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纪晓岚随机应变方圆之道-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着糠菜半年粮的日子。这萝卜救活了多少人的性命,实在难以计数,臣不敢不称之为宝物呀!家乡虽有金丝小枣但栽种甚少,不足以向宫中进贡。万岁爷是圣明君主,要官员进献家乡方物,在于察考风俗民情。为臣若敬献他物,均不能反映家乡风情。这家乡的萝卜,才是真正方物,若不献进宫来,臣倒真的犯了欺君之罪。万岁爷,为臣侍奉圣上,尽心尽力,唯独为了家乡百姓,几番冒死请求,若不是家乡贫穷,为臣纵然是死也不敢做出有损朝规的事体。万岁爷明鉴,为臣有罪,只求速死!”乾隆听他说得言真意切,情调可悯,纪晓岚所奏不假,于是下令免去纪晓岚的罪过。
    乾隆皇上寿辰过后,由内廷选定各处方物,凡是受到皇上嘉许的,都被定为宫廷御品,此后每年,都要按礼节进献,像深州的蜜桃、饶阳的挂面、高阳的白菜,均在此例,这些一方物产,虽然此次出了名,但成为例贡之后,百姓的灾难也就来了。不管年景如何,都要按规矩要求,贡献朝廷。像深州的蜜桃,往往种桃子的农民和当地的官员,都没有机会尝上一个。这时人们都称赞纪晓岚有胆有识,虽因献进了又苦又辣,不受皇上称赞的小萝卜,担了一场惊慌,但也因此而免于进贡。纪家是献县的富户,良田千顷,受益最多的当然是纪家及其他几家大户,但当地的百姓也跟着免去了一层盘剥。

方圆实战:留名于百姓心中

    纪晓岚一生同情弱者和穷者,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赢得了百姓的口碑。他的帮助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因为强弱对立,帮助弱者,必要打破平衡,引起强者嫉恨。纪晓岚本着尽其所能、不引火烧身的原则帮助弱者。
    有一则广为流传的故事讲纪晓岚为穷苦人家写春联的事情:
    春节来临,人们习惯贴春联,一些地位和身分较高的人,打发人到纪府来,求纪晓岚捉刀,撰成新桃,以换旧符。一开始纪晓岚欣然答应,立刻挥笔而就,将写好的春联交来人带回,不料求写春联的太多,竟有人拿求到的春联炫耀乡里,让纪晓岚知道了,非常生气,一气之下,不再答应任何人的请求。
    这天纪晓岚由书童陪着路经村南头张铁匠的门口,看铁匠的三间低矮的土坯房,周围没有院墙,孤零零地矗立在萧瑟的寒风里,实在显得冷落。两扇黑乎乎的木板门,还没贴上桃符,没有一点儿过年节的气氛。张铁匠是个憨直的人,勤恳耐劳很受村里人的称赞,由于他家很穷,30多岁了,还是光棍一根,他到纪府帮工时,很卖力气。每次见到纪晓岚,都是毕恭毕敬地喊着“纪爷。”
    纪晓岚心中生出一股怜悯之情,让书童去敲张铁匠的房门。
    张铁匠戴一顶狗皮帽子,穿一件补丁摞补丁仍然露着些棉絮的破棉袄,两手插在袖筒里,从乌洞洞的小门里,瑟缩着钻了出来。一看眼前站着纪晓岚,一时成了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赶忙施礼,“请问解元爷有什么吩咐?”纪晓岚说:“家家都过新年,你怎么连桃符都没贴?”张铁匠憨厚地咧嘴笑笑,不好意思地说:“人家过年,一家大小热热闹闹的。我一条光棍,这年有啥好过的。”“你跟我到府上来一趟,我给你写副春联,你拿回来贴上。好日子全在人过,你干活不惜力,会有好日子过的!”纪晓岚说。“那敢情好,那敢情好!”张铁匠咧嘴笑着。
    纪晓岚回到书房,挥笔写成一副对联,交给了张铁匠,铁匠拿着对联,上上下下看不够,激动地说着:“谢谢解元爷。”
    “不必不必,你回去贴上吧!”纪晓岚吩咐。
    铁匠转身要走,却犹犹豫豫地回过头来,结结巴巴地说:“解、解元爷,我、小的、小的不识字呀!”
    从他那认真的样子看,纪晓岚以为铁匠识字,看懂了其中的意思,没想到张铁匠原是个目不识丁的庄稼汉,自己笑了出来,随即说道:“无妨无妨,我念给你听听。”纪晓岚用指头指着春联上的字,一字一顿地念道:“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张铁匠眨巴眨巴眼睛,嘴唇蠕动几下,好像是体会出其中的意味,嘴一咧,憨厚地笑了:“敢情解元爷写的这词,是专写俺的,正对俺的劲,解元爷,这个词俺喜欢。”
    张铁匠回到家里,立刻将春联贴在了门上,过往行人看过,莫不哑然失笑,过节期间,这里时兴拜年,外村的客人们,很快将这件事传得很远,周围几十里的村庄,几乎无人不晓,张铁匠贴了纪晓岚送的对联,好像年轻了十岁,站在乡亲们面前,大家也对他另眼相看,刚出正月,居然有人来给铁匠提亲。时隔不久,铁匠就把媳妇娶了回来。一时传为美谈,都说是这副春联给铁匠抬来了媳妇。
    可是,谁也没想到,纪晓岚那天写的另一副春联,居然惹出了一场官司,差点儿招致灾祸,给亲友们带来一场虚惊。
    那天,张铁匠刚刚离去,纪家的仆人兰桂进来通报,说他的表哥刘铜,想求解元爷的一副春联,这会儿,正等候在门房里。
    刘铜家的日子也很穷,兄弟三人,一对半光棍,经常挨人家的白眼。这次刘铜来找兰桂,求纪晓岚写副春联,心想准能壮起门面,少受一些窝囊气,这贴上纪解元的对联,也是刘家家史上的光彩事儿,可以辈辈传说下去。
    纪晓岚认识刘铜,少年时曾在一起玩耍过,年龄大些了,由于家庭地位悬殊,纪晓岚作为贵公子,又要读书进取,就很少再与刘铜等穷孩子在一起,尤其是结婚以后,奔赴宦途更是辛劳忙碌,更没有时间接近那些贫穷的童伴。
    今天,刘铜来的正是时候,纪晓岚题写春联的兴致正浓,欣然答应,并让兰桂领刘铜进了书房。问问刘铜一家人的生计情形,想出一副对联来,未曾提笔,嘴角上已露出笑意,挥笔写出上联:“惊天动地门户,”将上联念出口来,兰桂、刘铜都吃一惊:这口气太大了,刘家贫苦小户,哪担得起这样夸奖?刘铜的脸红得像猪肝,想说什么,又不敢开口,站在一旁发起呆来。
    纪晓岚看得清楚,也不去搭理,伏案写成下联,又为他二人念道:“数一数二人家!”这下可好,刘铜听后脖子都红了,怯生生地说道:“解元爷,过、过奖啊,这样的好词语,小可,小可担不起呀!”“担得起,担得起,只有你家,才配贴这副门联。”说着话,纪晓岚手不停挥,已又写出了横批,四个字是:“先斩后奏。”这回纪晓岚不念了,只是对刘铜说道:
    “你回家贴上这副门联,你们刘家,就会在十里八乡出名的,以后的日子,就红火起来啦!”刘铜受宠若惊,连连叩谢,回到家中,三条光棍一齐动手,小心翼翼地贴好,那股子高兴劲,真胜似哥们一同娶上了媳妇。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按当地的风俗是起五更拜年,辈份小的要去辈份大的亲族人家给长辈叩头贺年。天还没亮,人们经过刘铜家门,看这光棍之家破天荒地第一次在门口吊上了大大的红灯笼,灯火映照着鲜红的春联。借着灯光看上面的字句,人们无不目瞪口呆,几乎所有的乡邻都弄不明白这对联出自谁手,是何意图?
    天亮后,刘铜家门口围了许多人,大家听说春联是纪解元写的,谁也不敢妄加评论,只好连声称赞。几天过去,这副联的事,同张铁匠那副一样,传遍了周围的大小村庄,还有不少人竟然不信,特意跑到崔尔庄来,看这副门联。
    话传到景城的姜家,姜家起初也是不相信纪晓岚会写这样的春联,直到派人看了墨迹,果然是纪晓岚的亲笔,姜家这时真是喜出望外,要投状控告纪晓岚题联犯上,请官府将纪家满门抄斩。原来事出有因。景城的姜姓,也是这方的大姓之一,因一处田产与纪家结下了世代冤仇。在景城的北面,有纪家的祖坟。坟地旁边,有一条隆起的坡冈,风水先生说,这便是纪家的龙脉。正好这条坡冈,是那姜家的田地,姜姓请风水先生看后,按着风水先生的计策,在坡冈上建起了一座真武庙,要压断纪氏的龙脉。明末战乱,献县遭受兵燹,纪家一族就被杀了几十口,纪姓认为灾难的源起,就是姜家盖了真武庙,恨不得与之拼杀一场,把姜家杀个干净,后见姜家也被杀多口,家族败落,便按住了火气,没有发生械斗。真武庙年久失修,后来倒塌了,纪家也渐渐兴旺起来,出高价购买了姜家看好的这块地,姜家怀恨,姜、纪两家反目成仇,便不断寻机报复。姜姓见这次有机可乘,便将状子投到县衙,知县见这事非同小可,不敢轻易决断,连夜呈报知府。知府见案子发生在纪晓岚身上,同时纪家几代为官,事关重大,不敢造次行事,便传纪晓岚到府衙内堂,审问案中情由。
    纪晓岚到了堂上,镇定自若,侃侃而谈,向知府回道:“老师祖明察,学生所题门联,本无亵渎之意。姜姓与纪姓有世仇,因而姜家拨弄是非,诬陷学生,祈请老师祖明断。”“既无亵渎之意,为何这般出言耸听?”知府大人问道。“老师祖有所不知,学生题联说的是刘氏兄弟三人的职业。”纪晓岚说。
    “这就新鲜了,刘氏三条汉子,都是乡里的小民,哪像你联中所写,有如此大的权势?”知府问道。“刘氏兄弟三人,长曰刘铜,次曰刘铁,再次曰刘锡,刘铜是个卖爆竹的,爆竹声响剧烈,说是‘惊天动地门户’不谓不可。老二刘铁,常到集上当经纪,专管籴米粜粮过斗一事,说他数一数二人家,也未尝不妥,刘锡最小,是个卖烧鸡的,买来活鸡,先杀掉,再做其他活计,小生说他‘先斩后奏(做)’,也不过分啊。”纪晓岚说。知府听完,忍不住在堂上暗笑,心中想到你纪晓岚真是狡猾透顶,至于如何处理此事,也不敢妄作主张,只好往上推,但却说道:“大胆纪晓岚,舞文弄墨,口出狂言,授人以柄。如今此案已奏闻圣上,究竟如何发落,要听从圣裁,你且委屈几日,听候发落。”
    案情果真奏到了朝廷,乾隆皇帝还算是位圣明的君主,看过官府的奏状和刘统勋代纪晓岚呈送的陈词,不由得笑起来,认为这文字游戏,开得大了些,加上刘统勋的恳请,不但没有发怒,反倒很喜欢这副巧联,于是传下旨意,赦免纪晓岚罪过。一场虚惊到此而止。
    经过这场风波,纪晓岚虽然谨慎了许多,但遇到穷人需要帮忙的时候,他总是毫不犹豫地给予支持,所以纪晓岚在穷人心目中始终是个胸怀宽广,眼睛不势利的好官。
    乾嘉时期,社会“风气日薄,人情日巧,其倾轧攻取之术,两机激薄,变幻万端,吊诡出奇,不留余地。……一切世事心计,皆出古人上。”
    清朝文学家方庖蹲过中央级的监狱,并且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狱中杂记》。他写道:康熙五十一年三月(1715年),我在刑部监狱,每天都看见三四个犯人死掉从墙洞里拉出去。一块坐牢的洪洞县的杜县令说,这是病死的。现在天时正,死的还算少,往年多的时候每天死十数人。我问:北京市有市级的监狱,有五城御史司坊(监察部系统),为什么刑部的囚犯还这么多?杜县令回答说:刑部的那些喜欢折腾事的司局长们,下边的办事人员、狱官、禁卒,都获利于囚犯之多,只要有点关联便想方设法给弄到这里来。一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