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K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利刃-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大改装后西弗吉尼亚号西弗吉尼亚号在西海岸进行了彻底的改装。拆除前后笼式主桅,采用塔式桅,上层建筑被拆除彻底改造重建,并加装了大量的高射炮。改装后西弗吉尼亚号已面貌一新。1944年9月西弗吉尼亚号回到珍珠港,赶上的第一场战役就是收复菲律宾的战役。除了火力支援和护航外,西弗吉尼亚号也参加了莱特湾海战中苏里高海峡的战斗。西弗吉尼亚号参加了随后的硫磺岛战役和冲绳岛战役。其主要的威胁来自于日本神风特攻队的自杀飞机,1945年4月,在冲绳海域中曾被神风自杀飞机击中。在战争结束的前三天,1945年8月12日西弗吉尼亚号还被自杀鱼雷击中,但损伤并不严重。战争结束后,西弗吉尼亚号进入日本东京湾,随后参加了运送士兵回国的任务。太平洋战争中,西弗吉尼亚号获得了5枚战斗之星勋章。西弗吉尼亚号1947年1月转入预备役。在1959年3月报废。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32;500吨(设计);满载排水量:37;500吨/ 38;400吨(改装后)
  长度:190米;宽度:29。7米;吃水:10。7米(最大)
  动力:8座锅炉,两座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驱动;主机输出功率:28;900马力;
  最大航速:21节;载油:4570吨;续航力:20;500海里/10节,9;700海里/18节 
  武备:8门双联装406毫米主炮/45倍径主炮;12门127毫米副炮;127毫米高平炮(第二次改装,8×2),40毫米高炮32…44门,20毫米高炮60门
  装甲(英寸):水线13。5〃;隔舱13。5〃;炮塔正面18〃,侧面和后方10…9〃;司令塔16〃。
  舰员:设计编制2100人(1945年) 

 英国纳尔逊级战列舰(条约允许保留建造) '本章字数:1737 最新更新时间:2009…11…23 10:00:00。0'
 
 纳尔逊级战列舰是英国建造的一型战列舰。

设计与建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曾计划建造N3型战列舰,因《华盛顿海军条约》夭折。根据条约最后妥协的结果,日本、美国可以保留完成条约规定的未完工的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的战列舰(日本的长门级战列舰、美国的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英国则能够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建造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的战列舰,而不受条约中10年内不得建造战列舰的规定的约束。根据这一协议,英国海军1922年11月在条约规定的吨位内开始建造纳尔逊级战列舰。
  纳尔逊级战列舰不再采用以往英国战列舰常用的艏楼船型,改用平甲板船型。根据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教训着重提升装甲防护水平,首次采用倾斜布置水线装甲带,是当时舷侧水线装甲最厚的战舰,并且强化了水平防护装甲,增加水密隔舱等间接防御设施。纳尔逊号战列舰/HMS Nelson受条约规定35000吨的限制,纳尔逊级采用3座三联装主炮炮塔全部在舰桥之前,而动力机舱、副炮炮塔集中配置在舰体後部这种非常规的布局,基本设计思想基本与N3和G3计划相同,都是尽量使需要装甲防护的部位集中。3座主炮炮塔聚集在一起,中间炮塔安装在高出其前后炮塔的位置上,呈金字塔状排列,为了配平重量舰桥位于舰体舯部靠后的位置。如此设计的目的是将有限的装甲重量最大限度集中在重点部位,需要重装甲保护要害部位的范围被缩小到最小的区域,可以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但是这样的设计造成主炮射界受限制和舰船后部存在死角的缺陷。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动力性能,最高航速比较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有所降低。其舰桥设计与过去战舰低矮狭小的舰桥不同,为远距离炮战观测的需要,设计成将观测设施与舰桥融合的塔状舰桥。纳尔逊级安装16英寸口径主炮,并首次应用炮塔化的高平两用副炮。由于主炮在服役前没有经过足够的测试,使用“高初速轻型弹”的主炮以及三联装主炮塔的性能并不理想,主炮威力提高相当有限,火炮身管寿命、射击精度还不如原来的15英寸口径炮,炮塔可靠性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罗德尼号战列舰/HMS Rodney
  纳尔逊级战列舰同级舰两艘:纳尔逊号(HMS Nelson)、罗德尼号(HMS Rodney)。
  纳尔逊号1925年9月3日下水,1927年9月10日完工。纳尔逊号以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英雄,英国海军上将霍雷肖?纳尔逊(1758…1805)命名。
  罗德尼号1925年11月7日下水,1927年11月10日完工。罗德尼号以英国海军上将乔治?布里奇斯?罗德尼(1719…1792)命名。

服役历程
  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于1927年完工服役,与日本的两艘长门级战列舰、美国的三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等7艘拥有最大口径火炮的战列舰,被各国海军界人士称为“big seven”。
   纳尔逊级在服役后经过了数次规模不大的改装,主要是增强防空火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航速的限制难以与新式军舰协同行动,该级舰大多是执行护航和为登陆行动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务。在1941年,罗德尼号参加了围歼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的海战,并与英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一同将这艘德国新锐的超级战列舰摧毁。1943年9月29日在纳尔逊号上意大利的代表签署了投降的协定。1944年纳尔逊号、罗德尼号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役。1945年纳尔逊号开赴印度洋参加针对日本的作战行动,纳尔逊号见证了日军在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投降行动。
  战争结束后,1946年…1948年两艘纳尔逊级战列舰先后退役解体。

性能数据
   排水量:标准排水量33950吨,满载排水量38000吨 
  尺度:全长216。5米,水线长212米;全宽32米;最大吃水10米 
  动力:8台锅炉,2台蒸汽轮机,主机功率45000马力;最大航速:23。5节;续航力:7000海里/16节,5500海里/23节 
  武备:9门三联装16英寸/45倍口径主炮;6座双联装6英寸/50倍口径副炮;6门4。7英寸口径炮;8门40毫米炮(1938年加装16门40毫米高炮,战争期间加装60门20毫米高炮);620毫米鱼雷发射管。 
  装甲:主装甲带13…14英寸;横向装甲(前部)8…12英寸; (後部)10…4英寸;装甲甲板(动力舱)3英寸,(弹药库)6英寸;炮塔(正面)16英寸,(顶部)7英寸,炮座15…12英寸;指挥塔13英寸。
  舰员:1314…1640人 
 
        条约型战列舰和袖珍战列舰


 条约型战列舰 '本章字数:494 最新更新时间:2009…11…22 10:00:00。0'
 
 条约型战列舰 特指从1922年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等五个海军强国签订《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开始,至1936年12月31日条约期满作废期间,各缔约海军强国为适应《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1930年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签订的《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伦敦海军条约)以及1936年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签订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等条约的规定而设计、建造的战列舰。 
  英国海军的纳尔逊级战列舰(Nelson Class)、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1936年)(King George V Class);美国海军的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North Carolina Class)、南达科他级战列舰(South Dakota Class);法国海军的敦刻尔克级战列舰(Dunkerque Class)、黎赛留级战列舰(Richelieu Class);意大利海军的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Vittorio Veneto Class)等等,都可以归类为条约型战列舰。 
  条约行战列舰的特点,1,标准排水量大余一万吨,小余三万五千吨。2,火炮口径大余203mm,小余410mm。
 

 英国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 '本章字数:2776 最新更新时间:2009…11…24 09:00:00。0'
 
 简介
  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是英国皇家海军为适应1936年第二次伦敦海军军备会议而设计的,是典型的条约型战列舰。
  同级舰5艘:乔治五世国王号(King George V)、威尔士亲王号(Prince of Wales)、约克公爵号(Duke of York)、安森号(Anson)、豪号(Howe)

建造背景
  20世纪30年代,冻结各缔约国的主力舰建造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与伦敦海军条约1936年即将到期,1935年各海军强国开始新的限制海军军备谈判。当时英国因为经济的原因,在条约谈判期间主张减低新建战列舰的排水量和缩小主炮口径,并且与美国在新舰将采用14英寸口径主炮达成一致立场(美国考虑日本无意接受条约的限制在主炮口径选择方面留有余地,暗地里做了用16英寸主炮替代14英寸主炮的准备),英国海军为了新的战舰赶在1937年初开始建造,打消了建造装备15英寸以上口径主炮战列舰的计划(英国海军对纳尔逊级战列舰主炮的性能并不满意,又无力再研发备选新型号)。1935年英国海军确定新的战列舰上采用3座四联装14英寸口径主炮。但是随后日本、意大利退出裁军会议,1936年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签定新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名存实亡。结果1937年初匆忙开工的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14英寸(356毫米)主炮口径是同时代新建战列舰中最小的,弹丸重量最轻,威力最低。

概貌
  乔治五世级最初设计采用12门14英寸口径主炮(3座四联装主炮塔。2座在舰艏、1座在舰艉),新研制的Mark VII型14英寸口径主炮采用四联装主炮塔,在相同装甲防护程度下能节约装甲重量,在火力密度上占有优势。由于设计排水量限制,开工建造时发现原设计的排水量偏小,同时还要再加强防御装甲,所以修改舰体并使前部第2座主炮塔只装两门主炮以节省重量,最终主炮数量减少到10门,在强化防护的同时降低了火力的配备,火力密度优势被削弱,设计变更使该级舰工期延迟了至少一年。结构复杂的四联装主炮塔可靠性存在问题,在服役后的一段时间战斗中频频发生机械故障。
  乔治五世级采用平甲板船型,舰体稳定性较好,由于受条约的影响限制排水量使舰体干舷高度较低,这是乔治五世级在恶劣海况时航海性不好的主要原因。乔治五世级很重视防护能力,舷侧垂直布置主装甲带按抵御15英寸口径穿甲弹的标准设计,与当时流行的倾斜布置不同,水线以下采用类似“夹心”结构的多层防鱼雷隔舱。水平防护尤其得到重视,而且覆盖的面积较大。乔治五世级装备了性能先进的雷达。乔治五世级安装了航空设施设计携带4架水上飞机,后因用处不大撤除。

服役简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乔治五世号1940年12月完工,服役后担任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旗舰。
  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1941年3月完工服役,在尚未完成测试调试时,就和胡德号战列巡洋舰一起参加了堵截德国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行动。1941年5月24日在丹麦海峡海战中,威尔士亲王号三次命中俾斯麦号,造成后者航速下降及燃油流失,胡德号被击沉后,受主炮故障困扰的威尔士亲王号受伤退出战斗。5月27日乔治五世号参加了最后围歼俾斯麦号的战斗。
  1941年8月,威尔士亲王号运载首相丘吉尔出访美国,签署了著名的《大西洋宪章》。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威尔士亲王号以及反击号战列巡洋舰组成Z舰队被派往新加坡,作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