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陵新传-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等高级将领,迎向前去,向慰问队队长、新任国民政府卫生勤务部长金诵盘握手问候。

欢迎队伍中,有不少黄埔学生,他们见老师来了,纷纷争着和金诵盘握手言笑。

朱总司令半开玩笑地提醒大家:“黄埔的校风都到哪里去了?恩来是怎么对你们说的,全忘记了?”

军官们顿时散开了,肩并肩排成了一排,依次出列,向金诵盘致礼报告。“学生左权,八路军副总参谋长!”

“学生林彪,115师师长!”

“学生陈赓,386旅旅长!”

“学生许光达,抗日军政大学教育长!”

金诵盘面对着这些充溢着英雄气概的黄埔毕业生,激动得无法自制,眼圈都红了。这时,周恩来安排完了接待慰问团的事项后,也赶了来,与金诵盘紧紧拥抱在一起,所有的感慨,皆在不言之中了。

金诵盘是孙中山先生当年创办黄埔军校时的重要助手,因对官场的厌怠,脱离政界多年,潜心从医。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碍于盟兄蒋介石的情面,重新出任国民政府的卫生勤务部长,决心为抗日竭诚尽力。当金诵盘偕家人离开上海,抵达陪都重庆的当天晚上,蒋介石设宴为他接风。

饭后,蒋介石便开腔道:“诵盘,我们是兄弟,所以,别人办不好的事情,唯有请你出马。”

金诵盘笑笑说:“反正介兄的脾气我是知道的,你的饭可不好吃呵!”

蒋介石瞅他一眼,也随之笑了起来:“我想让你出趟公差去延安,慰问八路军的伤病员。。”

原来,国际救援组织将救援物资运到重庆,为了表示姿态,蒋介石决定派金诵盘去给八路军送慰问品。

正式欢迎仪式开始,朱德致欢迎词,金诵盘的答辞,是他离开重庆时,由陈布雷起草,蒋介石圈阅认可的。

在随意的交谈中,金诵盘悄悄对周恩来说:“我这次来延安,很想见见毛泽东先生,你能替我安排吗?”

“我已安排好了,毛泽东先生要请你吃饭。”

金诵盘感动得只知连连道谢。一直想见毛泽东的愿望实现了!可一旦见了,却不知说什么好。毛泽东亲自打开了一瓶汾酒,先给客人斟满了一杯,又给周恩来和他自己各倒了一杯。他举杯起立祝酒道:“为国共合作,为早日赶走日本帝国主义,也为金先生的身体健康,干杯!”

金诵盘举起酒杯,恭恭敬敬地说道:“毛先生,能够认识你,真是三生有幸,我敬你一杯酒,祝你万事如意,永远顺利!”三人碰杯之际,周恩来说:“诵盘兄,你祝毛先生永远顺利,让蒋介石晓得他可要不高兴了。”“恩来兄,你是了解我的,我虽然与蒋介石相识多年,私交甚好,但是在他搞分裂,与共产党为敌的时候,我辞官不干,在南京、上海又做起挂牌医生,如今国共合作,联合抗日,我才重入军界。因为我心里始终装着一杆秤,就是孙中山先生的教诲,和他亲自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金先生作为国民党的元老,能够如此清醒明智,真是令人敬佩,这也正说明国共合作是深得人心的。”毛泽东边说边请金诵盘举筷。

周恩来说道:“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呵!”

金诵盘颔首表示赞成,他想想又说:“我总是在想如果国共两党能够团结得像亲兄弟,那么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毛泽东说:“这要靠大家的努力。”

饭后,金诵盘提议道:“毛先生,我们三人合个影好吗?”

“好呵!”毛泽东爽快地答应了。

结束了延安的慰问之行,金诵盘率团回到重庆。一下飞机,他就感到气氛不对,在机场迎接他的,既没有国民政府的代表,也没有一个新闻记者,只有自己的部下。卫生勤务部次长告诉金诵盘:“侍从室来电,要金将军一下飞机就去德安里见委员长。”蒋介石见了金便沉思着说:“我们俩情同手足,所以有话还是挑明了讲好。你现在是党国的重臣,不是普通的挂牌医生,你的一言一行要谨慎小心,千万不可感情用事。”

“你对我的延安之行意见很大,对吗?”金诵盘也毫不回避地问道。

“我让你去慰问八路军伤病员,没有让你去与共产党的头目会谈。”蒋介石冷冷地说。

“毛泽东是延安的主人,我去那里能不拜访他吗?”金诵盘毫不相让,“介兄,毛泽东并不像你认为的那么可怕,如果你与他面对面坐下来,开诚布公地谈谈,大家都会少流很多血。”待蒋走后,金诵盘独自去书房里抽闷烟,他实在不明白,蒋介石为什么像孩子似地反复无常?他为什么在口头上谈国共合作,而在行动上又如此惧怕共产党。。和谈密使再临大陆其实当初的蒋介石并不害怕共产党,一贯相信武力的他,深信在这一方面共产党远非是他们的对手。但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领袖人物,也比别人更了解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和官员的腐败,而在这方面,共产党恰恰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蒋介石惧怕自己的人与共产党接近,因为他们很快就会被“赤化”。蒋介石欣赏共产党的组织性,正是因为这一点,他一直把共产党作为心头之患,欲除之而后快。

以后的事实证明蒋介石当初的“惧怕”并不是没有道理,这不,腐败的国民党终于丢掉了大陆,如今,他只能以“败兵之将”的地位与共产党言和。蒋介石经过近一年认真考虑后,于1957年初突然召许孝炎回到台北,在“总统府”与他进行了长时间的密谈。蒋介石说:“基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因,针对中共发动的和平统一攻势,决定派人往北平一行,实际了解一下中共的真实意图。至于人选,不拟自台湾派出,而在海外选择。”让许孝炎推荐。

许孝炎考虑再三后,当即提出3个人选,分别是:曾任“立法院院长”

的童冠贤、秘书长陈克文,现任“立法委员”宋宜山。蒋介石反复权衡后,选中了宋宜山。

蒋介石为什么选中宋宜山呢?

第一,他是蒋介石的学生,经过长期考验,是忠于蒋介石的。自南京中央党校毕业后,派往英国留学,归国后一直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作,国民党撤退南京前夕,出任中央组织部人事处长。

第二,宋当时是台湾为所谓“中央民意机构”代表的“立法委员”,国民党党候补中央委员,身份比较灵活,官式意味较轻,蒋介石不愿意派一个官式身份过重的人前往。

第三,宋的胞弟宋希濂是国民党高级将领,被解放军俘虏后,关在战犯管理所改造,宋宜山到北京去,万一被人发现,可以说是去探亲。

第四,宋宜山为湖南人,而中共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李维汉等以及中共派往香港活动的章士钊,也都是湖南人,对话比较方便。

宋宜山经过认真准备后,于1957年4月成行,自香港,经广州乘火车到达北京。章士钊、唐生智的弟弟唐生明等到车站迎接。

第三天,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有名的饭店东兴楼宴请宋宜山并与他进行了亲切的谈话。随后,中共中央统战部长李维汉出面,就第三次国共合作,祖国统一的一些具体问题与宋宜山协商。李维汉提出:两党可以通过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台湾可以作为中央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台湾地区的政务仍归蒋介石领导,中共不派人干预,而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中央政权的领导;美国军事力量撤离台湾海峡。

李维汉还表示,国共两党可先在香港进行谈判,如能实现,他将率团前往。对此,宋宜山表示愿回台湾后,要为促成两党谈判而努力。

宋宜山在北京期间,还在章士钊、唐生明等人的陪同下,参观了工厂、农村,游览了故宫、颐和园,并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探望了他的胞弟宋希濂,宋宜山见弟弟在战犯管理所学习、改造、生活都很不错,也十分放心。当时,反右斗争尚未展开,大陆正广泛宣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又加上号召和平统一祖国,整个政治气氛和社会面貌,显得很有生气,给宋宜山以欣欣向荣的印象。

5月份,宋宜山回到香港。根据自己此次大陆之行的印象,写了一份1。5万多字的书面报告,由许孝炎转呈蒋介石。在这份报告中,除叙述了与周恩来、李维汉见面、商谈的详情及中共提议外,还描写了沿途及北京各种见闻,包括农村平畴绿野、丰收在望的景象和工业生产蓬勃发展,市场供应无缺的情况,把共产党治理下的中国大陆写得很有一番新气象。还说,“我以为,中共意图尚属诚恳,应当响应,大陆从工厂到农村,所到之处,但见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民众安居乐业,与蹒鱼水相依。以前提的‘反共复国’,似已无望。”

报告送上去之后,蒋介石越看越生气,不等看完,就把报告往桌子上一摔,说:“娘希匹!他把共产党说得那么好,半个月就被赤化了”。吩咐人告诉宋宜山,不必回台湾了,就留在香港算了,将“立法委员”的薪的每月寄给他。

就这样,蒋介石派往大陆的第一个和谈密使被他给搁浅在香港,蒋介石也拒绝了中共中央一系列和平统一祖国的提议。一次本来很有前途的和谈刚起步又中止了。蒋介石为什么如此呢?主要还是放不下“正统”的架子。一看叫自己成为地方自治区便火冒三丈。宋宜山对自己那份报告可能带来的后果也有所准备,但他仍直言相告。这种为中国统一大业敢于探索的志士,值得人们给以敬意。

第二节中美日内瓦会谈王炳南出任中方首席代表就在海峡两岸进行秘密接触的同时,中美之间一场以台湾问题为主要内容的会谈也在日内瓦进行。

1955年7月底的一天,美丽的华沙阳光灿烂。出任才3个月的王炳南大使和使馆的工作人员一块,正在郊外野餐。郊外的景色宜人,那一片片绿色的小树林和原野,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怕。大家正坐在一起谈笑、聚餐。。当地时间中午1时许,机要秘书送来了外交部的一份电报。

这是一份发往驻英代办处的电报,内容是说,美国通过英国方面的斡旋,向中国建议举行中美大使级会谈。这个电报加抄驻华沙使馆,王炳南读了电报,心里有些纳闷,为什么发往驻英代办处的电报要加发到华沙使馆来?在旁边的使馆人员议论纷纷,他们猜测是不是要让王大使去参加会谈?王炳南自己倒没往那儿想,因为日内瓦会议后,王再没有管过中、美关系问题了。王炳南,1908年1月1日生于陕西省乾县好畸村。1925年初,他在家乡三原中学读书时加入共青团,第二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井担任乾县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组织领导了农民群众开展抗粮抗税的斗争。由于从事革命活动,为反动政府所不容,家乡呆不下去了,1929年,王炳南由父亲的歃血之交、西北军爱国将领杨虎城资助出国,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政治学,同时组织在法德等国的中国留学生建立抗日小组。

王炳南在柏林学习工作了5年。他结交广泛,朋友遍及德国各城市,有产业工人和学生,也有科学家和革命家,包括共产国际领导人季米特洛夫。1936年,王炳南与他在柏林大学读书时的女同学、哲学博士安娜利泽在伦敦结婚,安娜利泽随夫姓改名为王安娜。新婚燕尔情意绵绵,但为了革命,他们不能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