十六、四百三十九、四百四十一。见《印书》第十四册。)由此可见,杨秀清被杀,就绝非偶然了。

为了防止大权旁落,《李秀成自述》中说:“自杀东、北王之后,(天王)称永不封王。”天王亲自兼任军师,他说:“主是朕做,军师亦是朕做”,“万权在握实煌荣。”(《共证福音书》。见《印书》第16册。)这些言论,一方面反映了他总理朝政的信心,同时也流露了他对杨秀清独揽大权的愤懑。

为了纠正杨秀清父子被逼封为万岁这一错误,洪秀全在1858年颁行的《太平礼制》中。明确规定东王子称“东嗣君,九千岁。”

为了缩小杨秀清在太平天国军民中的影响,天王把杨秀清胁迫他改动的“赞美东王为圣神风,是圣灵,赎病救人”等诗句,全部删去,恢复了《天条书》中的赞美诗。1860年攻克苏州后,洪秀全把赞美诗的末句“魂得升天”改为“天子万年。”(余一鳌:《见闻录》。见《太平天国史料从编简辑》第2册第130—131页。)从杨秀清生前专权时,杖杀修改“魂得升天”文官的往事,可以看出这次修改,一是洪秀全执意实施了他的故愿,二是借此冲淡革命官兵对杨秀清“升天”的怀念,三是更突出了洪秀全“万年”高贵无上的尊严。

所以,杨秀清死后,天王既恢复了他的名誉,也这样、那样地贬斥了他。

杨秀清自担任军师以来,洪秀全对杨可谓言听计从,如《李秀成自述》中所说:“因东王天王实信,权托太重。”从《天父下凡诏书》中看,杨秀清要杖责天王,仅是为了天王宫中事务,洪、杨之间,并无什么重大原则分歧。《矛盾论》中说: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是不可以平均看待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在洪、杨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属于杨秀清。

有人认为杨秀清雄才大略,取洪而代之未尝不可。但问题是洪秀全不是无所作为的人物,太平天国的高、中级将领都反对杨取洪而代之。讲话、提问题不宜离开太平天国的实际政治情况以及当时的社会条件。

作为军师的杨秀清,既没有利用击破清江南大营的军事胜利,团结全体官兵,争取更大的胜利,相反的忙于无限提高个人地位,扩大个人权力,逼封万岁,引起了天京变乱。杨秀清为太平天国立下卓越功勋是事实,他把个人地位与权力看得高于一切也是事实。杨秀清存在着严重缺点与错误,把它摊开来,加以分析、批评,以为鉴戒,比把它包包扎扎,或是随手把它涂抹一番要好。

团结是取得革命胜利的首要保证。由于阶级的局限,洪、杨都因不善于正确处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矛盾,招致了使亲者痛,仇者快的天京变乱,使太平天国失去了一批身经百战、具有卓越政治、军事才能的领袖人物和大量首义官兵,以致革命形势急转直下,由胜利走向失败,这种历史教训是多么沉痛啊!1979年6月再修正于苏州江苏师范学院

完本感言 ……汗……

完本已经这么长时间了,

将近半个多月了,

一直没有脸来写这个完本感言,

紫恪总感觉愧对各位,

愧对那些一支支持紫恪的读者朋友们,

紫恪在这里对大家再一次的说一声谢谢了。

从我三月份写书到现在,已经八个多月了,当初写书的时候,一直没有想到自己能够坚持下来,虽然一支写的不是很好,可是还是厚颜无耻的坚持了下来。

回想一下,刚开始的时候,一起在群里面写书的朋友们,很多已经渐渐的不写了,还是很遗憾的。

这么多长时间坚持下来的,也有写的出色,在这里祝愿他们越来越好!

关于这本书,现在回头看看,心中还是没有一丝好感的,我都没有连绵再多说什么。

可是,事情总是需要总结一下,毕竟是新人——大家不要骂我托辞狡辩——总体上,虽然不好,可是,要从其中找出一些好的,还是感觉前面,刚开始的时候比较好,或许正如康居所说的,要心无旁骛,不要多想什么,顺其自然的写,这样才更加有味道。到了后来,完全是……我已经不知道怎么说了。

关于写作,后来也渐渐的明白了大纲的重要性,这本书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大纲,后来在写第一卷后面和第二卷、第三卷的开头,写了一部分,再到后来,基本上都……,所以,还是有些不知道怎么说,没有脸面。

紫恪愧对大家了。

下本书,也不知道写不写,什么时候写,不管怎么样,下本书,一定是先要把大纲写出来的,至于其他的,也不好说了。

紫恪真心的感觉已经到了厚颜无耻的地步了,到了后来,你们这些读者,还一直以来支持紫恪,真让紫恪感觉有些信心,说实话,站内信呢的感谢你们。

我的群,如果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加进来,看一看的,233712679,

谢谢各位支持了。

在这里,要感谢,小小小小木,康居,蚯蚓,落姐,深了又浅,瓜子,等作者朋友们,还要感谢胭脂编辑。

读者们,也要感谢多多多8,咪咪咪8,vnsaojfda,彩阳葵,一念成佛,奈何奈何等诸位了,谢谢你们!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