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怀念老舍-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也有伤心的时候。下了一场大暴雨,邻家的墙倒了下来,菊秧被砸死一百多棵。老舍一连几天都心里难过。

  所以,老舍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老舍的写作间兼卧室是北屋的西耳房。在这里,老舍一共创作了二十四部戏剧、两部小说和大量的曲艺作品以及散文、杂文、诗歌。他被誉为文艺界的劳动模范。在书桌的上方悬挂着一幅奖状,是由北京市市长彭真和副市长张友渔、吴晗共同签署颁发的,为奖励老舍创作了优秀话剧《龙须沟》而授予他“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老舍的另一个光荣称号是“语言大师”。他创作的三幕话剧《茶馆》,由于语言艺术的炉火纯青而被当作社会主义话剧艺术的代表作。《茶馆》后来成为第一出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话剧,它的演出轰动了西欧、日本、香港、新加坡和加拿大,国内外观众对老舍语言一致给了极高的评价。

  在老舍的客厅里,既可以遇见国家领导人、著名作家、演员、画家,甚至外国的大主教,也可以遇见送煤的工人、送牛奶的青年、街道上的大嫂、警察、瓦匠、花匠、少先队员、中学生、大学生、教师、编辑、记者、卖画的、护士、拳师、战士……当这些朋友来访的时候,老舍给他们泡香片,请他们看花、看猫、赏画、看他收藏的名伶画扇,有时朗诵一段刚写的作品请他们提意见。欢乐的笑声常常充满了整个小院子。这是一个让人人都感到亲切和愉快的家。

  老舍一直在这里住到1966年8月24日突然离开人世为止。18年之后,丹柿百花小院被政府确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一块白大理石放在院中,上刻着几个大字:“老舍故居”。各色各样的人,像老舍先生活着的时候一样,川流不息地来到这里,他们渴望了解老舍先生的一切。这里,又成了一个“有笑有泪”的地方。

  参考资料:一、老舍夫人、舒乙:记老舍的诞生地,原载《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1期。

  二、舒乙:《谈老舍著作和北京城》,原载《文史哲》1982年第4期。

  三、李犁耘:《老舍在北京的足迹》,燕山出版社,1986年。

  四、舒乙:《老舍》,人民出版社,列入《祖国丛书》,1986年。

  五、老舍:《我的几个房东》,原载《西风》,1937年第4期。

  六、老舍:《八方风雨》,连载于《新民报》1946年4月4日至5月16日。

  七、舒乙:《老舍早年年谱》,载《老舍的关坎和爱好》一书,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年。

  (原载《梦和泪》舒乙著)

  舒乙:是老舍让英国遗产刻上中文

  李冰/文

  舒乙(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舒乙眼中的父亲老舍: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穷人;他有10年在国外生活;他生于1899年,去世于1966年。

  11月25日,中国著名作家老舍上个世纪20年代在伦敦的一处住所被镶上“名人故居”蓝牌,这是英国首次将“文化遗产”授与中国人名下。12月3日,前往伦敦出席揭牌仪式的舒乙先生回京,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三十多年后,他又为我们争了光

  和舒乙并不陌生,甚至算是熟悉的,每次接触却都是以他不同的身份:中国现代文学馆纪念巴金百岁诞辰,打电话采访他,他是馆长舒乙;孙犁先生图片展,为展览写序的是作家舒乙;老舍先生诞辰纪念日,上门请他聊两句,他是老舍的儿子舒乙。

  而许多时候这些身份又都是不可分割的,比如11月25日他应邀到伦敦出席为老舍先生举行的“英国遗产”挂牌仪式,我们很难说清他是以儿子的私人身份还是文学馆馆长的官方身份前往。(。wrbook。)

  每次采访或闲聊,总会被打断,不是来电就是来人,每次舒乙都会用他干脆利索的声音客气地说:对不起,稍等一下。他总是坐在馆长室那张可以用巨大来形容的书桌旁忙着处理各项事情。包括这次的采访,一会儿是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来“取经”,一会儿是他的博士生弟子傅光明来请教论文。谈到他是否遗憾没能像父亲一样写出更多好作品时,他说,“我的时间太有限了,尽管周六周日都挤出来写作,写长篇小说还是不太现实,可即使这样,我一年下来也写几十篇散文。”舒乙的文笔非常像父亲,清水芙蓉般不事雕琢。

  对父亲,他是满含着爱的,尽管当年父亲往往沉浸在创作构思中很少与他们交谈。他说,“我崇拜他!我与姐姐常被他的勤劳所感动。”当我问,“回忆起父亲,你最常想起的是与他相处的哪一幕?”坐在沙发上讲得兴致正浓的他一下沉默了,良久,他摇摇头,仍是沉默。然后他说,“太多了,太多的场景都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1966年8月24日,那个受尽了侮辱的人在太平湖边独坐一整天,然后未向亲人道一句告别就走向了湖水深处。

  “太可惜了!他走得太可惜了!”作为老舍惟一的儿子,舒乙每次都怅然叹息。除了自抚伤痛,更多时候他是历史的见证者,“他走了快38年了,又为我们争光,让英国七百多块文化遗产牌中第一次出现了中文!”他又是欣慰的,为父亲,更是为中国。

  ■挂牌缘起——“六年前我到伦敦提议的”

  记者:首先向您表示祝贺,老舍先生去世近四十年后,早年在英国的居住所被挂上“英国遗产”的牌子。

  舒乙:谢谢。这不是谁个人的骄傲与荣誉,而是全体中国人的光荣,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骄傲。

  记者:这次挂牌的来龙去脉是怎么样的?

  舒乙:说来话长,早在六年前,由陈道明、梁冠华等人主演的电视剧《二马》在伦敦拍外景,我和谢添被邀请当顾问同行,时间只有一个星期。正是那几天我开始走访老舍当年在伦敦居住过的地方,一共有四处,我找到了三处,另一处当年被炸毁了。

  同时我看到伦敦城中有许多房子都挂着圆形的蓝牌,标着“英国遗产”字样,上面写的除了人名和身份外,另一行写的是这个人的所属国家及在此居住的年份,从中看出有少数人并非英国人。当我看到“甘地”的名字时很受震惊,感到英国人真的很包容。

  于是我就向中国驻英大使馆和一些英国学者提议,能否为老舍先生当年的居住所挂牌。

  记者:很复杂吗?怎么用了长达六年时间呢,11月25日刚好是巴金的诞辰之日,是巧合还是有意?

  舒乙:我的提议得到了中国驻英大使馆文化处的积极支持,另外在英国的大英图书馆中文部主任吴芳思及陈小滢等五位学者为老舍的挂牌做了大量配合工作。

  之所以这么多年才定下来,主要是负责授牌的英国遗产委员会要经过严格的取证,取证对象包括中国作协、文化部、外交部等多家官方单位。其实早在三年前,英国就从二十个候选人中批准了老舍的授牌资格,他是二十人中惟一获批的人。

  本来英国有商家想对此事进行商业运作,比如将挂牌仪式与话剧《茶馆》在伦敦上演同时进行等,我不同意这种炒作。至于挂牌日期与巴金诞辰为一天纯属巧合。

  ■挂牌原因——“在伦敦老舍开始文学创作”

  记者:这个蓝牌意味着什么?具有什么资格的人才能挂蓝牌?

  舒乙:在英国共有750块这样的蓝牌,是由英国文物遗产委员会下设的蓝牌委员会具体审核认定的,绝大部分都在伦敦。

  在英国,故居能够镶挂蓝牌的文化名人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是一个领域内多数成员所公认的杰出人物;为人类福祉作出过重要和积极的贡献;具有一定知名度;诞辰超过100年而且已经过世。

  记者:曾生活在英国的中国名人不少,为什么老舍先生成了首位获得此资格的人呢?

  舒乙:我想除了他对人类文学所作的贡献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文学创作生涯是从英国开始的。他1924年应邀赴伦敦讲学至1929年,期间先后在伦敦租住过4个地方。其中,他在伦敦靠近诺丁山的荷兰公园圣詹姆斯花园31号这处寓所居住的时间最长,达3年之久。正是在那儿他开始了他的文学之路,他主要从事四件事,一是教书,二是读书,三是写作,四是帮助同住的克莱门特。艾支顿先生翻译《金瓶梅》。

  记者:老舍哪些作品是在伦敦完成的?

  舒乙:他完成了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以及小说《二马》的一部分。这些作品被视为老舍文学生涯的开端。他帮语言学家完成《金瓶梅》的译本也花了不少心血,那本三卷本的英文版本译名为《金莲记》,现在还是英国研究《金瓶梅》的权威版本,在精美的书的扉页上译者有句话是“此书献给我的朋友C。C。SHU(舒庆春)先生。

  记者:当年租金是多少?

  舒乙:这好像不易考证了,只知道当时老舍与克莱门特夫妇合租这套房,老舍出饭钱,对方出房钱。在伦敦上演同时进行等■挂牌纪念——“妈妈手书老舍二字,蓝牌上首次有中文”

  记者:他住过四个地方,如今尚存三所,这些房子保存怎样?

  舒乙:房子都保存很好,有人作为生活居所在使用着。挂牌的这所是一座连地下室共四层的楼房,老舍与人合租的是二层。

  记者:如今居住者同意在自己的房子上挂不认识的人尤其还是外国人的牌子吗?

  舒乙:英国是个非常保护私有财产的国家。比如这种挂牌行为,如果房主不同意,那么政府是无权干涉的。现在住在这所房中的主人是一对叫瑞成的英国中年夫妇,他们虽然对老舍并不了解,但很热情地支持这件事,还慷慨地把房子借出来办庆祝酒会。据说这次为老舍挂牌已使这套房有了15%的升值。

  记者:为老舍先生挂的这块牌子与以往的英国文化遗产牌有什么不同吗?

  舒乙:有很大不同。这次为老舍挂的牌子上姓名处除了LAOSHE的拼音外,还有两个中文大字“老舍”,这两个字是我妈妈胡絜青生前亲笔写下的。

  ■伦敦之于老舍——“没有伦敦就没有作家老舍”

  记者:我看到您写的《在伦敦“老舍故居”挂牌仪式上的讲话稿》中,说“老舍先生是怀念伦敦和东方学院的”,比较于他生活过的济南、北京,当年他对伦敦是什么样的情感?

  舒乙:老舍曾写过不少随笔散文记述他当年的英国生活,我觉得在过去的时代他不是特别喜欢英国人,认为他们傲慢且保守,他曾在文中说过,“我简直没写出几个像样的英国人”。但事实上他又非常怀念在当年的东方学院任教的日子,尤其是那个宁静美丽的公园、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都是他的最爱。我到英国曾特意依照《二马》中的情节走访过不少地方,包括宁恩丞写的《老舍在英国》一文中他们看夕阳的里士满,果然都是实名实景,都那么真实地存在着,确实非常美。老舍在怀念伦敦生涯时曾深情地说过一句话,“唉,希望多咱有机会再到伦敦去,再在图书馆里写上两本小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