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经典常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态度来讽谏。淳于髡可为代表。楚人也好“隐”。屈原是楚人,而他的思想又受
齐国的影响,他爱用种种政治的譬喻,大约也不免沾点齐气。但是他不取滑稽的
态度,他是用一副悲剧面孔说话的。《诗大序》所谓“谲谏”,所谓“言之者无
罪,闻之者足以戒”,倒是合式的说明。至于像《招魂》里的铺张排比,也许是
纵横家的风气。

《离骚》各篇多用“兮”字足句,句逗以参差不齐为主。“兮”字足句,三
百篇中已经不少;句逗参差,也许是“南音”的发展。“南”本是南乐的名称;
三百篇中的二《南》,本该与《风》《雅》《颂》分立为四。二《南》是楚诗,
乐调虽已不能知道,但和《风》、《雅》《颂》必有异处。从二《南》到《离骚
》到现只能看出句逗由短而长,由齐而畸的一个趋势;这中间变迁轨迹,我们还
能找到一些,总之,决不是突如其来的。这句逗的发展,大概多少有音乐的影响。
从《汉书。王褒传》可以知道楚辞的诵读是有特别的调子的(09),这正是音乐
的影响。屈原诸作奠定了这种体制,模拟的日见其多。就中最出色的是宋玉,他
作了《九辩》。宋玉传说是屈原的弟子;《九辩》的题材和体制都模拟《离骚》
和《九章》,算是代屈原说话,不过没有屈原那样激切罢了。宋玉自己可也加上
一些新思想;他是第一个描写“悲秋”的人。还有个景差,据说是《大招》的作
者;《大招》是模拟《招魂》的。

到了汉代,模拟《离骚》的更多,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都走着宋玉的
路。大概武帝时候最盛,以后就渐渐的差了。汉人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为
“楚辞”。刘向将这些东西编辑起来,成为《楚辞》一书。东汉王逸给作注,并
加进自己的的拟作,叫作《楚辞章句》。北宋洪兴祖又作《楚辞补注》。《章句
》和《补注》合为《楚辞》标准的注本。但汉人又称《离骚》等为“赋”。《史
记。屈原传》说他“作《怀沙》之赋”;《怀沙》是《九章》之一,本无“赋”
名。《传》尾又说:“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赋见称。”《汉书。艺
文志。诗赋略》列“屈原赋二十五篇”,就是《离骚》等。大概“辞”是后来的
名字,专指屈、宋一类作品;赋虽从辞出,却是先起的名字,在未采用“辞”的
名字以前,本包括“辞”而言。所以浑言称“赋”,称“辞赋”,分言称“辞”
和“赋”。后世引述屈、宋诸家,只通称“楚辞”,没有单称“辞”的。但却有
称“骚”、“骚体”、“骚赋”的,这自然是“离骚”的影响。荀子的《赋篇》
最早称“赋”。篇中分咏“礼”、“知”、“云”、“蚕”、“箴”(针)五件
事物,像是迷语,其中颇有讽世的话,可以说是“隐”的支流余裔。荀子久居齐
国的稷下,又在楚国作过县令,死在那里。他的好“隐”,也是自然的。《赋篇
》总题分咏,自然和后来的赋不同,但是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却开了后来赋家
的风气。荀赋和屈辞原来似乎各是各的;这两体的合一,也许是在贾谊手里。贾
谊是荀卿的再传弟子,他的境遇却近于屈原,又久居屈原的故乡;很可能,他模
拟屈原的体制,却袭用了荀卿的“赋”的名字。这种赋日渐发展,屈原诸作也便
被称为“赋”:“辞”的名字许是后来因为拟作多了,才分化出来,作为此体的
专称的。辞本是“辩解的言语”的意思,用来称屈、宋诸家所作,倒也并无不合
之处。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杂赋”十二家是总集,可以不论。
屈原以下二十家,是言情之作。陆贾以下二十一家,已佚,大概近于纵横家言。
就中“陆贾赋三篇”。在贾谊之先;但作品既不可见,是他自题为赋,还是后人
追题,不能知道,只好存疑了。荀卿以下二十五家,大概是叙物明理之作。这三
类里,贾谊以后各家,多少免不了屈原的影响,但已渐有散文化的趋势;第一类
中的司马相如便是创始的人。——托为屈原作的《卜居》、《渔父》,通篇散文
化,只有几处用韵,似乎是《庄子》和荀赋的混合体制,又当别论。——散文化
更容易铺张些。“赋”本是“铺”的意思,铺张倒是本来面目。可是铺张的作用
原在讽谏;这时候却为铺张而铺张,所谓“劝百而讽一”(10)。当时汉武帝好
辞赋,作者极众,争相竞胜,所以致此。扬雄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
丽以淫。”(11):“诗人之赋”便是前者,“辞人之赋”便是后者。甚至有恢
谐嫚戏,毫无主旨的。难怪辞赋家会被人鄙视为倡优了。

东汉以来,班固作《两都赋》,“极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12)
;张衡仿他作《二京赋》。晋左思又仿作《三都赋》。这种赋铺叙历史地理,近
于后世的类书;是陆贾、荀卿两派的混合,是散文的更进一步。这和屈、贾言情
之作,却迥不相同了。此后赋体渐渐缩短,字句却整炼起来。那时期一般诗文都
趋向排偶化,赋先是领着走,后来是跟着走,作赋专重写景述情,务求精巧,不
再用来讽谏。这种赋发展到齐、梁、唐初为极盛,称为“俳体”的赋(13)。
“俳”是游戏的意思,对讽谏而言;其实这种作品倒也并非滑稽嫚戏之作。唐代
古文运动起来,宋代加以发挥光大,诗文不再重排偶而趋向散文化,赋体也变了。
像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虽然有韵而全篇散行,排偶
极少,比《卜居》、《渔父》更其散文的。这称为“文体”的赋(14)。唐、宋
两代,以诗赋取士,规定程式。那种赋定为八韵,调平仄,讲对仗;制题新巧,
限韵险难。这只是一种技艺罢了。这称为“律赋”。对“律赋”而言,“排体”
和“文体”的赋都是“古赋”;这“古赋”的名字和“古文”的名字差不多,真
正的“古”如屈、宋的辞,汉人的赋,倒是不包括在内的。赋似首是我国特有的
体制;虽然有韵,而就它全部的发展看,却与文近些。不算是诗。

注释:(01)《楚辞。渔父》。

(02)《史记。屈原传》。

(03)王逸《离骚经序》,班固《离骚赞序》。

(04)刘熙载《艺概》中《赋概》。

(05)同(02)。

(06)王逸《楚辞章句序》。

(07)《朱子语类》一四○。

(08)《文心雕龙。谐隐篇》。

(09)《汉书。王褒传》:“宣帝时……徵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
读。”

(10)《汉书。司马相如传赞》引扬雄语。

(11)《法言。吾子篇》。

(12)《两都赋序》。

(13)(14)“俳体”、“文体”的名称,是元祝尧《古赋辩体》。《参考
资料》游国恩《读骚论微初集》。

诗第十二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教李延年作协律都尉,
负责整理那些歌辞和谱子,以备传习唱奏。当时乐府里养着各地的乐工好几百人,
大约便是演奏这些乐歌的。歌谣采来以后,他们先审查一下。没有谱子的,便给
制谱,有谱子的,也得看看合式不合式,不合式的地方,便给改动一些。这就是
“协律”的工作。歌谣的“本辞”合乐时,有的保存原来的样子,有的删节,有
的加进些复沓的甚至不相干的章句。“协律”以乐为主,只要合调,歌辞通不通,
他们是不大在乎的。他们有时还在歌辞时夹进些泛声:“辞”写大字,“声”写
小字。但流传久了,声辞混杂起来,后世便不容易看懂了。这种种乐歌,后来称
为“乐府诗”,简称就叫“乐府”。北宋太原郭茂倩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合乐的
和不合乐的歌谣,以及模拟之作,成为一书,题作《乐府诗集》;他所谓《乐府
诗》,范围是很广的。就中汉乐府,沈约《宋书。乐志》特称为“古辞。”

汉乐府的声调和当时称为“雅乐”的三百篇不同,所采取的是新调子。这种
新调子有两种:“楚声”和“新声”。屈原的辞可为楚声的代表。汉高祖是楚人,
喜欢楚声,楚声比雅乐好听。一般人不用说也是喜欢楚声。楚声便成了风气。武
帝时乐府所采的歌谣,楚以外虽然还有代、赵、秦各地的,但声调也许差不很多。
那时却又输入了新声;新声出于西域或北狄的军歌。李延年多采取这种调子唱奏
歌谣,从此大行,楚声便让压下去了。楚声名调比较雅乐参差得多,新声的更比
楚声参差得多。可是楚声里也有整齐的五言,楚调曲里各篇更全然如此,像著名
的《白头吟》、《梁甫吟》、《怨歌行》都是的(01)这就是五言诗的源头。

汉乐府以叙事为主。所叙的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历史及游仙的故事也占一
部分。此外便是男女相思和离别之作,格言式的教训,人生的慨叹等等。这些都
是一般人所喜欢的题材。用一般人所喜欢的调子,歌咏一般人所喜欢的题材,自
然可以风靡一世。哀帝即位,却以为这些都是不正经的乐歌,他废了乐府,裁了
多一半乐工——共四百四十一人,——大概都是唱奏各地乐歌的。当时颇想恢复
雅乐,但没有懂得,只好罢了。不过一般人还是爱好那些乐歌。这风气直到汉末
不变。东汉时候,这些乐歌已经普遍化,文人仿作的渐多;就中也有仿作整齐的
五言的,像班固《咏史》。但这种五言的拟作极少;而班固那一首也未成熟,钟
嵘在《诗品序》里评为“质木无文”,是不错的。直到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
炼一路,试验这五言体的便多起来,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录的《古诗十九
首》。

旧传最早的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和苏武、李陵诗;说“十九首”里有
七首是枚乘作,和苏、李诗都出现于汉武帝时代。但据近来的研究,这十九首古
诗实在都是汉末的作品;苏、李诗虽题了苏、李的名字,却不合于他们的事迹,
从风格上看,大约也和“十九首”出现在差不多的时候,这十九首古诗并非一人
之作,也非一时之作,但都模拟言情的乐府。歌咏的多是相思离别,以及人生无
常、当及时行乐的意思;也有对于邪臣当道、贤人放逐、朋友富贵相忘、知音难
得等事的慨叹。这些都算是普遍的题材;但后一类是所谓“失志”之作,自然兼
受了《楚辞》的影响。钟嵘评古诗,“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因为所咏的几乎是
人人心中所要说的,却不是人人口中、笔下所能说的,而能够那样平平说出,曲
曲说出,所以是好。“十九首”只像对朋友说家常话,并在不字面上用工夫,而
自然达意,委婉尽情,合于所谓“温柔敦厚”的诗教(02)。到唐为止,这是五
言诗的标准。

汉献帝建安年间(西元一九六——二一九),文学极盛,曹操和他的儿子曹
丕、曹植兄弟是文坛的主持人;而曹植个大诗家。这时乐府声调已多失传,他们
却用乐府旧题,改作新记号,曹丕、曹植兄弟尤其努力在五言体上。他们一班人
也作独立的五言诗。叙游宴,述恩荣,开后来应酬一派。但只求明白诚恳,还是
歌谣本色。就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