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于这样的考虑,就绝大多数中国家庭而言,教育的重心都集中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我们最常见到的情景是,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由此,家庭教育就此变成了课堂教学的延伸。

与此同时,在学校的教育中,道德教育的领域同样是一片空白。

我们看到,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许多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强调学生的课程学习。把德育课程摆放在极度弱势的地位,甚至于一些不在考试范围内的课程,也同样不为学校所重视。

当家庭道德教育落入虚无、学校道德教育成为空谈的时候,也就意味着道德教育的全面沦陷。

除此之外,在我们的家庭中,家长在道德教育方法上所表现出来的乏力,同样构成了孩子道德教育的一大障碍。

我们看到,在许多家庭中,出于家长素质的问题,使得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常常掌握不好方式方法,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任何形式的偏差,都会对孩子的道德观念形成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

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我们的家长就必须放弃脑海中业已形成的观念,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通过加深对孩子心理机制的认识,来更好地完成对孩子的道德教育。

4.孩子心理的双重性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孩子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苏霍姆林斯基

对于孩子而言,在心理上与成年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机制,而这种机制的表现,就在于孩子在心理上,具有双重性的特点。

对于脱离了幼儿期的孩子来说,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拥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因此在许多时候,孩子会要求独立活动,不愿意再完全依靠家长和老师。

与此同时,孩子的一大天性就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任何事物都抱有明显的新鲜感,只要有机会,就想要亲自动手尝试一下。

孩子心理的另一重特点,来自于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能力。

我们都知道的是,和成年人相比,孩子的心智远未健全,因此也就不可能拥有同成年人一样的认识能力,这使得他们对孰是孰非的判断能力很差。因此,在他们的行为活动中,常常任性而为,凭借自己的喜好、善恶来作为做事的指导,因此也就在行为上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

正是因为这种双重性心理,才使得我们的家庭教育存在着极大的变数——假如家长能够对孩子教育得法,孩子这种独立活动的要求,就能够成为上进的动力,反过来,假如家长不能很好地引导孩子,或是对孩子放任自流,那么就很容易令孩子误入歧途。

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家长对孩子的管束与孩子的独立发展,在这里构成了强烈的冲突。

而这两者之所以构成冲突,又是因为孩子强烈的独立意识,与他们较弱的认知能力构成了冲突。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讲,孩子对于成长目标的认识是极为模糊的,他们既不知道自己必须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也不知道这种成长必须经历怎样的过程。而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能够适时适度地给予指点和帮助,那么将孩子强烈的进取心与这种正确的方向结合起来,无疑意味着更好、更快地成长。正是这样一个原因,才使得孩子天然地成为了被教育的对象,而无法胜任自我教育的主体这一职责。

因此,家长必须深入地介入到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活动中来,对于孩子在道德领域所出现的不良行为给予制止,这在客观上就必然地形成了对孩子的钳制行为。

家庭教育的目标,要求家长必须要承担教育主体的职责,但是这一职责对于孩子的自我发展是有压抑作用的,所以,家长与孩子构成了道德教育的两端。如果家长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得过于强势,那么孩子的行为就必然会遭到压制,相反,如果一味任孩子自由成长,又极可能会对其良好道德观的形成造成伤害。

这样一来,如何在孩子道德教育中把握分寸,完成角色的准确定位,就成为了我们的家长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5.道德榜样的力量

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而是让儿童学习良好道德行为,克服懒惰、轻率、不守纪律、颓废等不良行为。

——夸美纽斯

我们已经了解到建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到孩子的心理特点,更了解到在当下中国的教育中,道德教育所占的弱势地位。

然而,更令我们感到不安的是,有关家庭道德教育所必须遵守的法则,我们绝大多数的家长不仅少有遵循,甚至于做不到基本的了解。

所谓的道德法则,指的并非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遵循的道德标准,而是家长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必须要遵守的一些准则,这些法则中的任何一条,对于孩子建立良好的道德观,都有着莫大的帮助。

反过来,当我们的家长无法切实地履行这些法则的时候,便极有可能令孩子在道德层面出现偏差,至少会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遭遇麻烦。

道德法则的第一条,就在于我们的家长必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一个良好的道德榜样,其效果要远远好于其他任何一种教育方法。在过去的教育中,我们的家长常常为了孩子听不进教导而忧心忡忡,认为是在沟通上出现了问题。

其实,举凡在这个问题上陷入困境的家长,无一不犯了方法上的错误。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从观察中学习,而不是从说教中学习。就这一点来说,想要靠几句简单的说教就解决孩子在道德上出现的问题,无疑是天方夜谭。

对于我们的家长来说,这一点是绝对无法忽视的事实。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家长应当在行为上对自己做出规范。

毫无疑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几百年以来,人类接受价值观的启蒙教育,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通过榜样。而大凡那些在道德方面无可挑剔的伟人,其父辈往往也有着良好的道德行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正向我们昭示出作为家长的一种神圣责任。

反过来,如果一位家长在道德层面有所欠缺,那么他的孩子也极有可能缺乏道德;如果一位家长在生活中缺乏诚信,那么他的孩子便极有可能以同样的面目出现;如果一位家长刻意违反社会准则,那么他的孩子也必然是这些准则的践踏者;如果一位家长对自己的父母缺乏孝心,那么他必定会获得同样的下场;如果一位家长不讲公德,那么我们很难想象他的孩子会成为一位富于礼貌的绅士……

在我们的生活中,孩子对家长的观察是每时每刻的,他们只需要看看家长如何生活,如何和他人交往,如何谈论他们的朋友、同事、邻里,如何对外界事务做出反应,就足以在内心产生巨大的影响。当我们的孩子长大成人的时候,每当在生活中遭遇特殊的时刻时,都将回想起自己的父母,回想起那些从他们身上获得良好道德的事情。

然而,当我们提出这样的说法时,并非是要刻意淡化说教的作用。事实上,在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中,言传与身教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两者的关系上,给孩子讲道理应当成为身教的辅助手段。

语言教育的真正作用,以及那些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必须要在身教的前提下发挥,只有我们的家长能够运用那些道德与智慧真正地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约束时,这些手段才能够显示出它们的意义。

反过来,假如我们的家长无法以自己作为孩子的榜样,那么对孩子的任何说教都将是空洞无用的。

在家长们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时,将无法避及他们的目光。按照这样的情势,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家长言行不一时,假如家长自己无法实现对孩子的道德要求时,将会带给孩子怎样的冲击。

不难想象,在孩子的心目中,这样的行为将意味着虚伪,甚至于对他们的欺骗,如果这样的示范,成为了孩子们从家长处得来的道德示范,成为了他们纯洁心灵世界中唯一的道德来源时,也就意味着家庭道德教育将会难逃失败的最终结果。

6.德育为智育之先

当智育取代德育而存在的时候,就意味着人格的畸形发展,这样的人是危险的,这种危险不仅仅对他们个人的发展道路存在,更存在于整个社会之上。

——屠格涅夫

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是,在当下中国的教育中,智育的地位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教育的制度性缺陷。

在我们的教育制度中,由于考试制度的存在,使得小到我们的家庭,大到学校乃至社会,都不得不以学习成绩来作为教育的唯一导向。

然而,这种以学习成绩优劣与否来评判孩子好坏的教育模式,很容易让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却拥有良好道德观的孩子,随时随地产生这样一种想法:只有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其他方面差一些无所谓。

当这样的观念出现在孩子的脑海中时,无疑意味着一个危险的开端。

把学习成绩作为人的评判标准,其结果是极度片面的。对于一个人而言,学习成绩的好与坏,只标志着其人学习能力的高低,而在真正的社会生活中,学习能力只是竞争能力的一小部分而已。像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曾经提到的若干非智力因素,也同样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为社会所容纳,在社会上立足。

在上个世纪90代初,发生在美国衣阿华州的枪击事件,正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点的正确性。

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卢刚,从小便是一位学习成绩异常优异的学生,在严格的留学考试中,他更是在数百名佼佼者中脱颖而出,名列前茅,顺利考取由中国政府出资的公派生来到美国留学。

即便是在美国的大学中,其各门考试科目的成绩也都是A级,而他所获得的高分,甚至于已经打破了学校的记录。

正是这样一个成绩优异、智力超群,并且接受了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的学生,却在道德观念与性格上存在着巨大的缺陷,而恰恰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其在博士论文未能通过后,竟然以枪杀导师与同学的方式来发泄愤怒。

事实上,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中,类似于这样的“高分寡德”者大有人在,究其根源所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我们的教育中,德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在智育的羽翼之下,很难获得与其重要性相匹配的地位。

在我们过去的教育观念中,家长的主要任务,就是配合学校教育子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正学习方法,督促其更努力地学习。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我们的家长往往意识不到,孩子学习成绩的高低,不可能决定他的一生,而道德品质的优劣,才是孩子一生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当我们了解到这些之后,也就意味着我们找到了道德教育的第二条法则,这就是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一定要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

诚如俄国文学家屠格涅夫所言,当智育取代德育而存在的时候,就意味着人格的畸形发展,这样的人是危险的,这种危险不仅仅对他们个人的发展道路存在,更存在于整个社会之上。

这正是道德教育的真实目的所在,其态势已经不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